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个勇敢的女人,可以剃光头穿黑衣在舞台上放声唱,可以对前来复婚的前夫说“到后面排队去”,可以将生命、音乐和文字糅合得恰倒好处,并且样样精彩。她是个多情而美丽的女人,可以为好友洗手做羹汤,可以为丈夫和儿子温柔守侯,可以为母爱奉献歌剧――她就是刘索拉。
小糖包的叛逆年华
上世纪50年代中叶,刘索拉出生在北京城一条幽深僻静的胡同巷子内,酷爱音乐的母亲李建彤把自己未尽的音乐之梦寄托给三个宝贝孩子:“索拉”、“米拉”、“多多”,若把这三兄妹的名字连在一块念,就立即变成了一首别有生趣的乐曲。
刘索拉5岁开始学弹钢琴,但她并不喜欢,每次练习都感到痛苦异常。于是,她开始逃离。
“”时期,当周围的人都在唱红色歌曲时,刘索拉却和一帮孩子弹吉他唱外国民歌。爸爸妈妈都被关起来了,没人管她。她和小朋友背着吉他到处唱,累了,就往长安街上一躺,无拘无束,彻底自由。
因为家庭管教严厉,有一段时间刘索拉特别胆小,于是她有了个绰号“小糖包”。大家说,这样不行,你需要锻炼。刘索拉服从大家的安排,跟着大家骑车去天津,再骑车回来。一次刘索拉跟伙伴们正在游泳,看见一个小伙子在画画,他们来不及换游泳衣就骑上车跟着他,拿车去顶他。小伙子又找了个草丛,坐下画。他们哗啦就把他围住了,小伙子都傻了,刘索拉换了衣服回来跟他说,你,教我们画画吧?小伙子赶紧点头答应。
1977年,刘索拉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她的同学,如今个个都是耳熟能详的音乐家――谭盾、瞿小松、郭文景、叶小钢……可中央音乐学院严格而教条式的西方作曲训练、浓重的古典音乐环境丝毫引不起刘索拉的兴趣。在朋友的印象里,她是一个没日没夜泡在鲍勃・迪伦、迈克尔・杰克逊和苏苗的音乐中不可自拔的摇滚青年。毕业前一年,刘索拉甚至萌生了退学的想法,在老师的规劝下,才打消去意,但她对文学的狂爱使她很快推出自己的第一本小说,正是名噪一时的《你别无选择》。
上世纪80年代末,刘索拉怀揣着一个梦想:在音乐中写小说,在小说中玩音乐。可所有设想却因《你别无选择》的一炮走红变得遥不可及。许多头衔――“现代派”美女作家、中国先锋文学的探路人,一夜之间扣在她头上。1987年,她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出走。却不想,这一走,成就了她今日的音乐之梦。用她的话说,这跟她当年的叛逆密切相关。
蓝调的东方情怀
刘索拉飞到英国,她在哪里接触到了很多的世界级音乐家,亲眼见证了PinkFloyd的摇滚盛典。刘索拉开始和一些当地的摇滚音乐家合作。不久,刘索拉结识了一位经纪人,他告诉刘索拉,靠这张脸他就能把她培养成一个东方明星,刘索拉可不甘心靠脸蛋吃饭,于是,又义无反顾地奔向美国。
1987年一整年,刘索拉几乎听遍了所有的美国音乐,一个偶然的机遇,一场朱尼・威尼斯的演唱会,让她找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乐感。“我要学的不是蓝调,而是蓝调的精神。”
在蓝调的故乡――孟菲斯,刘索拉和当地音乐家设台打擂,她从不惧怕挑战,还时常去“挑衅”其他艺术家。辛勤付出终究有了回报,1994年,刘索拉与美国制作人BilLaswel合作制作的唱片《蓝调在东方》终于走上了美国音乐的高峰,历经数周高居美国世界音乐排行榜前10名。
