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威风锣鼓是一种融乐、舞、技三者为一体的综合性鼓乐艺术,最早称“锣鼓”,俗称“家伙”,最初用于迎神赛社,或在社火活动中做前导,后发展为民间社火和喜庆节日的民间艺术表演,风格强悍矫健、粗犷豪放、朝气蓬勃。文章通过对威风锣鼓艺术特征的整理分析,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与认识,以期为更多的舞蹈爱好者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关键词】威风锣鼓;历史渊源;艺术特征
中***分类号:J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091-02
一、威风锣鼓简介
山西临汾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威风锣鼓即诞生于此。四千多年前尧建都平阳,尧王访贤路经周府发现羊生一獬,于是把獬牵回了尧都,视周府村为宝地,之后将娥皇、女英迁居周府并改名羊獬村。又尧王访贤历山,见一农夫吆喝着一头黄牛和一头黑牛耕地,并在木犁的扶手上挂着一个簸箕,随时敲击。询问原因后,尧王感到此人心地善良,若封帝为王,定会爱护百姓,就把娥皇、女英许配于他,此人即帝舜有虞氏。从此,每逢二位娘娘走娘家回婆家时,羊獬村和神里村都要以锣鼓迎送,威风锣鼓诞生。后人为纪念娥皇、女英,盖起了姑姑庙、娘娘庙,规定每年三月初三,羊獬村敲锣打鼓接姑姑回娘家。由此沿袭相传,约定成俗。
二、威风锣鼓的艺术特征
(一)威风舞姿的花哨运用。威风锣鼓舞姿要威风,队员在表演时要结合鼓点的节奏场面变化,做出各种舞姿身段。击鼓时动作幅度要大,目视前方,右手要将鼓槌举到头顶,左手扶鼓,以冲跑或齐步走出。“马步跳打”时,双脚要离开地面,在前进或后退的同时跳打;“马步跳喊”时,在跳打的同时队员要加上喊声,以增强气氛;“左转打”和“右转打”时,表演者以一脚为轴心,向左或向右转九十度,转时要有力度,落地必须有声,要把转、打同时在节奏里完成,舞姿动作粗犷奔放。
“单槌花”:表演者右手握住鼓槌后端,手心向上,利用惯性让鼓槌以手心为轴心由外向上在胸前旋转一周;“盘头花”:将右鼓槌抬高至头顶,逆时针旋转一周落下;“端锣”:左手将锣端于肚脐处,右手通过耳侧利用手腕的爆发力甩向锣面,击锣时两腿要弯曲,站直时要随着节奏颤动;“举锣”:左手把锣举至肩前45°处,右手从头顶的右侧利用手腕的爆发力到左肩前击锣;“推锣”:由左前45°方向将锣推起,来表达情绪的激奋;“敲锣边”:当敲击进入轻松欢快或抒情段落时敲锣边。
锣槌花样多姿多彩,“单槌花”时由上向里、向外,在一拍时间里旋转一周,一般都在缓和、抒情节奏里使用;“双槌花”即一拍双花,在激烈紧凑的节奏时使用;“抛锣槌”:在表演中利用拍钹的间隙将锣槌高抛二米左右接上再打,利用这些简单的挽花体现了动作的花哨。
D钹者由“前小翻”拍钹后翻向正前方90°,在缓慢的节奏里使用;“前大翻”要利用手腕的反转,把钹面翻向左右两侧180°,利用刹那间的爆发力。
铙钹技巧少,擦铙时铙随手转,手随铙走,铙抛空中,旋转上升3米左右,稳落手中,威武雄壮,气势激昂,催人奋起,让观众感到荡气回肠。
(二)特色乐器的巧妙运用。威风锣鼓的乐器由鼓、锣、D钹、铙钹四种组成,小斗锣现在已基本不用。各种乐器的击奏方法和技巧,各有不同。
1.鼓:第一为常用扁鼓,形状圆又扁,直径在50-62公分之g,鼓腔高低在30-40公分之间,鼓槌长短在25-30公分之间;第二是阴阳鼓,即一个鼓手打一个大鼓一个小鼓,大鼓架在架子上,小鼓架右侧,拍钹时击小鼓,敲锣时击大鼓;第三种是架子鼓,把直径一米左右的大鼓用支架架在场地上,和钹锣一起击奏,共鸣深沉浑厚,震耳欲聋。这种鼓在击奏时,要用鼓槌弹奏,要敲出轻重强弱效果,即拍钹时击鼓的前沿,打锣时击鼓心,轻重缓急,悦耳动听。
2.锣:直径40公分,锣边5-7公分,体小身轻,数量众多,敲法多用于端锣、举锣、托锣、提锣、推锣、敲锣、按锣、甩锣。
