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属性及传承人意义

摘要:随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从静态的物的传承保护转向活态的文化保护的认识转变,传承人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传承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承载者和传递者,以其文化主体的身份不仅保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和自身文化特质等基本属性,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中以提升自身文化自觉意识,构建具体传承通道等作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文化属性;传承

中***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4)04-0119-04

2006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的推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颁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被放在了一个重要的位置,标志着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更为重要的是它可能带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方面理念的转变,进而在实践中得以体现,即从静态的“物”的保护转向了动态的“人”的保护,[1](P18~22)2007年以后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陆续命名公布就是一个极好的注脚。尽管不少学者已经注意到传承人的重要性,但总体上关注不够,尤其是传承人在传承实践中所具有的意义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无论是未被命名的广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还是经过国家、省区、州市、县各级***府命名的项目传承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他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意义主要体现为以下两大方面。

一、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属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属性主要体现在活态属性和自身文化属性两个方面,自身文化属性就是该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独特性,是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要素,而活态属性则是该文化的生存方式,是其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前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两个基本属性的保有以作为文化主体的传承人为基础。

(一)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属性离不开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引进的概念,虽然经过多年发展调适,在其内涵与外延及其分类等方面的理论表述逐渐科学化、规范化,但与实践着的文化生活本身一一对应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仍需进行辨析厘定,以更好地概括和指导文化生活事实。目前使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中,共识之一是至少应该强调“活态性”。作为在历史中展开的文化实践活动,具有历史的规定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别于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基本特性, 就是依附于个体的人、群体或特定区域空间而存在的,是一种活态文化,可以说“活态性”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属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真实而重要的价值意义就在于它是当下人们正在实践着的生活方式,是活的文化事实。而其“活”离不开文化主体――传承人,活态的本质或核心就是人,[2](P114~123)指其存在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中,表现为人们特定的生活方式,作为文化主体的人实践着,遗产才能“活”起来。从目前所认定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来看,其中很大部分是被称为“艺术”的部分。在民族民间文化活动中,艺术大都没有***的本体性存在,它就呈现为民众的生活方式,文化主体在很多艺术活动中既是创作者、展演者,也是欣赏者,他们作为艺术的创造、操演、欣赏主体,贯通于该文化实践全过程,是该项艺术的承载者和传递者,保证了该文化过程及其完整性、延续性,从而使之代代相传。在研究和实践层面,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关注一直更多地停留在文化艺术客体――“物”上,专注于文化事象。最直观的关注方法就是“采风”,从活生生的文化实践中摘出片断事象作为文化的表征,见物不见人,把文化艺术当成静态的标本而不是不断生成的实践活动,于是,“传统”被当成了文化事象本身进行保护,而忽略了生成“传统”文化的文化传统是一个由主体运作的文化生存发展机制,文化传统在主体的操演下决定了文化怎样在自身既定轨道和现实境遇两者形成的纵横关系网络中生长。文化不可能一成不变,在今天这样的特殊文化背景下更不可能,而文化的生长需要人和“物”两相结合,只有通过人的实践,“物”才能得到延续发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强调其活态性就是强调传承人这个文化实践主体,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项目申报认定中,强调基本的要件之一就是要有传承人,有传承活动,以保证它是活态的而不仅是标本。

