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家国内权威媒体的2005年度中国流行语中,“自主创新”以词频最高、流通度最广,荣登2005年中国流行语之首。
曾几何时,自力更生是一个被喊得震天响的口号。但是,由于人们怨恨那个诞生了自力更生的时代,所以就像倒洗脚水将婴儿一起倒掉一样,将那个时代连同自力更生的精神也埋葬掉了。改革开放,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外国的东西纷至沓来。国人在惊叹国外货的同时,却将自信也丢掉了。在洋人、洋货、洋技术面前,不少的国人自惭形秽,腰板子挺不起来。自家的东西没有行的,老祖宗的那点破东西已毫无价值,也没有什么可继承的。什么“地大物博”、“资源丰富”,都是不可靠的。于是,“引进”代替“自力更生”成了当前最流行的做法。
中国一度走上了“大力引进”的道路。可以说,改革开放这二十多年,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引进技术的二十多年。通过技术引进,推动了我国制造业水平的提高,这是事实,但我们不能夸大这种提高的程度。因为挂着“中国制造”牌子的产品,许多都出自中外合资或外方独资企业,中方并没有真正掌握其制造的核心技术,一旦外方撤资,我们的落后面貌就会如海潮退去沙石尽露一样显现出来。难怪有的外资方傲慢地说:“中方的技术贡献等于零。”的确,我们不掌握关键技术,就不可能有技术贡献,只能为人家打工,因此在利润分配上就处于绝对劣势地位。放眼世界,我国科学技术总体水平与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之间的差距并没有缩小。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发明专利数量少、科学研究质量不高、尖子人才匮乏、科技投入不足等仍是我国发展中的待解之题。
中国文化一度在世界上独领。但是,近些年来,我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地位日渐式微。目前,在东南亚地区,文化产品占中国整个出口该地区商品的十分之一左右。而在欧美等国家,这一比例是百分之一。中国的“四大发明”曾为世界文明做出了卓越贡献,而今却少见中国在世界科学文化舞台上的身影:中国的复兴应该是包括文化在内的全面复兴,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国都应该是经济大国和文化大国。改变对外商品贸易与对外文化传播方面“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状况,刻不容缓。
当然,要取得对外文化传播中的主动权,并非易事。其间将表现为诸多因素的综合效应,即作品自身的质量,对外文化贸易中的“技术换市场”以及相关机构的双向努力等。然而,万万应该牢记的是,首先必须树立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心。毋庸讳言,开放使我们得到了人家不少好东西,获得了不少新的参照系,西方文化(包括精华与糟粕)对我们的影响,其广泛和深入,前所未有。有位外国记者曾谈及这样一桩事情,一位多次来过中国的美国教授,曾对他讲起观察中国问题的感受。那位美国教授说,中国人的美国情结很重,事事处处总想和美国比一比,这就是因为缺少自信。笔者由此感悟,中国人只有真正摆脱了西方情结看西方,才能真正了解西方,才能真正从西方学到我们想学的东西。没有自信,我们也许根本就学不到西方的长处。改变“逆差”,首先要从自信做起,其道理正在于此。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单靠引进是引不来一个现代化文化强国、经济强国的。作为一个大国,我国在一些关键的技术领域,特别是关系国家长远利益和国家安全的技术领域,无论如何都要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这是立国之本,丝毫不能动摇。以“龙芯”为例,不能以目前的“龙芯”尚不先进为由将其弃置不顾,而应当加以扶持,使其成长起来。同样,我们也不能以目前国产电影、电视剧不精彩为理由,让《大长今》一类的韩剧占领中国的文化市场。这就如同养孩子,人家的孩子再强健终归是人家的,自己的孩子再弱小也是自己的,要千方百计把孩子养大成人,使其自立,这才是正确的态度。
自主创新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是一条光明之路,是一条强国之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条别无选择之路。在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之间,我们要坚定地以自主创新为主。如果说,在改革开放的前期我们应当以学习和引进为主,那么经过二十多年的学习和引进之后,我们应当进入一个以自主创新为主的新阶段,犹如一个人的成长,初始阶段需要依赖大人的扶持,成人后则需要自立自强。这是一个规律性的发展趋势,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理想对当代中国人的热切呼唤。
鲁迅说过,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2005年以来,***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我国“十一五”规划、我国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发展纲要等重要文件,无不将自主创新提高到国策的高度。曾经让中国人扬眉吐气的自力更生精神回来了。中国人的自信力回来了。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也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自主创新”必将为民族复兴注入无尽的活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