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众思想往往会因某变量而趋于一致,这为理性社会的设想提供了可能。理性社会,是指理性预期变量支配个体行为方式的社会。理性预期的判断标准为法律和道德,法制体系的健全关系到理性预期的实验。完备信息是理性预期的基础。让理性社会的公民具备理性预期特质,并建立完备的信息机构。以此为基础,理性社会的三个特征即有效市场的建立、精神信仰的形成、社会平等的促成就是一种必然。
关键词:理性预期;理性社会;有效市场;精神信仰;社会平等
中***分类号:F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5)-01-0068-02
一、理性预期变量的描述
理性预期的思想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J.F.穆思提出,后经芝加哥大学的R.E.卢卡斯、明尼苏达大学的T.J.萨金特和N.华莱士等人作出了进一步发展,并逐渐形成理性预期学派。该理论认为利益最大化观念存在每一个人的心中的微观概念,大众之中存在有一种理性地对未来的假定。
(一)理性预期的特性
理性预期具有两种特性即无偏向性与前瞻性。无偏向性对应着理性,它意味着普遍来看人不可能犯下系统性的错误(例如当一个人掷一枚骰子并认为某一点数朝上几率不为1/6时,我们称其犯下了系统性错误)。此外,这里的无偏向性还对应着他们的行为将符合数学经济模型的理性标准。前瞻性和预期的内涵相似。理性预期学派认为,每一个人为了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尽可能地收集信息,这些充足的信息恰恰使得人们有了对未来做出合理判断的能力,因此人们并不会一味地滥用过去的经验。卢卡斯将理性预期作为理性预期模型的假设,这是根据西方学者穆思的观点得出的。
(二)理性预期的判断标准
理性预期的实质是一种带有价值取向的对未来的判断,不能只建立在某个虚无缥缈的心灵上,而需要一个标准。与带有不定性的道德相比,法律既意味条文式的准则又意味着道德的最低限度。当人们自身利益无法得以保障而感到惶恐时,自由已经不复存在,必须设立法律,禁止一切会影响、损害他人自由的行为。在理性社会中,法制体系的健全直接关系到了理性预期的实验。
理性社会的法律要做到以下两点:一,理性社会的法律无须作为仲裁或审判的唯一手段,这是因为法律固有的特性导致的。在理性社会中,法律是裁决的第一手段而群众之观点为第二手段;二,理性法律的公正不仅体现在内容上,更体现在它的制约群体中以及它所造成的影响中。
(三)理性预期的判断基础
为了理性预期的有效执行,有必要对于理性预期的基础―信息加以分析。下面利用一个例子来分析信息对于理性预期的影响,如下***:
假设一:通货膨胀率为0%,即今年预期通货膨胀率为0%;
假设二:失业率为10%;
假设三:***府相信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呈线性关系,且为负相关,而且***府每提升1%通货膨胀率,失业率降低2%。
从上***可以看出,***府若想达到正常失业率水平(即4%),就有必要通过财******策或货币***策提高3%的通货膨胀率,这样劳动者和企业家会产生一种幻觉,认为自己的工资(或利润)提升了,因此他们将增加自己的劳动量(或企业扩张,增设岗位),这样失业率将达到4%。但是这一场景却并不能持续下去。由于人们普遍具有的理性预期特质,他可以了解他的工资(利润)提升的原因是通货膨胀而不是关乎他的需求增长,这样他们便开始降低劳动强度(或解雇大量工人)使产量降低,这样失业率又将回到10%,此外由于企业与劳动者的预期通货膨胀率提升到了3%,且***府的***策使得实际的通货膨胀率增加到了3%(或增发了货币)。这样***府这一行为的后果是仅仅提高3%的通货膨胀率,使得C点成为了均衡点。因此将A、C连接我们可以得到真实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这样我们可以看出,在信息不完全的假设下,人们的理性预期行为是不可能的,上述例子可以看出信息的力量是多么强大。
二、理性社会的构建
理性预期变量支配着个体行为方式的社会,被称为理性社会,是理性预期者向往的理想社会。在理想社会中,***府可以通过自己的公信力来宣传理性预期的观念,使群众的思想普遍带有理性性质。此外,理性预期理论集中表现在经济方面,但事实上,社会中的每一项行为都有被预期的可能,因此理性预期足以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有效市场的建立
任何人都没有办法了解到市场的全部内容,但它仍然可以良好运行,***府的干预往往使得市场与***府初衷相反。下面分析如何利用理性预期构建有效市场。有效市场是指一个一切信息能够完全反映在市场之中的完美市场,这个概念事实上已经包含了人们对于完美运行秩序的遐想。但是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的偏好,市场以及人们对于信息的容纳量,***策的延迟等等原因使得有效市场终究只能成为尤金・法玛论述的假说。
