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礼仪范文

丧葬礼仪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丧葬礼仪;灵魂不死;念祖怀亲;崇拜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解释:死、澌也,人所离也。死亡对人而言是无法避免的,茫茫宇宙大千世界。人在这里诞生成长,直到生命的终结。于人而言,生是偶然死却是必然的归宿。“丧,凶礼也,死亡之事也。”丧是古代凶礼(丧、荒、吊、W、恤)之一种主要形式,历来为人们所重视,且是中国四大礼仪(冠礼、婚礼、丧礼、祭礼)的一种重要形式。丧是指哀悼死者的礼仪,葬是指安置死者遗体的方式。丧葬礼仪中所容纳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其中包括丧葬观念、丧葬习俗、丧葬形式、墓葬类别及与此有关的生死观、历史观、伦理观、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个生命结束时的丧葬礼仪历经数千年积淀就形成了一种文化。

宁武地处吕梁山脉的黄土高原,居干旱半干旱地区,这里的人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辛勤劳作,顽强拼搏。生活的艰辛使他们加倍珍视生命,同时也更重视死亡。以下是当地几项重要的丧葬礼仪。

1. 入殓停灵仪式

老人过世当地人称“老了”“去世”“走了”,一般在其病危或弥留时刻,亲人要给其净身穿寿衣、鞋袜、戴好帽子。如果亡者去世时没好穿寿衣就是“光着身子走了”,亲属会感到十分遗憾和内疚。若子女不在身边,要星夜赶回,在断气前赶到谓之“跟气”。亡者穿好寿衣后要尽快放入棺材中。如棺柩没有备好需在尸体下面垫木板,当地人忌讳“背贴炕面”(背炕石板)。入殓也称“黄金入柜”或“归大屋”,举行仪式时,孝子跪地,本族人抬起死者从孝子头上接过放入棺材中,并杀一只公鸡称为“倒头鸡”、做“倒头涝饭”、摆十二个守灵供献,供亡人口食和福荫后人殷实发达。合上棺盖时留一小缝,并夹一束麻在缝中,希望死者能复生。死者面部要盖一张白麻纸、称为“撒面纸”。意味着这一张纸隔着阴阳两个世界。然后上香、焚纸、点灯、子女痛哭。

2. 报丧仪式

首先找阴阳先生选择出殡吉时,棺柩摆放位置,称为“批殃”。并出示避忌表白;“xx门xx氏xx,生于…卒于…,忌虎猴蛇猪(龙狗牛羊或鼠马兔鸡)。其次悬纸钱一挂于大门外作为报丧的信号,纸钱的数量按亡者的实际年龄再加天、地各一份。称“座前纸”告知亲戚朋友,尤其要告知亡者的直系亲属称为“请人主”。报丧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礼仪,更是一种和亲属家人一起分担悲痛的做法。

3. 钉棺仪式

钉棺称为“银锭封棺”,钉棺前孝子女从头到脚瞻仰遗容,长子用棉球蘸酒清洗亡者的眼部,众孝子喝剩余的酒,称为“开光”。传说亡者若不开光,下辈子必是瞎子。亡者两袖内装与其实际年龄加天地各一份同数的“打狗饼”,身体上撒与实际年龄加天地各一份多的纸钱、撒五谷、放木炭、生牛皮、生铁等。合上棺盖时孝子女喊三声爹或娘,然后在棺盖的四角处把木锁(银锭)敲打进去,使棺盖与棺箱紧密结合。预示着亡者彻底死亡,从此亡者与阳世辞别进入冥界。

4. 丧服仪式

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每个家族成员根据自己与死者的血缘关系和当时社会所公认的形式来穿孝戴孝,称为“遵礼成服”。戴孝也称“破孝”,孝子女、孙辈穿白色长孝,其余都戴短孝。穿长孝者须腰束麻辫,帽子上加“引舌”,谓之“披麻戴孝”。女婿、外甥一般戴草垛箍形帽子即可。

5. 纸扎、鼓乐

死亡是人生大事之一,家属不惜花费高价来办理葬事。纸扎、鼓乐这种门面形式要花血本,当地此项费用一般由女儿来承担。纸扎又称“扎作”,主要指祭祀及丧俗活动中所扎制的纸人、纸马、摇钱树、金银山、聚宝盆、牌坊、门楼、宅院、家禽等焚烧的纸制品。这种宋代之后出现用纸扎品祭灵活动,表明丧俗活动通过艺术的形式来表达人类的情感,也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当人类对自身价值的认识还处于模糊阶段时,对尸体的处理很简单,其情境为“古之葬者,原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蜂不树,丧期无数”,近乎对待野兽。随着社会礼仪、伦理观念及感情因素的加强,以及出于希望故去的人去冥世也占有更多财富,生活得更好的心理。对鬼魂的崇拜更倾向于世俗化、功利化,更注重人情味。人们或因表达对死者的哀思,或利用悼念的形式减轻对死者的退避恐惧之情,或者出于相信死者的灵魂存在而彼此转生,家属们都要绞尽脑汁做丰厚的纸质祭品来服务亡者。金童玉女是必不可少,他们左右而立,手持魂幡。上写‘金童接引西方路,玉女随行极乐天’。此外纸别墅、纸小姐、纸手机、彩电、电脑……是近来流行的物件,总之阳世所能见到的东西都要尽力为亡者准备好。乐队鸣奏死者生前喜爱的曲目或亲属们自己喜欢的曲调来取悦鬼魂,实际上是在安慰亲属同时使祭祀更有浓厚的人情味,这充分表明了中国人的人生观和审美理想带有强烈的感彩,可见在丧俗及其艺术表现形式上既有社会习俗人类文化的特点,又带有人类最朴素、最真淳的感情特征。纸扎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始终贯穿在丧俗活动中,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它是融塑、扎、绘为一体的民间创作样式,并体现了中国人的雕塑意识。

6. 吊唁仪式

吊唁是在出殡的前一天,也即“开吊”。亲属朋友都带着祭品前来祭典。祭品为用白面捏的一猪、一羊、一鸡、十二个马蹄共计一祭,或只带一猪、一羊、一鸡为‘三牲’。带一祭者要返还一头面猪,预示着猪拱钱财而归。现如今人们记一百元作为丧礼者居多。这些出自农村妇女之手的纯朴,大方的面塑祭礼是生存在本土文化之中的活化石,它不仅造型简洁,而且有朴素的审美意识,为我们研究面塑艺术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在吊唁这一天中,孝子披麻戴孝、手拿丧棒给前来吊唁的亲戚叩头致谢。儿媳跪在棺柩旁守灵,谓之‘爬灵’。死者为大是早以留下来的规矩,即使是同辈也叩头悼念亡者。

7. 下葬仪式

由于各地的生存环境不同,形成了很多不同的下葬风俗仪式,这种下葬的仪式反映了当地人们对灵魂的崇拜观念。宁武当地实行土葬,墓地是死者最终归宿,所以墓地的选择是埋葬死者的头等大事。要选择地势宽广,山清水秀的地方,找到生气凝结的吉穴,从而使死者安息地下庇佑子孙。而相墓术的出现完全受道教文化的影响,此外道教文化还系统地具体地建构了一个具有严密组织体系的地下世界,为丧葬礼仪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出殡当日临晨四、五点有孝子和外姓帮工用绳子把棺柩拖到院门宽敞的地方,称为‘拉灵’。孝女、孝媳右肩披彩色厚布,头包黑 巾痛哭,吹鼓手吹起《大起棺》哀调。棺柩前面依次排列着开路鬼、引路菩萨、车、马、仙鹤、鹿、香幡、孝幡等,点火焚烧。长子跪地头顶焚烧纸钱的砂锅哭喊着亲人安抚其上路,并把砂锅(缶)砸向路边,随着一声脆响队伍起程。这时候孝女、孝媳解下肩部的彩色厚布裹在自己丈夫的肩部,称为‘收头’。此时,鼓乐翻天,哭声动地,亡者高登云路,在太阳升起前棺柩入土,坟堆上插好引魂幡、哭丧棒。下葬归来的路上,孝子把孝衫里面朝外翻穿,表示与亡者绝别,从此亡者进入冥界生活。

