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凝血四项检验分析前标本采集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400例不合格血凝四项标本,分别对溶血、标本量多与少。结果: 采血量不足以及采血量过多标本较同一患者重新采集的标本APTT、PT以及TT结果明显升高,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凝血四项;溶血;标本采集;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凝血功能筛查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凝血功能检查即凝血四项是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以及纤维蛋白原(FIB)。凝血四项作为一种常规筛查出血与血栓疾病的检测项目在临床应用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显得尤为重要。回顾分析2014年间接收的不合格凝血检测标本400例,就标本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因素做一研究,旨在我们能够更好的控制这些因素,使得更加结果准确可靠。现将汇报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接受的凝血四项检测不合格标本400例,其中采血量不足标本(采血量2.0ml,视为采血过多)130例,溶血标本100例,脂血标本80例,其他原因2例。方法
2.1标本采集和处理方法
使用真空静脉采血管采血,抗凝剂枸橼酸钠 0.2 ml,抽取静脉血1.8 ml,抗凝剂与血的比例应为 1:9。采集后立即送检并立即离心,转速为3500转/分钟,离心10分钟。
2.2检测方法
检测仪器为希森美康CA7000,检测试剂为仪器配套试剂;检测方法为散射光法以及凝固终点法;PT测定的组织活酶ISI值为1.03;检测项目为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以及纤维蛋白原(FIB)。
2. 统计学
计数资料x±s表示,并采t检验,P
3. 结果
4.1采血量不足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由表1结果可见,采血量不足标本较同一患者重新采集的标本APTT、PT以及TT结果明显升高,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采血量不足对检测结果影响表1
4.2采血量过多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由表2可知,采血量过多标本较同一患者重新采集的标本APTT、PT以及TT结果明显升高,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4.3溶血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由表3结果可知,溶血标本较同一患者重新采集的合格标本PT、APTT结果降低,TT结果升高,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标本溶血对检测结果的影响表3
4. 讨论
近年来随着检验医学的快速发展,对检验流程的标准化和检验结果的质量控制愈加重视,检验前的质量控制是检验流程中重要的一环,其中护理人员的标本采集由于发生于实验室之外,因此是质量控制中的重点。本研究中回顾分析400例不合格标本中,影响检查结果的主要因素有:采血量过多、采血量过少、溶血、脂血等。
5.1标本血量的采集
凝血四项检测的对采血量的要求非常严格,由于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必须为1:9,采用的是专用的蓝帽抗凝管,若血液量过多时,抗凝剂相对不足,导致血浆中会出现微小凝块,血液过少导致抗凝剂相对过多,严重影响结果。本研究中
采血量不足标本较同一患者重新采集的标本APTT、PT以及TT结果均明显升高,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5.2标本溶血
标本溶血是临床上常见现象,护理人员应该运用合适采血针进行采血,针头过大或过小都会导致溶血,使用较小的针头会血流变慢,激活凝血系统及血小板【1】,
针头过大会使血液发生湍流而发生溶血,样本采集完成后,应当轻轻混匀,不可用力震荡,否则也可造成溶血。
综上所述,实验室应该加大对分析前的质量管理,以提高检验报告的可靠性。作为检验人员,除了要全面掌握有关分析前的质量控制,还应加大责任心,对不合格标本的处理,充分提高凝血四项的检验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秀明,李志武,孙冀兵等,凝血四项检测分析前标本采集处理及影响因素[J],河北医药,2013 14(35):2187-2190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凝血四项检测分析前标本采集及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