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2013年第二期“史海钩沉”栏目,笔者以寻访上海工商联会所为题,写了5处上海市工商联曾经的办公会所,但是写到延安东路 55号上海工商联大厦,戛然打住,为何没能继续写下去?原因很多,其中主要原因是缺乏资料。上海市工商联从华山路迁入延安东路也已经15个年头,延安东路 55号这一地块以及这一地块附近原来有哪些企业,住着哪些人?这些人、这些企业与工商联有什么关系?始终萦绕在笔者脑海。近期收集到一些相关资料,试着作一些粗浅的探究,以餐读者。
回望一百年,一条洋泾浜被填
上海工商联大厦建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竣工于90年代末期。是一栋紧邻外滩、能眺望黄浦江的35层的高楼,高楼的四周有4条马路,延安东路、江西南路、金陵东路、溪口路。一栋楼矗立在4条马路之间,在上海屈指可数,在中心城区更是不可多得。那么,这栋蓝白相间、外观形似上海第一栋高楼国际饭店的建筑,它的前世今生何也?很少有人追问。
延安东路一百年以前是啥模样?一百年前,延安东路是条浜,叫洋泾浜。洋泾浜夹于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之间,公共租界之前叫英租界,在洋泾浜的北面,法租界在洋泾浜的南面,洋泾浜成为分割两租界的界河。洋泾浜的两岸有两条路,北岸的叫松江路,南岸的叫孔子路。路边有成片的西式楼房,这些楼房有阳台、庭院、短垣,玻璃明净、花木扶疏。这些漂亮的楼房大都用于客栈、店铺商号,但也有不少洋人居住于其间。
早先铁路尚未出现,上海的对外交通以水路为主,沿海南北各口岸和长江流域的船只驶入黄浦江,泊于十六铺一带,如果投宿租界,最便捷的是洋泾浜。洋泾浜两岸客栈有泰安、长春、大安、新大方、全安,设施齐全、环境整洁,且客房很多,如长春栈有客房110间,官房17间。那时的客房相当于现在的标准房,官房相当于现在的套房。除了客栈旅舍之外,就数秦楼楚馆了。每当月夜升天,清光泻波之时,洋泾浜上不免现出几分秦淮风光,有诗咏:“洋泾浜畔柳千条,雁齿分排第几桥,最是月明风露也,家家传出玉女箫。”
诗中所问“雁齿分排第几桥”?确实,洋泾浜上有桥,洋泾浜上桥有10多座,便利两岸的车来人往,靠近现在江西南路和四川南路的两座桥,分别叫三洋泾桥和二洋泾桥。洋泾浜上的桥名有的现在成为延安东路上的地名,如八仙桥(路口)、东新桥(浙江路口)、郑家木桥(福建路口)。
也是巧合,今年恰好是洋泾浜被填没一百年。实施填浜筑路。原因是上海人口剧增,都市繁华,日盛一日。在大规模的开放中,水流河道渐渐成了城市持续发展的累赘,特别是洋泾浜,阻隔着南北两地的联系。此外,潮汐涨落,黄浦江泥沙不断的灌入,使得洋泾浜河身渐渐浅狭,行船越来越难。更为严重的是,由于两岸无数阴沟污水排放进入,附近的住家行人又习以为常地把垃圾、废物任意倒入河道,更有来往运粪船粪水流失河内,洋泾浜水质污秽发黑,夏天来临或低水位时,变得臭气冲天。周围一带的市民纷纷呼吁将其填没。1914年,两租界当局最终决定联合出资,填浜筑路。1915年底工程全部完竣,一条略呈弧形,宽27.5米的东西向崭新的马路,被称为“远东最良马路之一”。
回望七十年,朱葆三路改名溪口路
洋泾浜填没后,总得有一个路名。这条马路归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共同管理,哪一方为之取名都须与对方协商。为此,公共租界工部局极为谨慎地致函法租界公董局总董,提请将此路取名为“爱多亚路”(Avenue Edward VII),以对英皇爱德华七世表示崇敬。于是,填浜成路后的第一个路名便叫爱多亚路。然而,1937年抗战爆发,上海沦陷。1943年上海租界被日本侵略者扶植下的汪伪傀儡***权所接收。为了清除英美势力的一切影响,爱多亚路被取消,改名为“大上海路”。以后,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国民***府重返上海,大上海路又被改为“中正东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生的人民***府以***圣地“延安”之名取代旧路名,将其改称为“延安东路”,延安东路这个路名一直沿用至今。