下葬第三天亲属们结伴到新坟为亡者安置家业,烧纸宅、钱财、米、面、油等生活用品,称为‘复三’。并绕墓左转三圈右转三圈,返程时不要在墓道留下脚印。民间的习俗认为人死后的灵魂随时可能从坟墓里出来,跟着活人回家,所以必须绕墓左转三圈右转三圈来迷惑对方。回家的路上严禁回头探视,否则看见亡者的灵魂在阴间的踪迹会对双方都不利的。实际上这也的一种节哀的措施,不然亡者的亲人不停的回头观望总也不舍得离开,是很难劝说的。按古代的丧俗,灵柩要停三天以上,据说希望死者还能复生,三天还不能复活,希望就彻底破灭了。近代灵柩一般都在‘终七’以后入葬,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已经死了,每逢七天一祭,首七、三七、五七、七七(当地人过单数),在佛教的轮回转世的观念中,人死后在七七四十九日内,分七个阶段随业力受生,七七追荐便是为了替死者消罪免祸。这是佛教文化给中国传统丧葬礼仪程序带来的变化‘七七追荐’七七以后的百日,一周年、二周年、三周年都要去坟上祭典。此后丧葬礼仪才算结束。

丧葬文化的核心是人们的生死观,这种观念支配和贯穿于丧葬行为的始终,其中最根本的是人们的灵魂观念,有灵魂不死的观念。于是形成了阴界他界的观念,相信人死后有灵,先祖的亡灵有能力保佑儿孙赐福后代,以及具有宗教性质的祖先崇拜。当地有一种说法:亡者能保佑其家人三年大丰收。几千年来人们形成的丧葬礼仪是既要让死去的人满意也要让活着的人安宁,在整个过程中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两者间存在着一个坚韧的结一一念祖怀亲,这个结表现在生者与死者之间的实体联系中,也表现在两者之间精神的联系中,而这就揭示了中国人生死观的深层内涵,围绕死者展开的各种丧葬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现实社会的诸多方面与人们的、伦理观念、民族意识、生活方式乃至社会结构等都有广泛而密切的联系。这一古老的活动为我们研究社会学、伦理学、儒家思想、宗教观念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文献价值。当然厚葬之风是不提倡的。

参考文献:

[1]候文正主编,《管涔山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11.

[2]郭振华著,《中国古代人生礼俗文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9.

[3]馆藏拂尘胡朴安,著,《中国全国风俗志》,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8.

丧葬礼仪范文第2篇

关键词:沂蒙 丧葬礼仪 文化 评价 初探

“孝”道是儒家伦理的核心,孝文化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沂蒙文化对儒家“孝”道观尤其重视。在很多人眼里,丧礼也是衡量子女对父母是否尽孝的一个标准 如孔子认为,“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先进》)荀子也认为,“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如死如生,如亡如存,终始也。”(《荀子・礼论》)按照孔子与荀子的观点,父母活着要对其尽孝,死后需要按照一定的礼仪为其办丧礼。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沂蒙大部分地区丧礼都是严格按照当地流传下来的丧葬习俗进行的。而这种丧俗文化则是围绕“孝敬”和“尊礼”进行的,丧礼程序十分复杂。

一、死者将要逝世时的丧葬习俗

在沂蒙地区老人病笃弥留之际,在家的儿女要日夜侍奉,不离左右,并要给在外的儿女捎话传信,催其速返。儿女在接到消息后,日夜兼程,往回赶。如果见不上,不但老人不会瞑目,就连儿女也是终生遗憾,还会被人们指为不孝。

未咽气之前,家人把将去世之人背到“明屋”。明屋,也称为“堂屋”或“正屋”。这是对古代“寿终正寝”思想的继承,如《仪礼・士丧礼》就曾说:“死于适室,用殓衾”。在给将死之人穿寿衣之前,儿、女儿媳需为死者净身。咽气之前必须把寿衣(俗称“老衣”)穿上。穿戴过程中要呼唤“爹(娘)给你穿衣裳,穿上衣裳再上路”,以示生者对死者的孝顺。

二、死者逝世后的丧葬习俗

首先,全家举哀痛哭。以黄表纸(也叫火纸,称作蒙脸纸)蒙在死者脸上。其次,在死者遗体正对着正门的地方放一张小桌,将死者牌位立在桌上,供上酒菜、茶等,除此之外,在死者庭院里也需放一张桌子,点上香火,摆上菜、酒,立上死者牌位。再次,还要在逝者的头前点上一盏灯,沂蒙人称“指路灯”。《施灯功德经》指出,人死后会进入可怕的黑暗境地,此时有一盏灯的话,则是一种西天之路上的引路明灯,起到超度亡魂的作用。

三、围绕死者的丧葬习俗

泼汤、辞灵、送盘缠、送殡、丧宴、烧七、五七送灵、上坟、请家堂等这些都是死者的丧葬依礼而产生的各个环节。这些环节的进行离不开指客。指客即丧事总管,在笔者走访过程中发现沂蒙地区几乎每个村里都有指客,一般为分为男指客和女指客。以上所有的环节几乎都是在指客的领导和指挥下完成的。指客指挥孝子孝女“尊礼”而行,如果违背即被视为不孝,遭全村人唾骂。

各个环节数出殡最为繁琐。出殡时,儿子抱着死者的牌位,后面跟着死者的亲朋好友,去往土地庙拜别土地爷,进行“拉魂”。“拉魂”完成后,亲朋跪在一个比较宽敞的地方,众男宾客轮流行礼,大礼行路祭等,把牌位放在扎好的“马”上,(男骑马,女骑牛)点燃,预示亡灵乘马而走。举行摔老盆仪式。在棺材的前面,有主事人在死者长子头上绕一圈摔碎,这一特殊的丧仪将摔盆者与死者的关系一举拉近,甚至确立了继承的关系。盆摔碎后,就如一声号令,杠夫迅速起棺,摔盆者扛起引魂幡,驾灵而走。上林入葬。

在各个环节中 “哭丧”,显的尤为重要。它既体现了依礼而行的特点,也透露出死者亲属的悲痛之情。哭丧,顾名思义就是以哭的形式寄托亲人去世的哀思,以唱的形式纪念长辈的生平事迹。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出殡的时候必须有全体后代尤其是男人们唱哭,否则按照民间旧俗就会被视为不孝。另外,哭的音量大小也非常重要,如果哪家死者在黄泉路上没有响彻天地的哭声相伴,便在方圆数十里传为笑柄,其子孙后代也要被人们视为不孝,大逆不道。

在守丧期间,死者的儿子见到村里的老人后都要下跪磕头,俗称为“赔罪”。沂蒙地区的人民认为自己的亲人死去,是因为自己没有好好孝顺的原因,所以见到老人之后都下跪磕头,希望可以减轻自己的罪责。

在丧礼一百天之后,由死者的子女带着酒菜茶纸钱等去坟墓前祭拜死者,俗称烧百日。 “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 【1】因此以后每逢春节、清明、家有重大事情(如喜事上“喜坟”)、以及七月十五、十月初一等节日亲人都要来上坟以示孝心。

至此,所有的丧礼仪式全部完成。在此之后的三年,死者的家人过年不得贴对联,贴也只能贴绿色的,不得放鞭炮,门前不放拦门棍,家里有人结婚也不是能贴红对联等等。三年之后才可按照正常情况进行。

四、沂蒙丧葬文化评价

丧葬中的诸多环节是人类一种寄托哀思的外在表现形式。在任何社会,作为一个家庭组织来说,父母内心深处是渴望子女孝敬的,正所谓:“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2】 丧葬文化本身除了表达对亲人逝去的怀念和哀伤,向社会和下一代传输孝的意识外,还是对亲友精神的抚慰,更是一个地方文化的传承。但是从沂蒙地区的丧葬习俗可以看出,沂蒙老区的丧葬文化十分繁琐,攀比浪费十分严重,甚至出现扰民现象。对于其中的优点我们要继承,而糟粕我们也必须摒弃。

首先,沂蒙丧葬文化中所反映出的孝道、崇礼、感恩思想值得我们继续传承和发扬。丧葬仪式的进行不仅可以增强家庭内部团结、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还可以以敬后人,改变社会上不尊老孝老的不良现象,增强尊老爱幼的良好的社会风气等。这些是我们需要继承和发展的。现在社会的忙碌使亲戚的距离越来越远,作为一种仪式的葬礼,平常不联系的人聚在一起,群策群力,在葬礼的过程中,长幼有序,加强了宗族观念,产生了家族凝聚力。同时,在丧葬的过程中,协调矛盾,处理事务,协调关系,并通过以后的上坟等活动增加了血亲之间的融合。并且在仪式中,长辈和晚辈之间,晚辈之间互相认识,确立了人伦关系,对日渐涣散的社会关系是一种改善。因此我们要善于“扬”,取其精华。