(二)秉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文化属性离不开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历史地形成的,每一种来自不同文化的遗产项目都秉承文化母体属性,拥有该文化的独特性,这也是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被选择、被命名、需要被传承的内在依据。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与认定中,不仅是基于其杰出的技术形式特征,更主要的还是它所代表的各种文化的表征,内含了该文化的编码逻辑。对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技术并非决定性和最关键要素,技术形式符号所蕴含和表征的文化基因意义更为关键,[3](P11~21)从而能够参与构成文化多样性、丰富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母体文化的这种整体性关联决定了文化实践主体在其中的重要性,作为文化的一个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文化具有的内在结构关联,正是由于主体的存在才整合为该文化整体,剥离了主体,遗产就只能转化为单纯的技术形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强调遗产是一种活态文化,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活态文化就是依然作为民众生活方式、保留了该文化属性的文化,如上所述,只有作为文化主体的传承人的实践才能保证活态性。目前对各种地方性文化的关注基于各种错综复杂的缘由,因此,经常出现反客为主,用客位观念代替主位观念进行理解的现象,尤其是在权力介入引导的自上而下的文化遗产运动中,在代替性理解中容易造成隔靴搔痒或重新解释而扭曲他者文化的现象。人类学学科强调,要真正理解他者文化,必须尊重文化持有者的表述和理解,在对一种文化进行解读时需要主位客位并置讨论,才能在彼此的对话中达到对一种地方性文化的理解。[4](P13~18)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中要求尊重当地人意愿,尊重文化主体自身的选择,因为那是“他们的”文化,他们置身其中并与其融为一体。更为特殊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和项目绝大部分属于被划分为“艺术”的文化,作为“艺术”的文化有其不同于其他文化门类的特殊性,那就是它感性直观的独特符号形式,这种符号形式孕育于其文化并与其文化相互契合,水融,不仅对艺术背后的文化的体验需要来自于持有者内部眼界,而且对艺术形式本身,看似可以相对超越文化的“单纯”审美品位也来自于文化的形塑。在主体的感官与文化合而为一的历史进程中,艺术形式的养成需要内在文化的支撑。所以,对传承人的界定至少包括重要的两点,一是掌握特殊文化技能,二是享有该文化。无论如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讨论都离不开遗产背后的整体文化,而沟通二者的中介就是传承人,是他们把携带的文化积淀和对自身文化的理***进了既定的文化形式之中并不断进行着形式创新,各民族文化才能在历史进程中运行在自己既定的轨道上,保留并生成着与其他文化不同的属于自己的个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中,只有形式而没有传承人及其传承实践的文化不能被划定其中,同时还强调当地人群或享有该文化人群的想法。这样,就能够把文化主体传承人放在其应有的位置上,还艺术主体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应有的地位和意义,改变以往民族民间艺术研究中见物不见人的现象。文化遗产的传承不仅是文化事象的保留,更是文化主体对文化事象的操演和不断创造,从而实现一种文化的真正传承发展。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意义和作用

传承与发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两个重要的关键词,表面上呈现的是文化客体自身的不断延续和演进,事实上,是作为文化主体的传承人对文化的不断操演与不断创新的过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中,传承人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传承发展的文化主体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未被命名以前的传统社会中,文化的延续发展是一个自然过程,文化在民族的代际之间自然传递,通过家传、师承或社会传承等诸多方式和途径,在一代代传与承的生活实践中绵延下来,只要生活方式仍在继续,就能保证相应的文化自然地被传递下来。今天,被命名为不同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那些文化项目只是各民族文化中的滴水,各民族创造的不可计量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多元文化背景压力下仍在传承,依靠的就是民众群体。从文化建构论出发,传承发展内在地包含了创新,把一种文化纹丝不动地保留下来既不是文化发展史上的事实,也不符合文化发展逻辑,文化总是在其遭遇的环境中朝着自己的方向现实地生长着。文化的创新离不开文化主体,“物”自身不可能随着环境改变自身,“物”凝聚着的是人的观念和具体的操作。从具体层面看,每一个文化的传承发展都经由个人创造,作为传统的文化因群体共享看起来好像是群体发展,但很多文化实践可以证明,传统的生成及发展是个体与社会文化之间互动的结果,它不仅是集体记忆造就,更来自于个人叙事突破传统自身增减和完善的创新,在很多著名的民间艺术活动中都可以看到这样的例证。[5](P24~36)

由于个体与社会文化互动的不同结果,文化在个体身上的分布和携带是不均衡的,不同领域总会出现某些杰出人物,成为该文化前进的推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名录,就是对该文化杰出的实践主体进行选择性认可与褒奖,是对一种文化诸多传承个体中独具特色或颇具典型的文化操演风格的认可,风格成为个体参与文化创造的一种度的标志。在很多文化实践中可以看到传承人的生存策略、知识结构与传承方式等对一种文化自身发展的影响,这也是民间手工不同于机器批量复制的根源所在,它尊重的不仅仅是直观的劳动量,更主要的是手工背后主体所赋予的生命亲历性及温润随心的情感体验,正是这些生命的内在欲求推动了形式的创新发展,生成了特殊技艺。在这个人与集体共同推动的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传承人主体成为文化发展的生产性动力,极大地推动了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