历史有惊人的巧合,在上海工商联大厦的东面,有一条不足一百米的小马路。这条小马路与商会有缘,它曾经以一个上海总商会会长的名字命名,叫朱葆三路。朱葆三是宁波籍绅商,办有慎裕五金行,专营大五金,被推为五金业领袖。1911年辛亥***,他倾向民主共和,在上海工商界发起组建上海商务公所,并资助******,上海光复后,他出任沪***都督府***长。1912年,上海商务公所与上海商务总会合并成立上海总商会,朱葆三当选议董、协理。1916年、1919年,他连任上海总商会会长。任期内,他多次与外国领事团交涉,认为:“凡属商会组织内的商人非经上海总商会同意不得擅自捕人”。朱葆三此举深得商会、商人的称颂。朱葆三还是一位慈善家,1921年他集资设立四明医院,担任院长,四明医院后来改名为曙光医院。另一家医院也是他创办,叫时***医院,后来改成红光医院,在大世界对面,现被拆除,成为绿化带。
朱葆三去世后,为了纪念这位商界人物,经法租界公董局同意,以这条马路予以命名。据后来的史料揭秘,提议这件事的是朱葆三女婿魏伯桢,他当时在法租界公董局任职,他向总董提议,当时理由之一是朱葆三投资的华安水火保险公司在这条路上。笔者查当年资料,才知道华安水火保险公司在爱多亚路29号二楼2室,即现在溪口路东面的那栋楼。
从1926年命名,朱葆三路这个路名一直沿用了17年。1943年,这个路名被浙江奉化的一个地名“溪口”所替代,称溪口路。改名至今已有71年了。
曾经的娱乐商贸群
在上海工商联大厦建造之前,这里的房屋是连片的三层楼房,延安东路楼房号码是33号至65号。江西南路楼房号码是1到31号,内有4条弄堂,分别是德昶里西弄,德铭里一弄二弄三弄,金陵东路楼房号码是44号至82号,溪口路楼房号码是2号至28号。连片的三层楼房围成一个娱乐、商贸群。何以为证?笔者从1939年和1947年的《上海市行号路***录》中可作出这一判断。
1947年的《上海市行号路***录》显示:延安东路33号至37号是一家外文招牌的咖吧,43号是谦祥纸号,45号利泰橡胶厂的营业部,51号是麦高饭店,55号是正泰信记橡胶厂营业部,57号是华都安乐宫,59号是安乐百货商场,65号是元泰号呢绒洋货公司。
现在上海工商联大楼用延安东路55号这个号码,原来是正泰(信记)橡胶厂的号码。正泰(信记)橡胶厂将这一门面用于营业场地。正泰(信记)橡胶厂经理叫洪福楣,他有个弟弟叫洪福荣,都是橡胶工业同业公会理事,洪福楣是常务理事,洪福荣是候补理事。洪福楣在1947年被选为上海市参议员,上海市商会理事,他们都是江苏江阴人,与***后成为上海市工商联***的橡胶工业同业公会主任委员的洪念祖是同乡。这一商贸区域,在溪口路14-16号是义生橡胶厂,义生橡胶厂生产跑鞋,营业部设在此,便于与紫金路华洋杂货业各商号交易。
43号的谦祥纸号,谦祥纸号属纸商业,1939年这个门牌是泰和纸号,营业门面有四开间。这一地区说它是娱乐、商贸地区还应为酒店、酒吧、游乐场、理发店,51号是麦高饭店,1939年61号是福兴祥酒楼。
1930年代,朱葆三路被外界留下不雅的名声,除华安水火保险公司、中法银公司外,这条马路上多为***场所,出名的有安乐宫。安乐宫靠近吉祥街(吉祥街后来改为江西南路),安乐宫是黄金荣、杜月笙1928年开设的。还有各类酒吧,这些酒吧大都在朱葆三路的东面楼内,待到夜深人静时,却干起了见不得人的勾当。
北对桐油商 西邻华洋杂货业
上海工商联大厦的四周与工商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多数是工商界上层。上海滩桐油大王沈元来桐油号在它的斜对面,在广东路243号。沈元来桐油号创始人沈端洲是桐油苎麻业同业公会***委员,他的二公子沈祖是上海市工商联第六至九届副主任委员、副会长。沈祖年轻时就读南通纺织学院,虽然桐油业是进出口贸易,可“沈元来”却与棉纺业留下了一段佳话。
1953年2月,约见***和郭棣活两位纺织巨子。笑着对他们两位说:“你们两位能否在内地生个儿子?” 所说的“儿子”是指让***、郭棣活在内地建个纺织厂。***、郭棣活心领神会。鉴于安徽省是一个拥有3000多万人口的省份,盛产棉花,但没有一家纺织厂,每年要把大批棉花运往上海、青岛等地。因此,安徽省准备兴建一家拥有50000纱锭和1700台布机的纺织厂,预计投资3300亿元(旧人民币)。当时,国家决定投资25%,***、郭棣活商量申新纺织厂投资30%,永安纺织厂投资20%。但是,还有缺额,***、郭棣活得知沈元来号即将转业,便商请沈瑞洲和他的二公子沈祖投资。此时的沈瑞洲是上海市工商联执委,行业代表人物,沈祖是工商青年的积极分子,听***话,跟***走,义无反顾投资纺织工业。1957年6月在合肥建成安徽纺织一厂。安徽纺织一厂就是要求***、郭棣活在内地生的“儿子”。
沈元来号旧址近河南中路,即现在威斯汀大酒店花坛的位置。与现在上海工商联大厦各路相望。