其次,丧礼仪式过于繁琐,丧礼过程浪费严重,很多人为博一个孝名和显示自家富裕,讲排场、比富裕,导致了经济负担。准备的棺木、“五七”时所烧的用品、死者衣物的焚烧等则导致了环境污染。丧礼过程中五服之内很多人请假多天参加;中间鼓手奏乐连续几天通宵达旦吹奏,影响了很多人的工作和生活。对于这些铺张浪费、损害公共环境、影响了很多人的工作和生活等陋习,我们也要善于“弃”。改变这些封建陋习,沂蒙老区的丧葬文化才会呈现健康发展的道路。

沂蒙老区的丧葬习俗文化只是我国丧葬文化的一个缩影,它所反映的问题也较具普遍性,通过建立现代丧葬制度、进行民众宣传教育、反对封建迷信、倡导节俭治丧等措施,进一步的改进丧葬文化中与现代化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在保留良好思想的同时摒弃糟粕,我国的丧葬文化才能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礼记 作者: 崔高维 出版社: 辽宁教育出版社

【2】汪受宽,孝经译注・丧亲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简介:

史舜舜,山东省临沂卫生学校 从事语文与民俗教学多年。

丧葬礼仪范文第3篇

__________(以下简称乙方)欲委托甲方提供丧葬礼仪服务以及向甲方采购附带之商品,双方遂签订本契约以资遵守: 第一条 契约之标的

一、本契约之标的以乙方在附件一所指定的项目为范围。

二、乙方就其所指定之项目,必要时亦可增减,甲方不得拒绝。甲方对于乙方所指定丧葬服务之请求,应积极配合并按其专业为乙方完成丧葬礼仪服务。

三、如因法院命令或法令规定,无法依乙方选择之火葬或土葬方式处理时,乙方得更改之。

第二条 契约之对价

双方同意本契约之服务或商品之价格,如有增减应按附件所列价目表所定之价格计算之。如另行议价,甲方不得任意哄抬,亦不得巧立名目索取任何额外费用。

第三条 服务质量之担保

甲方应担保履行本契约劳务之人应具有专业之技能、伦理与敬业精神。必不得提供妨害善良风气之商品。

第四条 契约之终止或解除

一、乙方得随时终止或解除本契约全部或部分,但应给付甲方已完成服务之报酬,或已发生之必要、合理之交通费用。

二、终止时甲方未提供之劳务,甲方不得索取报酬。但因该项劳务所需之鲜花、时果或其它易腐败之商品,如已购买且放置于灵堂或乙方处所者,乙方应依附件一之价目表支付价款。

三、前二项之费用,均不得逾越本契约约定之总价额。

第五条 乙方协助事项

乙方于甲方履行遗体接运服务时,应协助甲方完成,如因非可归责于甲方之事由,致使甲方无法履行遗体接运的服务时,乙方应自行完成。如因非可归责于乙方时,乙方得终止或解除本契约,但应给付甲方因遗体接运所发生之交通与人事费用,该交通与人事费用,不得超过约定价格。

第六条 日程或程序

双方得于签订合约后,共同订定仪式之具体日程或程序等,以利甲方履行本契约。订定后乙方不得无故变更,如须变更而其变更增加额外费用时,乙方应自行负担外,甲方不得要求任何其它费用。

第七条 疑义之处理

本契约各条款如有疑义时,应依消费者保护法第十一条第二项规定,为有利于乙方之解释。

第八条 仲裁或合意管辖法院

一、关于本契约或因本契约发生之一切纠纷,如双方合意于争讼前以仲裁方式解决者,得由__________仲裁。由双方各选一仲裁人,再由两选出之仲裁人,共推另一仲裁人,如不能共推时,双方得申请法院为之选定。

二、双方未以前项方式解决纠纷者,因本契约发生之诉讼,合意以乙方所在地之地方法院为第一审管辖法院。

第九条 未尽事宜之处理

本契约如有未尽事宜,依相关法令、习惯及平等互惠与诚实信用原则公平解决之。

立契约书人

甲 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统一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住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身分证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住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

丧葬礼仪范文第4篇

关键词:德昂族;葬礼;原始宗教;生态意识

中***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9-0208-02

德昂族是中国西南边疆最古老的民族,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是中国人口较少、云南独有的民族之一。居住地域广阔,典型的小聚居大分散,是个跨境而居的民族。据2000年人口普查统计,中国境内人口20 556人,主要聚居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芒市三台山德昂族乡为国内唯一一个德昂族聚居乡。

一、德昂族传统丧葬仪式

(一)入殓

凡德昂族的老人或成年人属正常死亡,在快断气之时,家属会立即将其从卧室移至火塘边靠通道地方,并将竹壁拆除一部分,身体下垫竹席,平卧、四肢伸直,头朝东方,脚朝西方。当人断气后,家人马上用蒿枝叶浸水浴尸,剃头,换着新装,缠新黑布包头,穿戴完毕后,还要放少许碎银于死者口中含着,称为“喂银器”,意为死者到阴间时作渡船的费用。然后用白线或黑线(忌用红线)将死者两手拇指拴拢,双手合掌于胸部,两脚大拇趾亦用黑线或白线捆紧,其意是不让死者的灵魂再回到家中来。放置碎银者口中要念祝祷词。尸体安置妥当后,家属朝天鸣***三响,向亲戚朋友和邻里报丧,亲戚和村寨邻里闻讯后带来些菜米油盐和蔬菜、肉之类,有的还拿着纸、香、蜡烛,并且适当送点钱,近亲还供送不同类别的经书和必要的祭品。棺木有木棺和竹篾棺两种。过去木棺只有少数富裕之家才能使用,多数贫苦人家使用竹篾棺,现在已普遍使用木棺入殓。停柩时间一般不超过三五日,每天请佛爷或者安长诵经超度亡魂。在这期间,全寨群众不能下地劳动、舂米等,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

死者亲戚在吊唁期间,要请佛爷前来诵经,若无佛爷,亦可请安长诵经,以超度亡魂。佛爷诵经,应从人死后至送葬前二三日内念完以下四本经书:第一本念《考当》经。经文是给死者指明所经道路,叫死者不能走上路,也不能走下路,要走中路。凡是盗匪出没之地不能走。有河过河,有桥过桥,给你的银子是作渡船的费用等等。第二本念《伙摊》经。经文内容是要求死者到阴间后,要好好过日子,不能存心害人。否则,将来转世时,会投生为牛马。第三本念《叶笼》经,第四本念《克干》经。这两本经是在送葬期间念,意思是要求死者安心地去。主要内容是:你所需要的财物、家具、穿戴、粮食都给你受用了。牲畜、锄头、镰刀和砍刀等工具也给你了,希望你好好地前去过日子,今后不要变成恶鬼回到家中伤害人畜,要保佑家中老幼平安,人畜兴旺等。

(二)墓地选择

墓地的选择是采取占卜方式,通常由本族中的年长者手持一枚鸡蛋抛掷在地上,如鸡蛋不破,则再选地方另掷;若鸡蛋打破了,则在该地开挖墓穴。潞西邦外德昂族的墓地选择方式与此基本相同,但占卜用具略有不同,不是用鸡蛋,而是用一只碗。碗中装满白米,上插一朵鲜花,然后将碗抛于地上,若碗破,表示该地吉利,可挖墓穴;若未破,则另选一地,直至碗破为止。

(三)出殡

出殡时,棺材小头朝前,大头朝后(即死人的脚朝前,头朝后),意为要亡魂向前走,不能倒回来。送葬队伍从寨子出发直到墓地,一路上要连续不断地呜***,意思是通知土地神,有亡魂来了。棺木抬到墓地后,由一男子点着火把在墓穴边绕三圈,表示烧去穴内邪恶,接着将棺材放入,死者家属各捧一把土撤在棺木上,然后培土垒坟。

(四)七七超度

死者葬后7天,家人要为其超度亡灵,让其安心前往阴间,不要再留恋世俗,来危害人和畜。葬后的第6天的晚上,家人就要请佛爷或安长前往家中诵经,村寨远近的诸亲友亦前来参加凭吊,向亡灵告别。午夜,主人煮汤圆接待参加追悼活动的亲友,以表示丧葬活动圆满完成。第二天早晨,死者亲属抬着各种贡品、纸幡旗、小竹楼之类,前往佛寺烧化纸钱,再次听佛爷诵经超度亡灵。诵经毕,便将小竹楼焚烧于佛寺边丛林里,表示送别之意。从此不再上坟扫墓。

