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有一个以产剑出名的地方――龙泉.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龙泉就已经是制造兵器的集散地了,随着诸候争霸的加剧,各国兵器不断更新。据《吴越春秋》记载,春秋末期吴越两国最早发明了炼钢技术,也最早由青铜时代步入铁器时代,铁剑也就应用而生。在《越绝书外传记宝剑》中,东汉的袁康有这样的记述:楚(惠)王(公元前488-432年)召风胡子问之曰:寡人闻吴有干将,越有欧冶子,此二人甲世而生,天下未赏有,精通天下为***,寡人愿赢邦之重宝,皆以奉子,请此二人作铁剑,可乎?风胡子曰:善。乃令风胡子之吴,见欧冶子、干将,使作铁剑。欧冶子、干将凿茨山,泄其溪,取、作铁剑三枚,一曰龙渊、二曰泰阿、三曰工布。毕成,风胡子奏之楚王,楚王见此三剑精神,大悦,问之曰:此三剑何物所象?其名为何?风胡子之曰:一曰龙渊,二曰泰阿,三曰工布。楚王:何谓龙渊泰阿工布?风胡之曰:欲知龙渊,观其状如登高山,临深渊:欲知泰阿,观其巍巍翼翼,如流水之波:欲知工布,从文起,至脊而止,如珠石可,文若流水不绝。可见龙渊、泰阿、工布三剑不仅锋利无比,而剑身上的开然花纹亦非常美观。它们削铁如泥,风吹发断,能屈能伸,精美绝伦。龙渊、泰阿、工布三剑名扬天下,这就是龙泉宝剑的起源。2500年来,龙泉宝剑以“坚韧锋利,刚柔并寓、寒光逼人、纹饰巧致”四大特色而成为剑中之魁。2006年,龙泉宝剑锻制技艺被***公布为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龙泉剑为什么这么锋利?为什么只有龙泉才能造出如此锋利的宝剑!原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浙江龙泉就是全国著名的冶铁铸剑圣地。剑南山起伏的山梁仿佛一条蛟龙蓄势待发,龙首处秦溪山弧锋矗立,草木葳蕤,仿佛一颗青翠的明珠。瓯江水碧波荡漾,野鹤群飞,真是一块绝佳的风水宝地,秦溪山正好处在风水宝地的中央。况山中盛产优质的铁矿砂(),这是铸剑必不可少的材料。再者龙泉的水质特别好,内含几十种微量元素,用它淬出的宝剑不炸裂,不锈蚀,亮可照人,利可削铁。清乾隆《龙泉县志》详细的对欧冶子铸剑淬火之地做了记述:“剑池湖在十七都,秦溪山之阴,其湖周迥十数亩,湖尾深有漩涡,其泉脉与县稽圣潭通,常有甄浮出,题曰:‘剑池供器’,旁有七井,效斗星之布于南山侧,井水甘而洌,今科为官田,尚有一井焉。夏日取水饮之,寒侵齿骨。世传欧冶子铸剑于此”。还有龙泉特产的一种木炭特别适合铸剑。龙泉宝剑做成之后,还有一道十分重要的环节,叫做“亮石磨剑”。原来龙泉境内有一座山出产一种石头叫“亮石”,这是磨刀石中的上品,只有在这种石头上磨制出来的宝剑,才能闪烁道道寒光。相传,古时的剑匠要焚香沐浴之后,才有可能幸运地采到一块真正的磨石。龙泉宝剑之所以会产生道道寒光,除了有“亮石”的磨砺外,那就是龙泉宝剑上有神秘的异光花纹,这种异光花纹不在剑的表面,而是含在剑的肌肤内,扑朔迷离。这是因为铁在反复的折迭锻打过程中,不同的铁含碳量是不一样的:含碳量高的地方颜色就淡一点,含碳量低一点的颜色就深一点。道道寒光就是在不断锻打后留下的痕迹。这种异光花纹被赞誉为:“剑刃上天然花纹超代艺术”,现在被称为花纹纲。世界上著名的刀剑,如大马士刀,马来刀剑身上也带有某种花纹。据说欧冶子和干将莫邪对于剑道的提升,从采集“”原料开始,到“使童男女三百人鼓橐装炭”,“夫妻俱入炉中”或“断发剪爪投入炉中”,相继解决了高温和熔剂的难题,从科学的角度解释是以磷(骨质、发质中的磷)作为炉温的催化剂,“金铁乃濡,遂以成剑”。古人经验性的史传,被后世称为“冶铁鼓风技术的重大进步”。
从某种意义上讲,剑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品质、品德、品行,精神,龙泉宝剑发展到了今天,当仁不让担当了这一角色的代表,不愧为“天下第一剑”。承传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文化。近年来,在市委、市***府大力扶持下,龙泉宝剑行业得到快速的发展,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拥有大小企业100多家,先后涌现出陈阿金、沈新培等闻名遐迩的铸剑大师。龙泉铸剑人曾为、***、、***、朱基等***和***铸剑。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访华时,以国礼向他赠送了4把龙泉宝剑。近年来,以剑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与影视业有机的结合,在《卧虎藏龙》、《碧血剑》、《英雄》、《十面埋伏》《赤壁》等众多武侠大片中,龙泉宝剑一次次抢尽风头。现从业人员4000多人,年产各类刀剑近200万把,年产值达数亿元,产品行销海内外,享誉五大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龙泉人的意志品质与剑瓷交相辉映,是龙泉人创造了绝世双宝,书写出宝剑之邦,青瓷之都宏伟蓝***。龙泉人用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先进发展理念,实行刀剑并举,通过深入挖掘刀剑文化,加快科技革新,提升产品研发能力,开拓营销渠道等多种举措,提升传统产业水平,加快刀剑产业发展。勤劳智慧的龙泉人在市委、市***府的正确领导下,必定会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