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莫戴斯特・彼得罗维奇・穆索尔斯基是俄罗斯十九世纪最具个人特色的作曲家,是“强力集团”成员。他用音乐塑造的俄罗斯人民形象生动鲜活,有血有肉;各具特点,戏剧感染力强烈。文笔本者尝试通过两首有代表性的歌曲分析作品的风格及内在情感,从而揭示作曲家在《育儿室》这一套曲中的音乐构思与创造,深入分析和挖掘穆索尔斯基的风格和创作特点。
【关键词】 穆索尔斯基;强力集团;育儿室;创作特点
莫戴斯特・彼得罗维奇・穆索尔斯基(Modest Petrovich Musorgsky,1839-1881)1839年3月21日出生于俄罗斯西北部地区普斯科夫省卡列沃村的一个农村贵族家庭。他6岁开始学习音乐,最初由母亲教授钢琴,进步飞快,7岁就能演奏李斯特的钢琴小品,9岁在家中为众多观众演奏了约翰・菲尔德的宏大的协奏曲。
在其2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穆索尔斯基共创作了10余部歌剧、8首管弦乐作品、10首合唱作品、20余首钢琴作品、3部声乐套曲、50余首歌曲及一些改编曲(其中部分作品并未完成)。 其主要作品有:歌剧《萨朗波》《婚事》《鲍里斯・戈都诺夫》《霍万兴那》《索罗钦集市》,交响幻想曲《荒山之夜》,钢琴套曲《***画展览会》,声乐套曲《育儿室》《暗无天日》《死之歌舞》,以及包括《跳蚤之歌》在内的其他数十首艺术歌曲。
对于穆索尔斯基的整个创作历程,19世纪俄国著名艺术评论家,穆索尔斯基的终生好友斯塔索夫①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25岁(1858-1864年);第二阶段,26―35岁(1865―1874年);第三阶段,36―42岁(1875―1881年)。穆索尔斯基终生没有结婚,他留给人们的,除众多不朽的音乐作品之外,就是俄罗斯著名美术大师、穆索尔斯基的挚友伊里亚・耶菲莫维奇・列宾在医院里为他所作的临终肖像。
穆索尔斯基用他特有的旋律动感和可塑性密不可分的“语言”因素,塑造了自己的风格,这个风格相对于同时代人来说是崭新的。在这些作品中产生了远离19世纪浪漫主义谣唱的崭新的旋律型、节奏型;为满足歌曲需要开拓伴奏织体的变化空间;在音域-音区选择和音色-音响效果的表现方面显示出精到之处。标题小品的心理刻画的内容不断深入,远远超出了由曲名产生的视觉表象和联想。例如《洋娃娃》、《睡前》等等。穆索尔斯基在描绘套曲中登场的人物时依靠这些作品中外在(故事内容的不同)和内在(主题的相对统一)因素的结合,敏锐地捕捉了外在的特征,用真实、细致的描写方法塑造了人物的性格,突出刻画了人物的心理形象。
一、朗诵性旋律
穆索尔斯基在朗诵旋律的领域的创新是众所周知的。他把有声有色的说话,形容“为思想感情的外露的表现人的话语声。”②但是他不是把说话的音调逐字逐句地变成音乐。他找到不仅把说话的旋律性和音高轮廓,而且把它的音色、节奏、重音、句法用音乐的方式再现的独特手段。体现了俄罗斯语言特点―由语言的抑扬顿挫来支配声乐的线条。穆索尔斯基认为:“艺术是与人民对话的工具,他本身绝非目的。”
因此穆索尔斯基的音乐中“语言的体现”丰富多彩,它们在一部作品或者作品的声乐声部中表现的情感范围特别广泛(如对老奶娘的依赖和对老奶娘惩罚时怨恨,对甲虫死亡的不知所措、虔诚的祷告、对花猫的讨厌以及受伤时的大哭等)例如在《洋娃娃》里他从小孩哄娃娃的短句“娃娃,该睡觉了”扩展到吃小孩的怪物恐吓小孩的故事,前一个在声乐声部中通过不协和的音程描绘语言的音色,在后一个场合中同时用和声与织体来强调这个音程。所有这些旋律型的性格以片段或整段的形式,平行、交替与融合构成了他新奇风格的旋律。
二、节奏与节拍
穆索尔斯基的作品其节奏复杂多变,节拍不对称,变换不规则,他这些在节奏与节拍上的创新,对后来作曲家的影响是深刻的。在对待节奏、节拍的关系上,他***了节拍,为了音乐的需要根据节奏的发展,自由选择节拍。例如第一首《与奶娘》,53小节的歌曲使用拍号达六种之多,分别有3/2、3/4、4/4、4/5、4/6、4/7,27次拍子的变化,不断出现的转换节拍的宣叙调,是穆索尔斯基模仿儿童语言的结果。
节奏和节拍是作品的核心骨架,这一层的突破对音乐创作来说意义非凡。旋律、和声等都是附着在这一骨架之上的“外皮”。在节奏、节拍的***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的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他深受穆索尔斯基这一重要突破的影响。
三、对结尾的改革
在穆索尔斯基看来,事物的运动可以朝各个方向发展,与它的起点和终点无关,而在发展的过程中,每一个过渡都值得庆贺。在许多情况下,作曲家并非在音乐结束时打上“句号”而是打上“省略号”在作品的外表形式结束以后还发生很多事情。他显然对‘无声的’结尾特别感兴趣,其中声音逐渐减弱到完全消失。穆索尔斯基特殊的地方在于:这样的结尾把人物从舞台引到未知的地方,这样,纯戏剧性结构的手法创造出表明意犹未尽的效果。
戏剧性结构和音乐手段的平行关系不是总保持这样彻底,一些作品中人物的今后命运如何完全是未知数,尾声调性的主音用多次重复加以强调,但结尾的主音被“切断”是这样情况的典型手法―进行停止在小节的弱拍上。例如《洋娃娃》《睡前》的结尾都是如此。力求在最后消失的音的范围以外在心理上余音袅袅。这就是在休止的结束小节上标一个离奇反常的延长号的由来。
在声乐作品中他力求最大可能地保持俄罗斯语言的音调及重音特征,由语言的抑扬顿挫来支配声乐的线条。这种独创、富于朗诵性的音调和旋律写作别具一格,虽然俄罗斯民歌在他的音乐天性中根深蒂固,但他却很少在创作中原样采用民歌旋律,而是将民歌旋律中最具特色的音型以自由变奏的手法加以发展,从而构成比原民歌更精致、更优美的旋律线条。在和声语言上,其中有不少是他“独创”的描绘性和声手法,这些手法在当时不被人们所接受,而在今天看来这些手法却有鲜明的音乐表现作用。
穆索尔斯基作为俄罗斯民族乐派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其创作成就不仅表现在扩大音乐表现功能的范围,而且他所创造的空前的现实境界,他的音乐形象的复杂性和多边形、创作手段的特殊性等,所有这些,只是在20世纪末才被人们基本了解清楚。穆索尔斯基是当之无愧的最具创新思想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是面向未来、走在时代前列的。
注释
① 弗拉基米尔・斯特索夫(Vladimir Stasov, 1824-1906)俄罗斯著名艺术评论家。穆索尔斯基的思想指引者、忠实朋友。
② 《俄罗斯作曲家与20世纪》【俄】M.阿兰诺夫斯基,张洪模等译。第82页。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2月
作者简介:曲晶,女,(1980―),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声乐教育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论穆索尔斯基的创作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