二、德昂族传统丧葬的类型

德昂族传统丧葬根据死者年龄分为三种类型:出殡前寨子的男女老少须根据死者的年龄为其搭建一幢用竹片编的,用纸剪出来的花样,贴上五颜六色画纸的篾片小楼阁(长2米,宽1米,高不等)。30岁以下的带一层以下的楼阁,德昂语称:“出海”;30岁以上至60岁之间带两层楼阁,德昂语称:“棉彭”;60岁以上的带三层以上最高级的楼阁,德昂语称:“盘山”。还制作许多触棍,让死者一路走好。并通过和尚为死者超度后才能出殡。

出殡时,竹篾片编制的彩楼阁套在棺木上面。“死人的脚朝前,头朝后,面向坟地” 即(棺材小头朝前、大头朝后)表示死者亡魂向前走,不能倒回来,永远离开人间。有和尚的村寨,由和尚用绳子牵着死者的棺材往坟山走,无和尚的村寨由死者后亲牵着走。长者还将取上一些房子上的茅草或瓦片、取走一根着火的柴桶上坟山。起棺时,死者的子女及后代一排铺地而跪让棺材从上而过,表示谢罪。送葬队伍从寨子出发直到山上的公共墓地,一路上连续不断的鸣***、放鞭炮,意思是通知土地神,有死者要入土埋葬,并走入阴间。到了坟地先歇下棺材由和尚再进行超度后,再由长者用火把朝坟坑念:“死者进,活者出”三次,才能下棺埋葬。先由死者的子女或者亲属把零钱举在头上三次后丢进坑内,再抓起一把土向头顶举三次后撒在死者棺材上,紧接着其他亲属再进行,表示送终埋葬,入土为安。再接着大家一起下土埋葬,埋葬完后,由佛爷或长老念祷词,说明死者和活人走的是两条路,死了的去阴间找归宿,活着的好好回家生活,长老念完祷词之后,参加安葬的人各自拿一树枝拂身,表示扫除身上的邪气,再转身回寨子,返回时一般不能向后看,避免阴魂不散而带来不幸。葬后7日内,死者家中需每天念经超度,通过佛经传递后人为死者祭送的葬品及佛经,表明阴间和阳间是两个世界,让死者带足到阴间所需的财物,避免成为饿鬼。7日后,找1~2人到坟山把死者的东西全部烧掉,让死者的灵魂领取,避免牵挂。再找适当的日子请先生或佛爷再念一次经,即超度死者及早转世投身,并吩咐死者来世要变好人。

三、德昂族献佛不献坟

古时候,德昂族对死者举行厚葬,平时认坟,死去的人当活人一样对待,祭礼非常复杂,而且比献坟还要突出,不分季节和时间的上坟,到后来才变得不上坟了。德昂族为什么献佛不献坟呢?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对生活富有德昂族夫妇俩,到40多岁才生了一个儿子,故十分珍爱。当儿子长满10岁那年,不幸病死了。夫妻俩哭得死去活来,遂请工匠,盖了一幢太阳晒不着,雨水淋不湿,蚂蚁都钻不进的大房子,把儿子放进去,每天不断派长工将三餐饭送到坟上。一天傍晚,长工又去送饭时,途中突发狂风暴雨,山洪大发,长工过不了河。长工等啊等,突然对面迎来了三个释迦牟尼佛化斋弟子,便问:你在等什么?长工答道:给死去的少爷送饭,过不去。和尚说:不如送给我们,我们帮你传递。长工便把饭菜虔诚地献给了佛家弟子,拎着空提篮回家了。

晚上,这对夫妇作了一个梦,梦见儿子回到家里说:“我走了三年,天天挨饿,直到今天晚上才吃到家里送来的饭菜!”责问父母为什么把他忘记了。夫妇俩非常奇怪,把长工叫来又骂又问:叫你一日三餐为儿子送饭,你往哪里送了?长工如实地告诉夫妇俩,一日三餐没少送过。但夫妇还是不相信,便要长工一起到坟墓去检查,果然,三年来,长工所送的饭菜堆积如山。夫妇俩又问昨晚是怎么送的?长工只好将昨晚的经过告诉了他们。夫妇俩深有感慨地说:“献坟不如献佛”。这消息传遍了整个德昂山,德昂族就再也不献坟了,需要为死去的人献礼和表达对祖先情感祭祀活动,统统归于佛教活动之中,寄托佛祖传递。人死后,要请佛爷来超度亡魂。葬后不垒坟,不祭坟,认为:“献坟不如献佛”。

四、丧葬习俗中的生态意识

受宗教道德的影响,在德昂族的观念中,世界上有上天、人间、地狱之界,拜佛敬佛是洗刷人的罪过,只有成为佛的爱徒,将来灵魂才能再生。德昂族村寨都有自己的佛寺、佛爷、和尚。这些僧侣的生活,除宗教节日的布施外,平时由寨内各户轮流供饭食;即便自家没有吃的,也要向别人借来供给佛爷、和尚吃。他们认为这是神圣的天职。人们去拜佛,每次都要敬献香蜡纸烛、鲜花和食物;有的还要捐功德,少则几角,多则几元。他们还喜欢买佛经,价钱越高越喜欢买,有的十几元,贵的达一二百元,出手从不吝啬。

德昂族认为凡是墓地,均有恶鬼栖息,那些鬼魂会伤害生灵和家畜,故平常不敢擅自闯入墓地,也不敢砍伐周围的树木,死者家属亦不再上坟地扫墓祭祀。待若干年后,墓地杂草丛生,已难以辨识。

德昂族丧葬习俗中的蕴含着生态意识。德昂族各寨子均有一块大小不等的公共墓地,一般设在半山坡上,德昂族人称其为邪树林或是坟山森林。寨中人死后集中埋葬于此处,不得占用耕地。死人埋葬后家人及亲友再也不去上坟祭祀,二三年后家人便很难记得原先的坟址。四五十年过去,便可在公共墓地上开荒、造林。这种丧葬习俗对于提高土地利用率、节约资源意义重大。另外,在德昂族群众的传统意识中,邪树林中的树木是不能任意砍伐的,否则,会被认为是很不吉利的。因而,坟山森林植被在这种传统意识的制约下,得到了有效的保护,这对防止水土流失、维护生态平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赵家祥.德昂族历史文化研究[M].德宏:德宏民族出版社,2008.

[2] 桑耀华.德昂族文化大观[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3] 俞茹.德昂族文化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115.

丧葬礼仪范文第5篇

《清史稿》中对她的记载:“德宗孝定景皇后,叶赫那拉氏,都统桂祥女,孝钦显皇后侄女也。光绪十四年十月,孝钦显皇后为德宗聘焉。十五年正月,立为皇后。二十七年,从幸西安。二十八年,还京师。三十四年,宣统皇帝即位。称‘兼祧母后’,尊为皇太后。上徽号曰隆裕。宣统三年十二月戊午,以太后命逊位。越二年正月甲戌,崩,年四十六。上谥曰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合葬崇陵。”

隆裕(1868-1913),叶赫那拉氏,满洲镶黄旗人,名静芬,小名喜子。慈禧太后的侄女,光绪帝的表姐和皇后,慈禧之弟副都统桂祥之女,光绪十五年(1889年)被慈禧太后钦定为光绪帝之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光绪病逝,慈禧懿旨,立醇亲王载沣3岁之子溥仪为嗣皇帝,命载沣摄***,并于临终前降旨“现予病势危笃,恐将不起,嗣***国***事均由摄***王裁定。遇有重大事件,有必须请皇太后懿旨者,由摄***王随时面请施行”。宣统即位后,尊光绪帝皇后为皇太后,称“兼祧母后”,上徽号“隆裕皇太后”,享年46岁。

河北省档案馆馆藏一份民国时期京引官运分局关于隆裕皇太后丧电通告档案,内容如下:

长芦盐运司训 令第一百九十四号

令京引官运局

都督发下京电除分令外合行刷印原电令饬该局即便遵照此令

计发原电

万急各省都督民***长鉴宁夏归化厅将***热河都统张家口都统并转多伦诺尔副都统盛京青州密电山海关凉州副都统巴尔***事长官平番转青海办事长腾越转靖西办事长官兹值大清隆裕皇太后之丧遵照优待条例以外国君主最优礼待遇议定各官署一律下半旗二十七日现任官及现役***官持服二十七日左腕圈黑纱***官刀柄并缠黑纱自二月二十二日始至三月二十日止以哀悼特此布告***誊印

杨寿楠

中华民国二年二月二十四日

这是京引官运局下发长芦盐运司转发***关于隆裕皇太后丧电通告的文件,内容是“兹逢大清隆裕皇太后之丧,遵照优待条件,以外国君主最优礼待遇,议定各官署一律下半旗二十七日,左腕围黑纱,***官刀柄缠黑纱。自二月二十二日始,至三月二十日止,以志哀悼,特此通告!”