在上海工商联大厦的西面有条紫金路,原来叫紫来街,这是华洋杂货业聚集的地方,华洋杂货业顾名思义,既经营国货,又经营洋货,再具体一点,是经营市民家庭日常用品,如搪瓷脸盆、搪瓷茶杯、热水瓶、热水袋、毛巾、肥皂、牙刷、牙膏,还有套鞋、跑鞋……应有尽有。华洋杂货业同业公会在紫来街渭文坊7号。华洋杂货业同业公会理事长巴凌云的行号叫永泰昌协记,在金陵东路130号,紧邻紫来街。金陵东路原来叫公馆马路、法大马路。他去同业公会“公干”,只要拐个弯,便到了。华洋杂货业同业公会常务理事叫闻鸣皋,他的行号在金陵东路138号,叫协丰号,协丰号与永泰昌协记紧邻。前几年,闻鸣皋先生的后人写了一本《闻鸣皋──中国百货搪瓷业中的传奇人物》,书中记载了许多逸闻趣事就是发生在这条紫金路。
***后的华洋杂货业同业公会,有一位副主任委员,他叫张今华。他的行号叫新生号,在紫金路3弄7号。华洋杂货业属于批发商,公私合营前夕,全市批发商改造,张今华进入织袜厂,担任厂长。上世纪60年代初期,市工商联选拨干部,张今华担任市工商联副秘书长,80年代他兼任秘书处处长,分管市工商联的文史资料工作,也分管工商界互助金工作,是一位熟知上海工商界情况的原工商业者。他的企业“新生号”的位置在上海工商联大厦的西首。
大厦的选址、设计、资金
上世纪50年代末,由于行***性专业公司设立,同业公会作用逐渐削减,全市各业同业公会完成了历史使命,各业同业公会的办公场所连同房产上缴国家,约有150多处。改革开放后,上海市工商联恢复活动,面临的问题是办公地点分散,而且狭小。时任上海市工商联主委刘靖基,提议自筹资金筹建工商联大厦,获得有关部门同意。当时有三块土地供选择,一是闸北区新客站附近,二是肇嘉浜路乌鲁木齐路口,三是延安东路江西南路口。
刘靖基亲自踏勘,选定目前大厦所在的这块土地。但这地块被城建局建造延安东路隧道所征用,通过有关方面协调,决定划拨给工商联大厦筹建单位。城建局所需的参建和回迁面积在大厦的裙房中进行安置,并贴补一笔参建费用,这样,选址定局。
选址定局,紧接着就是大厦的设计。工商联大厦设计是由上海爱建建筑设计院承担的。原设计大楼的朝向是东西向,而不像现在南北向,后来因为涉及延安东路隧道复线的建造影响,经过与有关部门反复研究,决定将大楼改变朝向建造。裙房的楼高、建筑风格与溪口路和金陵东路建筑风格保持一致,呈骑楼格局,与上世纪30年代溪口路房屋建筑风格相似。
上海工商联大厦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在当时,建造一座7万多平方米的大楼,总的费用约需4亿多元,除市工商联和爱建公司参建及城建局参建费用合计不足6千万元,而且参建单位费用是分批投入,在开工时能够动用的资金更是少得可怜,因此筹集资金成了难题。
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市府领导非常关心大厦的建设,召集有关方面开会,除了免去建筑税,还根据大楼的实际需要办公面积、回迁面积、参建面积之外,同意可售出一部分多余面积商品房,以弥补建造资金不足。会后即以市府名义发了“会议纪要”,并且同意成立上海工商房屋建设公司,方便办理商品房销售工作。第一笔资金注入就是中波轮船公司,当时该公司在外滩18号获得一笔动迁费用,急需在外滩地区觅得办公场所。
基地动迁完成于1987年,正要开工时,中央停止建造楼堂馆所,清理固定资产有关项目,工程一停就是3年多,直至1992年5月市委批准同意恢复建造,工程遂于同年12月18日开工建设。1994年,延安东路隧道复线施工阶段,为了确保地下部分的安全,由于主楼距离隧道不足3米,而且裙房骑楼盖在这条隧道上。地上工程只能停止施工,又耽误了半年多。1997年结构封顶,大厦基本全部竣工。
1997年11月19日,上海工商联大厦在装修的中波轮船公司,迎来以波兰总统瓦希湟夫斯基为首的波兰***府代表团。在副市长赵启正的陪同下,步入新大厦。瓦希湟夫斯基参观中波公司新的办公楼,并为该公司进驻上海工商联大厦举行剪彩活动。现在上海工商联大厦主要业主是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中波轮船股份公司、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上海亚东国际货运有限公司等有20多家公司。
当旭日东升,阳光照射在这栋蓝白相间大楼时,似乎升腾着一股紫气,古言道:紫气东来,预意着祥瑞降临。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上海工商联大厦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