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年前,我偶然得到一枚古钱币,它的学名叫“一刀平五千”。此币长约7.5厘米,廓宽约3厘米,厚约0.5厘米,重约30克。币面铭文“一刀平五千”五字书写流畅,气势生动,毫不呆滞,承袭了战国时期币面铭文一笔过的特征。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就开始广泛使用金银充当货币。但至少在清代以前,这些金银并不是以“硬币”的形态出现,而是以条块的形态存在。金银在中国古代的计量单位是“两”,看过《史记》之类古书的人都知道,在东汉之前,金子就以“斤”计量。当然,那时的“斤”和今天的“斤”比起来要小得多,大概相当于250克或更少,金子的纯度也比较低。古代的中国人,经常把黄金和白银铸造成“元宝”,元宝的单位是“锭”,但价值却是按照重量和成色来计量的。
王莽在居摄二年(公元7年)进行了第一次货币制度的改革,除原有五铢钱继续行使外,又发行了三种新的货币,即“大泉五十”、“契刀五百”和“一刀平五千”。刀币是继贝币和金属贝币之后流通使用的古代钱币。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部分割据小国开始制造并使用这种刀型币。而“一刀平五千”就是王莽篡汉后新铸的货币—“金错刀母钱”,又称“一刀平五千”。这种王莽为“托古改制”所铸之刀钱,钱体由刀环、刀身组成,青铜浇铸。刀环如方孔圆钱,穿孔上下镌“一刀”二字阴文,“一刀”二字用黄金,十分光灿华美。一般通长7.3厘米,重20~40克,厚薄不一。刀身铸有“平五千”三字,意思是一个这样的金错刀价值五千文铜钱。当然,实际上这种钱币包含的黄金重量远远不值五千文铜钱的价值。发行这种“不足值”的货币实际上是王莽掠夺民间财富的一种途径。因此,这种靠暴力保证流通的钱币在民间遇到了激烈的抵制。
“一刀平五千”上的“一刀”二字采用了特殊的镶嵌黄金工艺—错金工艺。汉代是我国金银错工艺最盛行的年代,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所编的《说文解字》中,对“错”字只有一种解释:“错,金涂也,从金声”。金银错最流行的汉代,对“错”字的全部解释,就只有上述六个字,说明那时所说的金银错,就是把金银涂画于青铜器上的意思。
“一刀平五千”是我国最早使用,而且也是惟一用错金工艺制成的钱币。由于它制作精美、造型奇特,且存世稀少,故为钱币收藏者所看重。此刻,凝视这一精美实物,我怦然心动,在我的眼里它已不是普通的货币,而是一件艺术珍品。
(责编: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