民国二年二十二日,即1913年2月22日,隆裕皇太后薨逝之日。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爆发,各省纷纷宣布***。内阁***大臣袁世凯乘机施展阴谋,迫使摄***王交出权柄,要挟清帝退位。后由隆裕太后在养心殿召集御前会议,虽然与会王公大臣意见不一,但最终由隆裕太后做主,接受《优待清室条件》,签发了《退位诏书》,宣布清宣统皇帝退位,并授权袁世凯组织临时共和***府。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第一次来北京在社会各界欢迎大会的演说中,曾称赞隆裕太后赞成共和,交出皇权,可以称之为“女中尧舜”。据说,隆裕太后体质素弱,身有隐疾。虽然慨然下诏逊位,但实际上仍是“让国仍存亡国恨”,以为愧对创业的列祖列宗。心中一直郁郁不乐。尝谓“孤儿寡妇,千古伤心,每睹宫宇荒凉,不知魂归何所”等语。几年来,积成肝郁,尝患呕逆。延至民国2年(1913年)正月,胸腹更隆然高起,日渐肿胀,经御医佟质夫、张午樵二人诊治,稍微渐轻。正月初十日,适逢她的“万寿节(生日),循例于御殿受贺,见民国大总统袁世凯的专使梁士诒,用着外国使臣觐见的礼节祝贺,不免悲从中来,且宗室王公大臣多半回避,不肯入贺,殿上不过寥寥数人,昔年权柄在握时的盛景全非。因此,愁病交加。再加上“万寿节”内,天气晴暖,殿中所用素炉热气过高,感受炭气,致使病情加剧。从此,卧床不起,史书记载:二月二十一日,隆裕后已是弥留,到了夜间,回光返照,开眼瞧见宣统帝在侧,不觉呜咽道:“汝生帝王家,一事未喻,国已亡了,母又将死,汝尚茫然,奈何奈何?”说至此,喉间又哽咽起来,好一歇复发最后的凄声道:“我与汝要永诀了。沟渎道涂,听你自为,我不能照顾你了。”言讫,已不能言。世续入省数次,但见隆裕后双目直视,口中很想说话,偏被痰塞住喉中,只用手指着宣统帝,眼眶间尚含泪莹莹,霎时间阴风惨栗,烛焰昏沉,清末代的隆裕太后,竟两眼一翻,撒手归天去了。终日忧愁、积郁成疾的隆裕太后于1913年2月22日凌晨薨逝。

清后即逝,一切治丧事宜,首由清宫太保徐世昌、内务府大臣世续倾心计继由御前大臣那彦***、魁斌、溥伦、世续、陆润庠、陈宝琛、伊克坦、景丰、绍英等人,遵照清朝典制与列后成案办理。上谥号“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庙号为“景皇后”。逊清宣统帝降哀“朕以冲龄,钦奉皇祖妣孝钦显皇后懿旨,承继皇考穆宗毅皇帝为嗣,并兼皇考德宗景皇帝之祧,兼祧皇妣大行皇太后,自去岁冬令以来,渐致违和。屡进汤药调理,方期日就安痊。不意服药罔效,遽于正月十七日丑时,仙驭升遐,谨遵遗制,穿孝百日,并素服二十七月,稍申哀悃。”

民国大总统袁世凯接到清宫内务府大臣世续的报闻后,立即派荫昌、段芝贵、孙宝琦、江朝宗、言敦源、荣勋等数人,前往宫内帮助料理治丧事务,并命***发出通告二则:“据清室内务府总管报称,二月二十二日丑时,隆裕皇太后仙驭升遐等语,当经派员查检,医官曹元森、张仲元等所开脉方,俱称虚阳上升,症势丛杂,气壅痰塞,至二十二日丑时,痰壅薨逝。敬维大清隆裕皇太后,外观大势,内审舆情,以大公无我之心,成亘古共和之局,方冀宽闲退处,优礼长膺,***调摄无灵,宫车宴驾,追思至德,莫可名言。凡我国民,同深痛悼。除遵照优待条件,另行订议礼节外,特此通告!”又:“兹逢大清隆裕皇太后之丧,遵照优待条件,以外国君主最优礼待遇,议定各官署一律下半旗二十七日,左腕围黑纱。自二月二十二日始,至三月二十日止,以志哀悼,特此通告!”

参议院除下半旗外,于2月26日休会一天。2月28日为祭奠之期。袁世凯臂带黑纱举哀致祭,并特备赙仪三万元。民国各地******要员,也纷纷向清室发来唁电。副总统黎元洪唁电称隆裕太后“德至功高,女中尧舜”。山西都督阎锡山唁电称:“皇太后贤明淑慎,洞达时机,垂悯苍生,主持逊位。视天下不私一姓,俾五族克建共和,盛德隆恩,道高千古”。国民哀悼会的发起者吴景濂发表公启说:“隆裕太后以尧舜禅让之心,赞周召共和之美,值中国帝运之末,开东亚民主之基。顺天应人,超今迈古。佥谓美利坚之***,受战祸者或七八年;法兰西之***演惨剧者将数十载,虽伸民气,实苦生灵。前清隆裕皇太后,默审潮流,深鉴大势,见机独早,宸断无疑。诏书一下,化干戈为坛坫,合五族为一家,大道为公,纷争立解。盖宁可以敝屣天下,断不忍涂炭生民,所谓能以私让国。”并倡言于3月19日在太和殿开全国国民哀悼大会。与此同时,袁世凯召开了国号院特别会议查照《优待清室条件》第五款之规定:“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礼仍如旧制,所有实用经费均由中华民国支出。根据这一精神,隆裕太后葬崇陵,更兼赞助共和,有助于民国,故所有丧礼,务须从优,费用亦归民国***府负担。这一提案马上得到了参议院的通过。袁世凯复令各部、院长官亲往致祭,特派赵秉均等***府******大员与逊清御前大臣共同在太和殿侍班守灵,步***统领衙门亦设值班官员轮流护灵。还专派了民国的仪仗队、***乐队及守卫人员前往参加丧礼。

隆裕皇太后的遗体于当日申初(下午三时)被殓入了满洲式的“大葫芦材”,谓之“升入梓宫”。按清制,帝、后的梓宫大体上相同,都是内棺外椁。内棺套入外椁,故体积很大,其高度约有一米七、八,平头齐尾,两侧板直,棺盖向上倾坡,前端有一个与棺盖薄厚相等的大葫芦,而且与棺盖是一块整板。按制,还应涂上米色的油漆“七七”四十九道。皇太后的梓宫外边须绘以彩凤(皇帝的梓宫绘以金龙)。不过,初敛后不可能毕其“工”于一役,而是日后奉移暂安时才完成的。隆裕太后入梓宫后,由掌礼司首领太监用鹅黄吉祥轿将梓宫从长春宫抬出吉祥门,由景运门进锡庆门、皇极门、宁寿门、至皇极殿停灵。这是清宫里最为尊贵的地方。隆裕的灵榇扣上了一卷銮舆卫送来的黄云缎底,绣着九只彩凤帷子的堂罩。前面横放了披着黄寸蟒床单的灵床。床上竖立着隆裕太后全身宫装的巨幅画像。两旁挂着云头素幔,外罩三拱门四立框的素彩灵龛。灵桌上,香花灯烛,广陈供养。殿前摆满了旧王公大臣们送来的果桌、饽饽桌、祭筵。从皇极殿通往宁寿宫的丹陛两旁,有宫廷卤簿仪仗。宁寿门、皇极门前均扎了高大的素彩牌楼。正对皇极门的九龙壁前,立起了3丈多高的大幡(丹),表示招魂。左边设了64人的太平杠一份,表示护灵。还有领魂轿、金凤辇、曲律(满语,竖条小旗),门纛等。民国***府则将祭堂设于太和殿内,殿内布置得极为庄严肃穆,正面扎了一座三门四框式的素彩灵龛,顶端正中挂着一方题有“女中尧舜”的大匾。在灵龛的须弥座上,每一栏杆立柱上,都套着一个素色的空心花圈。灵龛内高悬隆裕太后的大幅宫装御影。供案上广设香花果馔,素烛高燃。供案之前立一大镜框,内有《退位诏书》,宣布实行共和国体的诏旨。殿内外,布满了奠礼祭品,其中有王公大臣送来的满筵饽饽桌子,其供品有摞至六七尺高者。殿内蟠龙金柱、红柱及殿壁四周皆挂满了挽幛、挽联。副总统黎元洪的挽联是:“片语息兵戈,民国酬恩应第一;全***为墨经,深宫弭乱更何人?”太和殿内还扎了三门四框式的经台,内供西方3圣(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由13众大德高僧昼夜轮流唪经礼忏。根据皇清定制,大内佛事,一律“禅念”(不敲打法器)。太和门前扎了三门式的大素彩牌楼,上书“哀悼”二字。午门城楼内外,均悬挂了一丈开外的红、黄、蓝、白、黑象征五族共和的国旗(皆半旗式),并以绳索拉起了万国旗。门楼墙壁上挂满了各界送来的冲天大幅挽联。天安门前的城楼下,扎了七门八柱的特大素彩牌楼,正中嵌以“国民哀悼会”字样。穿着清朝玄色袍褂与民国西式大礼服的官员并肩出入,一时紫禁城内外,冠盖如云,前往吊唁、祭奠的各界人土达数万人。