(二)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自然传承的主要力量

当代民族文化处于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自我与他者等多元文化并存格局中,文化发展的自然河道在多重力量的影响下不断发生突然改变甚至是中断,传统文化发展面临的压力是空前的,文化的自然传承面临中断的危险,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提出和强调的背景。这样,传承人尤其是那些被命名的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们从两个方面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1.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文化自觉意识

当文化离开自然传承的轨道时,其传承需要在文化自觉意识的引领下才能顺利进行,文化自觉意识依赖于文化主体而产生存在。在不同文化发生碰撞接触及交流互融的过程中,彼此成为参照将激发各文化自意识,从而极大提高文化发展的自觉性,增强该文化自身内部生长调适机制。而在当代文化背景下,文化接触交流并非能够以“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理想状态进行,对很多地方性文化来说,只有通过各种方式和利用各种契机不断增强文化主体的自觉文化意识,才可能增强该文化的传承发展活力。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首先介入的是***府与学者,作为文化发展方略以***治话语姿态自上而下铺开,他者的话语几乎淹没了自我的声音,如与当代文化接轨的“知识产权”问题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对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主体来说是陌生的;节庆类遗产实践中,民俗变官俗的现象也非常普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对该文化的自我认知和反思如其意义及保护传承等文化自觉意识首先源于那些被命名的传承人。

在实践中可以发现,被命名的传承人经由他者命名及资助活动后,逐渐培养起他们对自身文化知识的反观意识及视角,之后又为了***治、经济、展演等不同目的,迎来各组织机构提供的更多渠道和契机对该文化进行操演,如此往复,逐渐培养起他们对自身文化的自意识,并由点及面地以一种示范性培养地方民众对该文化的自意识,再逐渐上升为对民族文化的强烈的、稳固的自觉意识。文化自觉是文化生存发展中的强烈稳固的自意识,只有相应的文化自觉,文化的传承发展才不会只是被某些外力驱使推动以达到某些功利的目的;也只有相应的文化自觉,文化才具有强大的内在动力保证主体的文化传承意愿。如云南少数民族很多被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类文化,20世纪80年代以前,在强大的***治力量影响下,具体事象已留存不多,90年代以后,在各种文化认同场景中,各种合力促使直接的现实目的与心中留存的文化记忆相互契合激荡,在部分人群尤其是杰出的民间艺人中激发起一定的文化自意识,这种意识与文化惯性相结合,逐渐实现着自我文化的恢复或重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先被激发起并养成文化自觉意识的大多是杰出的被命名的传承人,因此,传承人在更好地促进地方文化保留和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传承通道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国际性认同的文化思潮,根源之一就是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各民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文化产生和对应于传统社会,是传统社会各地方人群适应自然社会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特色文化,它犹如一条河流,在传统社会中大多可以在既定的河床内向前流淌。而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彻底颠覆了传统文化生存的根基,它的河床被修改或者直接消失了。这种特殊语境使传统文化何去何从成了文化研究和实践的热点和难点,从而兴起了一轮又一轮传统文化传承保护思潮。在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中,生活文化的变迁导致自然传承链的断裂,传统文化的发展需要人为的干预,其传承保护成为一个时代课题。***府和学者合力提出的理念及出台的***策都不少,但只是宏观的理论的指导,具体的传承实践也还停留于说得多、做得少的阶段,犹如明确了战略目的还需要靠一次次具体战役及其中的战术去完成一样,充分的理论描述需要在实践环节中展开和实施。

在非自然传承环境中,依靠文化惯性进行自然传承已经不可能,于是,“保护”才成为民族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概念。要保护一种文化,不是止于静态的标本展示,更重要的是作为文化的传承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就需要积极主动有意识地为之,传承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理论到实践的具体枢纽和中介,决定了他在其中的重要作用,这种作用目前尚未得到发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旗帜下,一批批杰出的地方文化持有者被挑选出来,以命名、资助,甚至立法等方式确立他的文化地位、文化责任,以保证他的文化传承实践,是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的一项重要举措。然而,从对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状调查中可以发现,在目前已经完成不同批次、不同级别的传承人命名,相关资助也逐步落实到位的情况下,项目的传承实践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传承人的有关责任与义务还停留于纸上,很多被命名的不同级别的传承人仍然停留在以前的自然传承状态中。

