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揭秘之三:
算计成本,一本一利
开发需求,一本万利
众所周知,经济活动(生产、销售)一个最基本的目的,就是要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赚钱不赔本。赚钱的多少,还有个幅度的问题。幅度越大,利润率越高,当然赚钱也就越多。
天天都有新的需求,等待着得到开发与满足。可以套一句话,就是“需求满地跑,看你找不找”。如果企业家真的具有正确的观念,那么海里就能捞出针来,沙里就能淘出金来。例如:按照常理,女人是不需要刮胡子刀的,男人是不需要香水的,梳子对秃头的和尚毫无用处。然而有人却能从中找到一个又一个的新卖点。
美国有家销售刮胡子刀的吉列公司,它的产品很受男人的青睐,曾经一度名扬世界。但它还不满足,经过认真的调查,发现许多妇女要刮腿毛和腋毛。为了迎合她们的需要,它对原来的产品略作改造,刀头与男用刮胡刀没有区别,只是刀架选用了色彩鲜艳的塑料,握柄由直型改为弧形,适合腿部、腋下的使用。产品一上市,就成了畅销货。
与此类似的是美国的化妆品女王埃斯黛・劳德打起了男人的主意。因为男人的面部跟女人的一样容易干糙,但出于习俗,却少用化妆品。她经过反复试验,推出了一套包括香水、须后露和护肤霜在内的男用系列化妆品,并根据大仲马的名著《三个火》中风度翩翩的男主角的名字,将新产品命名为阿拉米斯。打出的广告是--真正的男人都用香水,很快就打开了销路,使她最终成为亿万富翁。
更令人叫绝的是竟能让和尚买梳子。传说有个卖木梳的人来到一个颇负盛名、香火极旺的深山宝刹,朝圣者络绎不绝。他对住持说:“凡来进香朝拜者,多有一颗虔诚之心,宝刹应有所回赠,以做纪念,鼓励其多做善事,保佑其平安吉祥。我有一批木梳,您的书法超群,可以刻上‘积善梳’3个字,便可做赠品。”住持大喜,立即买下了千把梳子。由于朝圣者得到“积善梳”都非常高兴,对此举甚为推崇。事后寺庙还跟那人签了长期定购梳子的合同。
上述事例是否真实无关紧要,能够产生多大的经济效益也无需计较。但它所提供的一种符合经济规律的经营思路,不能不是一种“无价之宝”。
众所周知,经济活动是盈是亏,决定两个因素:一是商品实现的价值,二是成本,然后两者相比较产生一定的差额。价格高于成本,即顺差,就有效益,顺差越大,就赚得越多;成本高于价格,即反差,就没有效益,反差越大,赔得就越多。
这是经济活动的普通常识。但是,从这个常识之中,又引出一层人们还不太清楚的道理。
既然盈与亏决定于价值与成本两个因素,试问,这两个因素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还是不同的呢?如果不同,那么它们所起的作用,哪个大,哪个小呢?
正确的回答是,两者所起的作用是不相同的,而且差距几乎无法对比。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那种做事情主次不分,甚至顾小不顾大,并因小失大的做法,比喻成“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其实,这种现象在经济领域中可以说是司空见惯的。
大凡搞生产、经营的人恐怕没有不算计成本的。打个比方,有人生产销售治感冒的药品,其售价1包1元钱。如果成本也是1元,那么就不能盈利。要赢利,只有提高价钱,或者降低成本。然而通常的情况是,只要没有什么生产要素被你垄断,或者你药品的药效没有超过同类产品,那么你的药价每包上涨1分钱,即比别人贵1分钱,就可能会失去许多顾客。这就是说“此路不通”。在这种情况下,只得走减少耗费、降低成本的道路。
当然,降低成本的做法是可取的。比如每包降低1分,即成本为0.99元,售价仍为1元,那么就产生了利润,每包赚1分钱。这就是所谓的“算计成本,一本一利”。
不过你能降低成本,别人也会效法。出于竞争的需要,降低成本的同时,还要不断降低售价。由于成本不论多少,总是存在的。所以降低成本是非常有限的。因此,这种做法是消极的。那么,有没有积极的做法呢?有,就是开发新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天天讲转变观念,其实千观念、万观念,正确的需求观,才是最根本的观念。只要牢固地树立起以需求为龙头的观念,就能产生好的经济效益,即使没有新科技,即使不能“一本万利”,也能“一本多利”。因为任何一种能够满足需求的新产品,它一般都具备两个特征,即质优、量少,这正符合需求定理中质无限与量有限的要求,因而价高也畅销。
所谓树立正确的需求观,也就是要懂得需求定律,即需求是不断增长的,需求的增长是质无限、量有限的。需求的质无限,就意味着需求的开发无限,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转化无限。
社会发展到今天,可以说从生活用品到生产要素;从物质需求到精神需求,天天都有新的产品出现,也就是天天都有新的需求得到开发和满足。这正是“需求满地跑,看你找不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