2月14日,在太和门前广场隆重召开了全国国民哀悼会。由参议院参议长吴景濂主祭,恭读祭文,盛赞隆裕太后有逊位之德,以尧舜禅让之心赞同“共和之美”。哀悼大会还决定将要设立皇太后的铜像,以表彰她的功勋。据当年各大报纸刊载,隆裕太后薨逝后,舆论界颇为惋惜。《中国日报》云:“己丑年嫁光绪帝为嫡后,秉性柔懦,失西后欢;尤与光绪感情不洽,抑郁深宫二十余年。既无可誉,亦无可讥。惟清廷退位,后力居多,将来共和史中亦不失有价值之人物也。”《亚细亚日报》云:“隆裕太后去岁,不为亲贵浮言所动,力主共和,实为有造民国。今一日崩御,我五族国民,当同情哀悼。”驻京各国公使对隆裕太后的薨逝亦均表惋惜,除亲去太和殿致祭外,于哀悼会期间,各使馆均下半旗致哀。由于光绪帝的“崇陵”还没有修完,所以,隆裕太后的梓宫也只能“恭奉暂安”。4月3日,奉移时由民国***府的仪仗队、***乐队前引,传统的满族执事:门纛、曲律(满语译音,即小纛旗)、影亭、亮轿、曲柄黄伞、鹰、狗、骆驼、刽子手、帐篷等随后。用的是96人的“落地满黄”的“皇杠”(即黄杠、黄罩、黄杠绳、杠夫戴的青荷叶帽插着黄雉翎,举黄色白光的拨旗,上书“恭奉暂安”字样),一直抬至前门火车站(今西站)用慈禧太后曾经使用的专列,运至河北易州梁各庄行宫内暂安,等候崇陵竣工后,与光绪帝一起入陵。运载梓宫的火车也经过了特别的处理,重新刷漆彩绘,“如龙罩式,下安胶皮轮,行时平稳无声。第一车列依仗。第二车安奉梓宫,车外满扎松枝花彩,四角系红黄色彩绸。第三车载缟素恭办(下转第58页)(上接第19页)丧仪各员。第四车载护送大员冯国璋、荫昌等,车行极缓”。走得缓慢既是为了显示庄严,也因为围观的人群太过拥挤。再加上沿途还有许多路祭点,跪地恭送者也不算少。王公大臣多是在宫内或各旗自设的帐棚内跪送,普通民众则道旁等候:“青年女子一人在半壁店道旁跪送,伏地痛哭;老民三十余人在口子门道旁跪送,伏地痛哭。又孝定景皇后梓宫由京奉移时,有老民一人在铁路旁跪送伏地痛哭,民妇一人在铁路旁跪送伏地痛哭”。如此详细地记录送行的民众人数,可见清室对这次出殡是何等重视。

隆裕太后丧葬礼仪堪称紫禁城内空前绝后大丧礼,民国二年3月出版的特刊《国民哀悼纪事录》中附有一幅隆裕太后的御影、宣布清帝逊位的谕旨、太和殿内外哀悼大会的摄影12幅、各界拍来的唁电、挽联、致祭礼节、祭文、哀悼歌伺、皇室答词、外宾名单、工作人员名单等等。

丧葬礼仪范文第6篇

关键词 丧葬礼俗 跨文化 文化融合

一、引言

死亡是生物自然的淘汰,而丧葬是人类特有的对死者遗体进行处理的文明形式,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它受人们思想观念的支配,属于民俗文化和民族习俗的范畴。《礼记》中记载:“国子高曰: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是故,衣足以饰身,棺周于衣,椁周于棺,土周于椁。”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民族的葬礼都包含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和民族特色,特别是受宗教传统的影响,中西方的丧葬礼俗有着很大不同。中国的葬礼突显了亲人的悲伤,而西方葬礼却诠释着死者的尊严。

二、中礼之宗教起源

人类历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300多万年以前,而丧葬遗迹的出现据称在距今4万年前。由于对于死亡的不理解,原始人类产生出诸多的恐惧,他们相信有一种力量在冥冥之中操纵着自己和同伴的生死,于是幻想出了灵魂甚至鬼魂这样虽不可感知而又令人恐惧的东西,认定死者有着和活人一样的世界来继续他们生前的日子。死了的人具有强大的能量可以祸福于人,所以活人要象崇拜自然力量一样去崇拜死者,象照顾活人一样照顾死者。正如孔子所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道教、佛教的出现以其自身的教义信念影响着中国的死亡文化。宗教的融合体现在丧葬礼仪中,那便是以儒家传统丧礼为主体,融合了佛道二教丧葬礼仪的出现。丧葬礼仪中繁多的礼仪都是为了表现儒家的孝义。在西方,基督教兴起之前,欧洲宗教属于自然神信仰,即崇拜太阳神宙斯,因此在死亡文化上倾向于回归自然的葬法。而在基督教兴起之后,西方的葬礼也开始越来越多地注入基督因素。基督教的丧礼更多的是为死者祈祷祝其灵魂早日升入天堂,解脱生前痛苦。

三、中礼之典礼仪式

葬礼的核心部分是典礼仪式。由于中西文化的鲜明特征,中礼的仪式有着很大的不同。中国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便出现了丧葬礼俗。1933年北京周口店山顶洞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墓葬的遗存。中国的葬礼仪式在周代定型,而到了唐朝就十分完备。据《仪礼》、《开元礼》、《***和礼》、《书仪》、《朱子家礼》和《明会典》等典籍记载,一套繁复的中国古代官定丧仪流程,从人将死之时为其换内外新衣的“初终”之礼,一直到丧家去丧服的祭礼“禫”,最多者要完成66个仪式。民间葬礼虽然没有这么细致繁琐,也必须至少完成“报庙”、“送汤”、“出殡”和“圆坟”四个步骤,而这其中也包含了“搬铺”、“沐浴”、“更衣”、“饭含”、“覆面”、“招魂”和“送魂”等表达敬孝之意的必备仪式。葬礼中还有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道场仪式”。作为民间葬礼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场仪式在整个丧葬仪式中起着为往生者超度的作用。道场仪式体现了对逝者的孝,更反映出一个家庭的财力是否雄厚。进行道场仪式的目的是希望超度亡灵早登极乐世界,或者尽早投生到更好的去处。这和西方葬礼中的“洗礼”异曲同工。中国葬礼中大量的纸扎和祭品也体现出中西文化的不同。受佛教的影响,中国丧礼的主色调为白色,据说在佛教中白色代表“水”寓意清净解脱。所以,死者脸上的面衣、孝子所穿的孝服甚至庭院的装饰都是白色的,这可谓是中国葬礼尤其是汉族葬礼的一大特色。