3.D钹:由两扇钹对击发出音响,直径在33-40公分之间,曲牌多从D钹开头,具有号召、呼唤人们的作用。过去D钹共鸣腔大,钹扇也大,一般4公斤左右,拍起来嗡嗡作响,声震四方,现在的D钹一般2公斤左右。D钹与曲牌、形体是相辅相成的,良好的技巧能使威风锣鼓的精髓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4.铙钹:由上下相擦发声,数量少,音量小,主要是起掌握节奏、调节情绪的作用,在威风锣鼓里,一般是在后半拍(弱拍)的位置击奏并突出它的,可发出“次儿”、“工工”音响。
(三)丰富的曲牌及音响的运用。威风锣鼓有一整套丰富多变、能够表现多种情感和气势的锣鼓经。锣鼓曲牌名目繁多,有反映历史故事的、有说明鼓点数字和曲牌顺序的、有表现奏击方法的,也有表现各种情绪的。曲牌从稳健沉重的锣鼓开始后,时而缠绵婉转,时而霹雳盖顶,时而急风暴雨,时而欢快热烈,时而庄严肃穆。
不同的击奏打法有不同的声音效果。鼓可以用单槌击、双槌击等方法,可以使其音响有大幅度的变化。击打力量的大小,可以使同一音色有强弱之别,表现出不同的情感。若有两种以上乐器同时发声,便会获得新的复合音响。鼓、锣、钹同时击打发出的声音为“仓”,三者同时闷击为“锵”。
(四)威风锣鼓行进变换的队形。行进的队形多种多样,一般有三种:第一种是鼓在前排,锣在中间,铙、钹在最后;第二种是锣在前面,鼓在中间,铙、钹在最后;第三种是鼓在中间,锣在两边,铙、钹在最后。
在路行表演中,全体队员“走步击打”,由领鼓带领前进。主要以挎鼓为主,锣、钹、铙都为配乐。挎鼓者将鼓带斜挎于左肩,肩头鼓带展开,鼓帮贴着腹部,右臂放在鼓带里,双手各握着鼓槌无鬃毛的一端,一般先右槌后左槌,轮流击打,在此过程中做单挽花槌和双挽花槌动作。走步击打时,按鼓点击鼓(不挽花),双膝稍屈,上身稍后仰,胯往前顶,左脚起一拍走一步。击锣者用左手四指抠住锣内沿,拇指卡在锣外沿,右手握锣槌中部。单击锣时,左手握锣,右手按锣鼓点击锣。挽花击锣时,走“单击锣”,遇空拍右手在右上方做“里翻腕”动作。走步击锣时,起左脚一拍一步向前行走,左手托锣于左肩前,右手握槌上举做“单击锣”动作。击铙者双手握铙于腰前两侧,铙心向上,一手举于头前,一手放于腰前,两铙心相对,按锣鼓点上下相击。现在将右铙下击称为“下”,右铙上击称为“上”,一般为重音做“下”击。走步击打时,起左脚一拍一步向前走,手击铙。八字步击铙时,要站成“八字步”击铙。击镲者要将虎口卡在小圆板与镲碗中,五指抠握镲碗。左手镲心朝右,右手镲心朝左,按锣鼓点两镲在胸前或头上方相击。在走步击镲时,左脚起一拍一步向前走,在胸前做击镲,站成“大八字步”。
三、威风锣鼓的重要价值
威风锣鼓是民族的智慧结晶,它的内在精神气质、形式结构和风格特色都是我们民族精神、信仰、性格和心理意识所决定、赋予的。近年来,在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前提下,对历史的延伸、衔接和发展,从而使锣鼓艺术不断得到升华,既有优秀的传统,又有新的创造。这种既富有传统的民族特色,又具有强烈现代化意识,对于民族艺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华平,田彩凤,王九筛.山西民间舞蹈学[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6.
[2]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编辑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山西卷(上)[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3.
[3]张月异.洪洞威风锣鼓[J].中国音乐,1987(2).
[4]田彩凤.山西舞蹈史话[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4(1).
[5]王振湖.临汾方志丛书・临汾民间艺术[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
[6]王天然.尧都威风锣鼓集锦[M].临汾:临汾市尧都区三晋文化研究会,2006.
作者简介:
程书鹏,男,山西代县人,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