事实上,每一个理性预期的市场参与者都只能得到与他相关的所有信息,而市场正是无数市场参与个体的集合,这更证明了经过高度组织化的进化过程后的市场根本是常人无法估量的。理性预期者在掌握信息后,会利用他对于该信息的理解,做出最为迅速而又准确的反应。譬如当业主知道自己的需求量增加后,他将立马增加产量,这样市场立马回到了出清状态。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很难保证信息量的充足以及理性的分析,但是理性预期者们恰恰具备这些能力,因此有效市场的建立,在理性预期社会是一条必然的道路。在有效市场建立后,人们的需求、供给量将完全反映于市场之上,这就保证了价格不再会失真。同时有效市场建立后人们对于自由竞争的渴望将大大提升,垄断企业便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那些从道义上,社会福利角度都说不过去的组织将难以立足于社会信用体系。所以社会不仅要宣传理性预期思想,还需建立完备的供社会全体使用的信息机构来构造理性社会。
(二)精神信仰的形成
杜勒斯在《信仰上帝》写道,把物质力量作为唯一动力是大错特错的,道德力量同样伟大,基督徒从不相信用暴力可以达成目的,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目标或没有实现目标的能力,他们并不消极或懒散。事实上,我们希望信仰上帝的原因,并不在于我们相信上帝一定是以一种人格化的形式存在,而在于它能给予我们一种精神力量。一个具有理性预期特质的人不会放弃一处能增加其活力、自信力与道德力量的选择。当信仰脱离了以一种***腾、禁忌、神秘主义来操纵人的邪恶面目时,它必然会以一种涌泉般的纯正的力量去融入人们的心中。人,作为一种感情化的生物,显然需要某样来慰藉他们的心灵,以弥补他们每日不断劳累时产生的疲劳感与空虚感,而信仰则是满足这一需求的最为伟大的造物。即便是习惯了一种理性姿态面对生活的理性人,在面对无穷无尽的自由令律、自然规律时,也难以保证不流露出一丝敬畏之情。信仰蕴含自然与社会的两种力量,如果片面地将其认知为某人格形式的神,得出地有关信仰的结论必然是虚妄又荒谬的。理性社会所追求的信仰,远不止于某个人格意义或泛灵意义的神,他们所需的信仰,应当是对某种可贵的精神,某一神奇的自然规律的热爱与敬畏。
(三)平等社会的促成
平等,就其社会层面的含义而言,有四种解释:能力平等、***治权利平等、经济机会平等与经济结果平等。能力平等,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是不可能的,谁也无法保证基因的缺陷等外在因素导致的能力差异。但是能力的平等基本上决定了后几种平等,不过前提是必须建立一种新秩序,并从这种秩序始发起便开始保证能力平等。***治权利的平等强调的是人权。经济机会平等看重的是物质水平,一旦每个人受到同样良好的教育,有着同样公正的买卖权利,他们的财富差距就仅仅受制于其劳动量与能力。第四种观点当今颇为流行,“各尽其能,按需分配”是其最大的特点。此观点被社会主义者、平均主义者认同,被看作是“保证社会福祉最大化的途径”。
当今社会与平等社会之间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究其原因,社会科学家们却很难达成一致。一种观点认为私有制是不平等结果的起因,主要支持者是让・雅克・卢梭。私有制乃不平等之源的说法,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人的直觉经验、生活经历,却未考虑到人类的其它规律。在我看来,私有制对不平等起到的作用仅仅是促进作用,而决定因素则是能力的相异。能力的相异使得人类的地位(包括物质地位与社会地位)不同,而私有制仅仅是导致了物质地位差距。事实上,如果假设存在有一个私有制下人民能力相同(假设资源富足)的社会,凭借大脑的洞察力和想像力,我们能推断这仍可以导致一种经济结果的平等。
理性社会者们所拥有的最大物质就是理性预期,而这一物质已经保障了绝大多数人的能力平等,这在一般通俗社会是不成立的。当理性预期广泛运用时,理性社会事实上已经保证了每一个人的能力接近,并最大化地改良了不平等的差距。而完善的法律机制以及合理的道德重建,会将经济机会、***治私利的平等囊括理性社会的平等之中。因此,可以说理性社会极大地保证每一公民的平等需求。至于第四种平等,所迫切需要的是更高的道德属性,即必须以一种“善”作为个人行为的底线。但社会中每个人都有着极高的道德属性,这是不现实的。因此,这种平等难以融入理性社会。
乌托邦主义向来就是不被看好的。多数人承认这的确是人类雄心建筑的最为磅礴的产物,但同时它也是最缥缈的。的确,尽管论证了理性预期思想蔓延社会的可能性,但也无法保证它与真正实施究竟还有多远。事实上,对乌托邦的建立采取悲观甚至中立态度的人们已经开始厌恶这种理想化社会。尽管如此,或许是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憧憬,或许是李约瑟的一席话激励了我,所以仍然写下了这些文字。
参考文献:
[1]史晋川.卢卡斯与理性预期理论[J].浙江社会科学,1996(1).
[2]赵昕,李扶民.论理性预期理论的合理性[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9).
[3][英]哈耶克著,王明毅等译.通往奴役之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8).
[4][法国]卢梭著,高修娟译.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4).
收稿日期: 2015-1-15
作者简介: 黄椿洋,长沙市实验中学,研究方向:经济学。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论基于理性预期的理想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