西方葬礼由于基督教深厚的历史渊源及其广泛的影响,葬礼讲究非繁就简。西方殡葬仪式也有洗尸、更衣、停尸整容、送葬等程序。西方的哭丧无论是在初终时还是在教堂里,直至最后下葬,亲友都不能大声嚎哭,只能默默流泪小声啜泣,这是因为西方人认为人死之后摆脱了一切罪恶灵魂到了一个美好的地方,不应嚎淘痛哭以打扰死者灵魂的安静。下葬时与中国葬礼大量纸扎不同的是人们只是随土撒入一些花瓣,墓前立上十字架再摆上一束鲜花。而对于祭文,西方葬礼也会由牧师介绍死者生平,也会有众多亲友上台回忆逝者在世时令人难忘的片断,而内容生动有趣、甚至令人捧腹,台下不时传来阵阵欢笑,大家都沉浸在短暂的美好回忆中,心中充满了愉悦和敬重。这“笑”与中国葬礼的“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对待死亡的态度。正如一位逝者的女儿说:“我们也十分悲伤,但心中的哀泣不能仅兑现于一种简单的外在形式。逝者己逝,最好的怀念就是快乐的生活,这才是对逝者最高的尊重和真正的缅怀” 。参加西方的葬礼必须身着黑色衣物,包括男士的领带也最好是黑色。这是因为黑色在西方是肃穆的象征,是丧葬的色彩。

四、结语

中西丧葬礼仪的诸多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文化习俗、道德观、价值观甚至人生观的影响。生与死是人类生存轨迹无法逃避的规律。正确对待生命的终结才能让人们对生命更加珍惜和热爱。作为人类传统文化中最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同时也是最具有稳定性和传承性的一部分,丧葬礼俗往往是特定社会关系、社会组织以及特定精神世界的最集中,最生动的反映。对于中西丧葬礼俗的研究在文化多元的当今世界有着重大的意义。中华文化信奉“天人和—”的宿命论与西方文化“人本位”的思想交融和互补,这样才能让整个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灿辉,程式化进程对葬礼的影响及思考[J].长沙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48-50

[2]龙江,中国传统丧葬礼仪中的文化价值观[J].长沙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6): 17-19

[3]潘文一,葬礼中的中西文化[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8(4): 110-111

[4]时,徐西胜.丧葬习俗与殡葬文化[J].东岳论丛,2001(3):75-77

[5]田茉云,从丧葬礼俗看中西文化差异[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0): 95-98

[6]王庆忠,谷宁.国际关系中的葬礼外交[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10(4): 45-49

丧葬礼仪范文第7篇

装入棺材挖坑埋入地下的一种丧葬形式,也是自灵魂观念产生以后沿续时间最长、礼俗最为繁杂、流传最为广泛、使用民族较多的一种传统葬法。土葬的礼仪繁琐复杂是其重要特征之一。远古时期人们的丧葬极为简单,不立坟墓,也没有礼仪和祭祀。原始社会初期的人们并不掩埋死者的尸体,而是弃之于原野山谷。《孟子?滕文公上》有这样一段话:“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其颡有泚,睨而不视。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盖归反蘽梩而掩之。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①孟子认为从不葬其亲到虆梩而埋之,是人们不忍心亲人的尸体遭受野兽昆虫的噬食,这是伦理观念进步的表现。

大约从旧石器时代中期开始,受灵魂观念和原始宗教的影响,人类已经对死者进行有意的埋葬了,人们认为死后入土是人的必然归宿。《礼记》中曰“众生必死,死必归土”,《礼记?礼运》也曰:“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由此可知,古人认为人死后形体埋入地下,脱离形体的灵魂才可以归于天。灵魂不死,就成为鬼魂。尤其是氏族首领和家长的鬼魂,在冥冥之中仍然掌握着权威,可以降福,也可以作祸。基于对鬼魂的敬畏和对阴间生活的幻想,以及亲人对死者的眷恋,人们自然而然形成了对死人的崇拜,也就对尸体进行一定的处置和保护,人们在埋葬死者时,都要为之随葬大量的物品,包括各种用具、食物、装饰品等,目的是让死者的灵魂在另一个世界生活得更好以讨好死者的鬼魂。②由此产生了各种葬法和葬礼。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为了适应统治阶级和礼教思想的需要,丧葬方式日益繁杂,迷信观念日益浓厚,在世界上形成了独特的隆丧厚葬的土葬礼仪。要求“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③,“棺椁必重,衣食必多,文绣必繁,丘陇必巨”(《墨子?节葬下第二十五》)以及“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④。这种传统的丧葬观念至今对人们仍有一定的影响。

我国丧葬礼仪的制度化从进入奴隶社会就开始了,从《周礼》、《仪礼》和《礼记》等典籍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丧葬礼仪在周朝就已经非常完善了,它们在丧礼、墓地、棺椁、随葬品及礼制的监督执行等方面,都做出了具体而且详细的规定。丧葬礼仪制度主要包括丧礼制度、丧服制度、居丧制度、陵墓制度和明器制度等。⑤对丧葬质量的重视,主要表现在厚葬上。

二、中国农村地区土葬习俗

中国的农村地区深受封建文化和传统习俗的影响,土葬习俗根深蒂固,呈现以下特征:

(一)奉行儒家孝道,事死如事生

孔子主张:“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⑥,儒教极力倡导孝道,丧葬之礼尤为重视。受儒教孝道思想影响,丧葬礼仪日益形成了葬前丧仪、五服制度、居丧守孝、祭祀亡灵等一系列的繁琐丧俗,并且受灵魂不灭观念的支配,古人总是按死者生前的生活方式为其安排后事,将现实社会的一切原封不动地搬到鬼魂世界。

(二)隆祭、厚葬之风盛行

居丧守孝是农村传统葬礼中的主要内容。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了“五服”制,其目的是按血缘亲疏关系,确定居丧守孝的亲疏远近,以维护封建宗法制度。居丧期间,不仅禁忌重重,而且还规定了七日一祭,百日、周年再祭,以及清明、春分、中元(阴历7月15日)、冬至扫墓的隆祭制度。厚葬之风一直是中原传统丧葬习俗的重要特征之一。“重殓厚葬”的殡葬观念影响至深,排场铺张的奢侈之风,代代相因,上行下效,愈演愈烈,导致了历史上经久不衰的厚葬之风。⑦

(三)等级森严、封建迷信盛行

早在我国奴隶社会的周朝时期,就形成了“贵贱有仪,上下有等”(《庄子?天下》)的丧葬制度。生前的社会地位不同,死后的待遇也各有所异,古人通过丧礼,将现实社会的等级关系移植到鬼魂生活的冥界。并且丧事中的封建迷信活动盛行,主要有:搭灵棚、做道场、看风水、择吉日、僧道念经、扬幡招魂、披麻戴孝、烧 纸化钱、磕头跪拜、发丧送葬、大出殡、配阴亲、取鬼妻等。 中国传统社会的丧葬历史从总体上来讲是隆丧厚葬,其背后的核心观念是灵魂,即逝者去世后在另一个世界仍可以像生前一样享受现实世界的物质生活,以及后代子孙的孝意。 三、土葬礼仪中的文化根基孝道观念 中国传统的丧葬礼仪中贯穿着儒

家的“孝文化”,各礼仪环节都是按孝道的思路设计的。丧葬礼仪中的孝道观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礼仪中搬铺仪式、沐浴更衣仪式、饭含仪式、覆面仪式、招魂和送魂仪式等都包含有孝敬之意。比如沐浴更衣仪式,既是让死者干干净净地到达阴间,为祖先所收容,又表达了这是生者最后一次侍候死者。

第二,对长辈去世的哀痛之情。对长辈去世的哀痛之情既是自然流露,又是孝的体现。在整个葬礼过程中,晚辈们竭力渲泻内心的哀痛之情,同时又都在精心塑造“孝男孝女“的光辉形象。对于哀痛,其中有两个方面是必须注意的:一是必须有哀伤的表现,否则便被视为不孝。二是哀伤要适度,不能以死伤生。哀伤之情贯穿整个葬礼,集中体现在以下仪式中,包括奔丧、吊丧、大敛、出殡时的哭丧仪式等。以出殡时的哭丧仪式为例。出殡时必须有全体后代的哭声,而且哭声要大,如果出殡没有哭声相伴,就会被别人笑话,其后代子孙也会被人视为不孝。为达到效果,民间还出现了职业性的哭丧者,专门替人哭丧。哭丧还有特别的讲究,哭的内容和形式都有相应的规定。