因此,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就是要从重视传承人入手,在明确其责、权、利的前提下,细化传承人的责任与义务,围绕此制定实施的具体措施并监督落实,以此构建起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可行的传承通道。这样就可以以传承人为结点,统摄起每一次传承实践所需要的契机、场景、方法、途径等,形成相应的传承运行机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发展提供一条切实可行之道。同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传承人的代际断裂是传承中最严峻的挑战,尤其是那些需要特殊技能的项目,调查中,很多传承人最担忧的就是现在年轻一代不愿意继续传承该文化,项目传承后继无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除自身亲历亲为进行项目传承外,他还有重要的传承活动就是培养传承人,以保证该文化代代相传,因此,在具体传承通道构建中,传承人的意义是不可替代的。

[参考文献][1]顾***.从《保护》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思维[J].江西社会科学,2006,(3).

[2]祁庆富.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及传承人[J].西北民族研究,2006,(3).

[3]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和认定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7,(1).

[4]苑利.《名录》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J].江西社会科学,2006,(3).

[5]刘锡诚.传承与传承人论[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6,(5).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属性及传承人意义

学习

甬味年饭红膏呛蟹

阅读(38)

在宁波人的食单中,永远都是“鲜”字当头。“老宁波”可谓无海鲜不欢,而且烧熟了吃那属于小意思,许多海鲜都是根本不动火的,诸如泥螺、海蜇、银蚶、醉虾……一样样都是生龙活虎地吃进口中,在舌头上如获新生般地跳跃。这其中,以红膏呛蟹最负盛名

学习

白硇砂与紫硇砂的研究概况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白硇砂与紫硇砂的研究概况,内容包括白硇砂和紫硇砂药效谁强,紫硇砂和白硇砂哪种最实用。【摘要】对中药白硇砂、紫硇砂在来源、成分、炮制、药理、毒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比较,为其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白硇砂和紫

学习

欢声笑语的校园作文700字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欢声笑语的校园作文700字,内容包括欢声笑语满校园作文700字初中,欢声笑语的校园作文。欢声笑语的校园我们的学校在江北的江边路上。校园里风景优美,绿树成荫,美的就像一幅山水画!更重要的是,它给我们带来了太多快乐!清晨,天空哥哥

学习

吴盼盼:清风明月一阙歌

阅读(28)

姓名:吴盼盼就读学校:江西省余干县新时代学校座右铭:对待生活永不卑贱,永不虚伪,永不残忍。理想:近期是考一所理想中的大学,然后在大学里发展出自己的舞台。更远大的,是从一而终地做一些事,坚持理想,热爱生活。爱好:兴趣很多,真正坚持下来的倒不多。

学习

秦桧:奸臣其实是奸商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秦桧:奸臣其实是奸商,内容包括秦桧从什么时候变奸臣的,秦桧和赵构哪个才是奸臣。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宋金两国之间战争与和平的历史,是传统伦理文化影响历史进程的最典型历史。在这段历史中,给世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人物就是岳

学习

马未都:观复博物馆是文物界的希望小学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马未都:观复博物馆是文物界的希望小学,内容包括马未都观复博物馆名字的由来,马未都观复博物馆镇馆之宝。1.“从机场高速公路大山子出口出,走机场辅路过五环约四百米,穿过南皋桥前行约六百米,看到观复博物馆前行2000米的路标右

学习

圆周率是怎样算出的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圆周率是怎样算出的,内容包括圆周率是什么数怎么算出来的,圆周率计算公式如何推导。提要:祖冲之得出的圆周率精确值在当时世界上遥遥领先,直到一千年后才有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的计算超过了他。所以国际上曾提议将圆周率命名

学习

关公.锦衣卫.铜匦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关公.锦衣卫.铜匦,内容包括锦衣卫关公电视剧,关公和锦衣卫打架。一个没有了法律制约的社会很容易出现不稳定,要是再失去一个支撑精神世界的核心价值观:比如忠义,那么,也必定会冒出许多闻所未闻的怪异奇事关公最近,闲暇之余通过网

学习

对话《美人鱼》导演周星驰:“每秒钟都在想观众怎么想”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对话《美人鱼》导演周星驰:“每秒钟都在想观众怎么想”,内容包括美人鱼搞笑配音对话,美人鱼林允邓超对话。《综艺报》:这次为什么要讲这样一个关于美人鱼的故事?周星驰:我一直都喜欢这些神秘的、古灵精怪的,包括童话在内的故事

学习

上海大厦今昔

阅读(33)

