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作为“现代评论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陈西滢是一个坚定的自由主义者,他深信渐进、法治和有自发秩序的英国自由主义传统。他在《现代评论》“闲话”栏目上发表的文章集中反映了他的自由主义思想。他的翻译虽然不多,但带有很强的时代性,体现了他的自由主义思想。本文将集中讨论他的这一思想在其翻译选材中的表现情况。
关键词: 陈西滢 自由主义 翻译选材
一、陈西滢的自由主义思想
约翰・洛克是公认的自由主义思想的鼻祖,在他的两篇《***府论》(Two Treatises of Civil Government)中,自由主义首次获得了经典的阐释。洛克主要关怀的是个人的自由,他认为生命、自由和财产是公民天赋的、不可剥夺的基本权利。为保障天赋权利不受侵犯,人们通过订立契约设立***府。在洛克看来,***府的存在充其量只是一个所谓的必要的恶,其功能仅止于维持一个公道的秩序,使由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的人,可以尽量享有天赋自由或自然权利。换言之,在***治社会中,***府只是一个工具,人权的保障才是积极的目的。在必要的情况下,为了确保人民的自由权利,***府是可以“解体”的。这一切奠定了自由主义的思想基础,后世围绕自由主义的种种争论都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
由洛克创立的古典自由主义统治西方思想界三百多年,其生命力之强、影响力之大由此可见一斑。当然,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内部也存在着分歧。哈耶克(Hayek)在论述自由主义传统的时候将自由主义分为两种:“一为经验的且非传统的自由主义传统,另一为思辩的及唯理主义的自由主义传统。”前者为英国传统,以经验主义为基础,相信渐进的改良,相信社会的自发秩序,注重法制下的自由;后者则为法国传统,过于相信人的理性力量,主张在反复的尝试中构建乌托邦。陈西滢留英十载,在有良好自由主义传统的伦敦大学***治经济学院主修***治学,因而受英国自由主义传统的影响更多一些,更相信渐进、法治和有自发秩序的英国自由主义传统。
作为重要的主办人之一,陈西滢的自由主义思想在《现代评论》的创办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特别是他在“闲话”中所涉及到的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作出评判时所持的标准,无一不显示了英国自由主义传统的核心理念。在《现代评论》办刊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共发表了两百多篇文章,其中大多涉及***治、伦理、文化、艺术方面的问题,纵横驰骋,直言敢谏,毫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充分显示了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他作为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思想局限性。他同胡适、徐志摩一道大肆宣扬“全盘西化”或“充分世界化”,他用自由主义作伪装,攻击***领导下的人民群众、***斗争和新文学运动,曾受到鲁迅等的批判。例如,陈源主持的《现代评论》第15期以“一个女读者”来信的形式刊登《女师大的风潮》一文,批评学生,为杨荫榆开脱,又把矛头指向支持女师大学生运动的进步人士。“一个女读者”说:“那些宣言中所列举杨氏的罪名,大都不能成立。”“女师大中攻击杨氏的学生,不过是极少数的学生;而这回风潮的产生和发展,校内外尚有人在那里主使。”陈西滢所以要在《现代评论》上发表这两篇文章,对“女师大风潮”评头论足,完全是为了维护杨荫榆所代表的执***府的利益,已经让他看到了学生运动的力量的强大,他不希望这一次的“”再次演变成这样大规模的学生运动,否则不仅会威胁到执***的资产阶级的利益,而且与他的***治理念格格不入。他信奉渐进、法治和有自发秩序的英国自由主义传统,主张通过渐进的改良而不是什么运动或是由运动引发的暴力***来缓和社会矛盾,化解社会危机。
二、从目的论来看陈西滢的自由主义思想在翻译选材中的体现
陈西滢之所以从事翻译活动完全是为了宣扬他的自由主义思想,那么他的这一目的又是怎样在翻译选材方面得到体现的呢?这一点我们可以运用翻译目的论来进行解释。
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认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这也是翻译目的论的最高准则。翻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在选取源语材料时,需要确定材料选自的国别、原作者和原著等。这些通常由翻译行为的发起者,根据既定的目的进行选择。
除了在其主持《现代评论》的闲话栏目上发表针砭时事的评论文章之外,陈西滢也从事外国作品的译介工作。虽然他一生的作品并不止《西滢闲话》一种,但只要提到他,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这本著作,《西滢闲话》俨然成了他的代表作。他的译著却很少有人提起,原因之一是他在翻译方面用力并不很勤,翻译对他来说只能算是副业。他的译作多散见于报刊杂志,正式出版的,算上1924年12月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他与徐志摩合译的《曼殊菲尔小说集》(The Collected Short Stories of Katherine Mansfield),也不过三本之多。另有十一篇译作发表在《小说月报》、《晨报》和《现代评论》上。
从陈西滢在《小说月报》、《晨报》和《现代评论》上发表的十一篇译作来看,不难发现在源语文本选择上,他是煞费苦心的。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外国文学作品的译介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批判现实。如果以这个标准来衡量的话,陈西滢的译作简直就是“逆潮流而动”。十一篇译作并没有什么批判现实的地方,反倒有粉饰太平的嫌疑,例如《元旦的晚餐》、《粉红衣服的洋娃娃》、《神话里的王子》等,至于《巴黎的判决》则是为了宣扬自由主义当中的法治思想,而另外几篇译作也跟阶级斗争毫无干系。这在那个***运动如火如荼的年代是令人无法想象的,同时也说明了他头脑中顽固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想,而他从事翻译活动,只是为了宣扬他的这种思想。
三、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陈西滢的翻译无论是在选材上还是译作本身都体现了他的自由主义思想。任何翻译活动都是有目的的。作为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一员,陈西滢的翻译活动必然会打上自由主义的烙印。要研究他的译作,就必须对他的自由主义思想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否则就很难理解他在新文化运动那样的历史大背景下,在从事翻译活动时,选择翻译源语文本的潜在目的及其自由主义思想在翻译选材中的表现情况。
注释:
①主要是指陈西滢在《现代评论》上发表的针对“女师大”、“五卅惨案”、“三・一八惨案”等几个事件的评论.
②武汉大学***书馆特藏部邬纪明收集整理.武大老教师著述及相关资料篇名索引..
参考文献:
[1]陈西滢.西滢闲话[C].上海:上海书店,1982.
[2]陈西滢.论翻译[A].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400-408.
[3]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范祥涛,刘全福.论翻译选择的目的性[J].中国翻译,2002,(6):25-28.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陈西滢的自由主义思想及其翻译选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