1990年8月9日,父亲刘景范离开了人世,刘索拉没来得及赶回北京见上父亲最后一面。一年后,母亲也身染重病,卧床不起。对于自己最疼爱却只身远走他乡的小女索拉,母亲有着难以言表的眷恋。因为母亲,她又毅然选择了回归祖国。
1999年11月20日,第二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上,一场由“刘索拉和她的朋友们”表演的节目格外夺人眼球,刘索拉用自己的声音和琵琶、电贝司、架子鼓合作,表演的音乐奇异、怪诞又耐人寻味――无词的哼喊,歌剧、中国戏曲的韵味,陕北民歌甚至“跳大神”的选段。舞台上的乐器在疯狂与悠扬的临界线上徘徊,云集的鼓点仿佛雄壮男子的呐喊,刘索拉的声线仿佛腾云驾雾般游走在剧场的上空。这一次,震撼了无数人的心灵。
在国外的十年,刘索拉为了追求梦想中的音乐,经历过异常艰难的日子:曾出没在艾滋病横行的贫民窟,睡在冰冷的大篷车里,为了预防人身侵犯,晚上睡觉都要手握武器。生活磨砺出了她面对变故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即使做一个商业演出,赚很多钱,一天换四套衣服,很多人排队献花,在她看来,也是风平浪静。
切割车间里的激情与梦想
刘索拉的家在798工厂艺术区里,那里原来是工厂的水刀切割车间,刘索拉保持原样,房间里吊车、机器原封未动。刘索拉很开心,在这里,能让她尽情地用专业音响欣赏音乐,而不会扰民。
整个家占地面积达200多平方米,一楼是卧室和她的音乐工作室,最有特色的是二楼的两个书房,都是开放式的,没有墙,要靠绳梯爬上去,左侧是她先生的书房,右侧是她的,两个书房都没有墙,悬在半空中,两人能隔空相望。
走进大厅,墙上挂的是著名画家陈丹青为她画的油画全身像,与真人差不多大小。看上去有点消瘦和憔悴,刘索拉说,那是因为当时生病的原因。
虽然请了两个管家打点家务,朋友来时,刘索拉还是喜欢自己做饭。“我的饭做得不错,中餐、西餐各种做法混在一起,味道还不错。”作家阿城这样描写刘索拉布置的饭局:“净是素的。胳膊大小的生菜,洗洗就搁盘里了。还有同样处理的胡萝卜、小番茄等各色蔬菜。大家手拿生菜,咯咯猛啃,极像骡子。”
在大门边有幅半人高的照片,是她和两位英俊男士的合影,一个是位儒雅的中年人:“这是我家先生,不懂中文,却非常理解我,在香港大学当教授。”另一个是位稚气后生,“这是我先生的儿子,虽然不是我亲生的,我俩关系却很好。”
刘索拉的前夫是著名音乐家瞿小松,他俩是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1978级的同学,刘索拉轰动一时的小说《你别无选择》就是以他们的大学生活为原型的。这对才子佳人的婚姻因个性不合于1987年结束。后来翟小松又找她谈复婚,她回答道:“到后面排队去。”
刘索拉拿出一串野生红珊瑚项链。它更像佛珠,项链上坠着的神秘佛像,散发着幽幽的金色光芒。这串项链上的佛像是刘索拉的护身符,“我先生喜爱收藏,他在美国一个旧货市场淘到这个玩意儿,本来没太当回事儿,只当是个有些新奇的装饰品送给我,没想到我一见到这个佛像,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从此便一直戴在身上。”
说这句话的时候,一股女人特有的温柔与妩媚让刘索拉无比美丽。在舞台上的刘索拉,充满了叛逆的张力。在生活中的她,却喜欢参禅,她身上有很多非常古典和安静的元素,和“先锋”的概念似乎格格不入。对此,刘索拉说:“先锋不是在形象上,而是思想上的先知先觉。我不过是比较爱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