上海大厦跻身外滩名楼有时候,我常常会想,了解一个城市的最好办法除了漫步于融合这个城市独特气质的历史建筑群中,更有意义的或是搜索并还原那些历史建筑背后的故事。上海就恰恰是这样一个有故事的城市,无论星转斗移、战火纷飞,人已去,楼

学习

孔祥东:不只做钢琴家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孔祥东:不只做钢琴家,内容包括钢琴家孔祥东个人资料,钢琴家孔祥东演奏。孔祥东,这个曾经被西方媒体盛赞为“一个世纪只能出一个到两个的天才钢琴家”,一会儿在贺岁片里给瞿颖的狗弹琴,一会又跑去给人人不屑的超女伴奏。人们

学习

舒婷:爱是最好的教育

阅读(28)

著名作家舒婷生活中是个不折不扣的慈母,她从不奢望儿子成名成家,也从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儿子,儿子的快乐就是她最大的快乐。儿子陈思从牙牙学语到如今博士在读,一直生活在母亲营造的亲情和尊重的氛围中,这种宽厚、深沉,充满诗意的爱,应该作为

学习

我的五例百合菜

阅读(37)

一、蜜汁百合泥原料:鲜百合500g,蜜枣30g,白果25g,桔子一个,红、绿樱桃各5颗,蜂蜜30g,白砂糖50g,荤油15g,糯米粉100g,金桔饼10g。制法:1.百合摘成瓣子,从尖部撕去一层透明的薄膜,泡入水中,蜜枣去核(也有无核蜜枣)后,刮碎;白果去掉外壳和内衣、内芯,用水煮熟,

学习

世界杯球星12星座性格大揭秘

阅读(39)

都说性格决定命运,而西方的占星学认为,星座决定性格。绿茵场上驰骋的球星们,他们各有千秋的球风与他们的星座性格是否相符呢?今天,我们就对那些球星的星座性格来个大揭秘。白羊座(3.21-4.19)星座性格:叛逆与挑战、充满活力、坚强勇敢代表球星:孔

学习

世界农业文化遗产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世界农业文化遗产,内容包括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农业文化遗产申报流程。普洱市市长李小平接受了由联合国粮农组织助理总干事AIexanderMueller先生、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院士研究员李文华为普洱市颁发的“全球重

学习

孙式太极拳的产生与传承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孙式太极拳的产生与传承,内容包括孙式太极拳在民间传承与弘扬,孙式太极拳真谛。孙式太极拳的产生孙式太极拳是武术百花园中的一朵艳丽的奇葩,是中国近代著名武术家、一代宗师孙禄堂先生集形意、八卦、太极之大成,冶三家于一炉

学习

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传承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传承,内容包括传承音乐经典歌曲,少数民族音乐传承的历史背景。西部开发”与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保护及传承西部是我国少数民族的重点分布区,56个少数民族中有85%以上聚集于该地区。各民族在不同的生存背景下

学习

《亚鲁王》的传承和唱诵

阅读(72)

在麻山苗区,流传于乡间的《亚鲁王》是一部由东郎世代口传的史诗。它看不见摸不着,甚至没有一个字的抄本,它实实在在地以“非物质”的状态存在千年。它不是人人都能学,不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唱诵,更不是大众都会的。习艺者需要有学唱的

学习

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内容包括国务院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摘要]潮州铁枝木偶戏,俗称“纸影戏”,是我国木偶艺术的稀有品,它蕴藏着潮汕劳动人民的思想道德和审美意识。到了上世纪90年代,由于受现代电

学习

大吴泥塑的传承与发展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大吴泥塑的传承与发展,内容包括大吴泥塑介绍,大吴泥塑该如何传承。潮州大吴泥塑是民间泥塑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它不仅承载着浓烈的地方文化内涵,而且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了解大吴泥塑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艺术价

学习

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语言的传承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语言的传承,内容包括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关于少数民族语言的由来。【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各民族交往日益频繁。在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各民族广泛使用族际语(汉语)交流的前提下,少数民族语言

学习

城市记忆与文化遗产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城市记忆与文化遗产,内容包括城市历史文化记忆,城市与文化遗产解析。本文论述了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沈阳市铁西区工人村始建于1952年,这里居住着三代工人,他们都是老工业基地的缔造者。他们经历了工人阶级的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