第三,葬后对长辈的哀悼之情。子孙后代与长辈的关系并不随着葬礼的结束而停止,生者与死者的对话,死者与生者的纠葛还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有的甚至持续到生者的生命结束,这也符合“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的精神。死者葬后,还会定期举行一些活动或仪式,以维持与死者的关系,同时体现“念祖怀亲”的孝道观念。⑧这些仪式包括守孝、服丧、扫墓、祭祖等等。

在丧葬礼仪的形成过程中,还出现了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倾向,即形成一定的丧葬礼仪制度。这种礼仪制度是封建统治者“移孝作忠”的结果,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治需要,其中核心观念是“重孝道、明宗法、显等级、隆丧厚葬”。⑨

四、总结

“事死如事生”的孝道观念,自古至今一直左右着人们的丧事行为,要求人们在对待死者的态度上要与生者等量齐观。对待长者的丧事要慎重,要严格按照丧葬礼仪的程序行事,这样才算是尽孝。如果子孙后辈为前辈举行的丧葬仪式过于简单,就会被斥为“不孝”。其次,丧葬仪式的隆重与否,排场的大小,“吊丧”人数的多少,及参与“吊丧”者的身份,是死者及丧主社会地位及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是衡量后辈对长辈是否“孝顺”,炫耀家族门风的标志。因此,不少地方在举行葬礼的过程中,讲究排场,相互攀比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浪费。⑩这些观念的长期存在,必将不利于农村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阻碍农民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进程。所以对这些不正确的思想要逐步加以改造。

人类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在中国从传统的和回乡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一切陈规陋习都应该逐渐破除,而代之以新的更加文明的新风俗。重养薄葬,早在春秋时 期孔圣人就已提出,并在三国时期,一代名相诸葛亮就提倡并亲自实现了。B11今人更应如此。现在,由于国家火葬制度的推行,中国农村地区的土葬习俗礼仪即将寿终正寝。但是作为 沿袭了几千年的一种文化现象,这成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总结,应该让后人知晓。

注释:

①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125.

②⑦石奕龙.中国民俗通志?丧葬志[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1-2;17-19.

③⑥金良年.论语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1;5.

④汪受宽.孝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2.

⑤⑧万建中.中国历代葬礼[M].北京:北京***书馆出版社,1998:6;1.

⑨龙江.中国传统丧葬礼仪中的文化价值观[J].长沙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2,(2).

⑩吴孔***.农村丧葬礼仪与孝道思想的文化解析——以安徽霍山县农村的丧葬习俗为例[J].铜陵学院学报,2007,6(3).

丧葬礼仪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的丧葬仪式是中国礼仪文化中最为独特的一种,因为它既是对死者的羊重与悼念,也是对于生者的一种慰藉.而我们除了要对中国传统的丧葬仪式了解的背后,还要更为深入地探究其背后的法律文化,因为这种法律文化才是一个民族的根。而这种寻根溯源无论是时历史还是未来,都是一种应有的交代。立足于中国传统丧葬仪式的过程和具体的礼仪要求,在回顾古代丧葬仪式的前提下,对于丧葬礼仪背后的法律文化进行剖析。从中得出的法律文化才是我们真正所要探寻的价值目标。

1引言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一套自己的生死观,他们把养生与送死等量齐观,甚至重视送死的程度超过了养生。因为有时只要是活着就好,无关质量,于是就有了“好死不如赖活着”。相应的人们对于彻底离开这个世界的最后一次仪式—丧葬仪式就有了较为繁琐的规定。当然,这些丧葬仪式的背后,也深深隐藏着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

2中国传统丧葬仪式的主要过程

本人长期生活在北方,所以我对中国传统的丧葬仪式的了解主要是针对于北方。通过本人亲身的经验以及查阅一些资料,中国传统丧葬仪式的主要过程有:

小硷:为尸体净身整容,穿上寿衣。这个步骤要尽早,甚至有时在断气之前就进行。因为过几个小时,由于肌肉细胞死亡,会出现称为尸僵的四肢僵硬现象,影响穿寿衣。寿衣不能用皮质,因传统认为这样死者会转世成动物。

报丧:正式通知远近各处的亲友死亡时间、情况和葬礼安排.经常有严格的形势和顺序规定.

奔丧:亲友携带礼品、礼金、挽联、花圈等从外地来参加葬丰。

停灵:即将尸体在灵堂停放若干天,等待前来奔丧的亲友;同时有助于确定死亡而不是昏迷假死。灵堂可为家中房间、临时搭制的灵棚、或殡仪馆的专用房间。灵堂内设悼念条幅、死者遗像、供奉死者的食品(供品)、香、蜡烛、纸钱等。另外,在暂时不能正式安葬死者的情况下,将棺材寄放在寺庙等地,等待未来下葬,也可称作停灵。

守灵:停灵期间,已在场的亲友,特别是死者的晚辈在灵堂轮流守护死者,接受奔丧者的吊唁。在整个葬礼期间,死者亲近的晚辈(称为孝子/孝女)穿不缝边的白色粗麻布衣服或褂子,腰系草绳或麻绳,脚穿草鞋,称为孝服。

大硷:当着家属的面,将死者移人铺有褥子的棺材,盖上被子,钉上钉子封棺.富裕的人家可能用内棺和放置随葬品的外棺两层。

出殡和下葬:把棺材送到墓地埋葬。出殡开始的标志是孝子将一个瓦盆摔碎,称为“摔盆儿”.由孝子执“引魂播”带队,有乐队吹打,沿途散发纸钱到墓地。下葬仪式有风水师协助。

烧七:下葬后,亲友每七天去墓地看望并烧纸钱,一共去七次共四十九天。还有类似的叫魂、烧纸钱等活动,称为“做七”。第四十九天的仪式称为“断七”,为正式葬礼部分的结束。

守孝:按儒教的传统,孝子应该守护在父母墓的周围三年,期间避免娱乐、饮酒食肉、夫妻同房等.

牌位:家人用香烛祭品供奉写有死者名字的牌位。

扫墓:亲友于清明节期间修理、打扫墓地.

以上这些是具体的程序,但是从这些程序中的一些细节中可以看出一些传统的法律文化。

3丧葬仪式背后的法律文化

3. 1懊孟追远的儒家孝道观

孝道观念是中国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以来,中国人无论贵贱贫富,都深深地受到这种礼教的熏陶和影响。儒家孝道观十分重视死,把送死看成是尽孝的主要标志之一。《中庸》说:事死如生、事亡如存,仁智备矣。《孝经》里面说;“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优,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论语》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儒家的孝道观在宗教观上表现为尊祖,在伦理观上表现为孝祖,在丧葬观上表现为厚葬。孔子在回答弟子樊迟时说:生,事之以札;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伦语为***》)。当弟子宰我认为三年之丧太久时,孔子批评日: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贸》)。在丧葬上,孔子虽然不主张厚葬,主张崇尚精神性的悼念,但他倡导的孝道观,客观上对后世的厚葬之风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故《淮南子祀论训》曰:厚葬久丧以送死,孔子之立也。死者断气之前,要由其近亲属亲自为其净身整容,穿上寿衣;在葬礼上,死者的晚辈要在灵堂轮流守护死者,无论白天或是黑夜,尤其是晚上不能断了人;下葬后,亲友每七天去墓地看望并烧纸钱,一共去七次共四十九天;以及以后的守孝和扫墓等活动。

“孝”是一种血缘伦理观念。先秦儒家认为,悲哀之情是人的孝梯道德本性在丧礼中的外显形式,是真情的流露,正如《礼记正义》孔颖达疏说的:“本谓心也……孝子亲丧,痛由心发,故啼号哭泣,不待外告而哀自至,是反本还其孝性之本心也。”儒家把孝道从此岸世界运用到了彼岸世界,丧葬仪式作为孝道在彼岸世界运用的载体,维系着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关系。

3. 2礼制下的宗法等级观念

传统等级观念脱胎于奴隶社会,完善于封建社会,反映等级制度,并为思想家所论证、为法律所强化,因而成为一种传统法律文化。中国古代历来重视以“礼”为基础的宗法等级观念。儒家学说不仅强调外在仪礼的种种规则,而且更为重视其表现的思想和观念,并且把他们上升到了社会秩序的层次,强调等级观念。这一点也深深地表现在了丧葬仪式中。其中在丧服上就很有讲究。按照《仪礼·丧服》的规定,丧服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绍麻五种,从表面上看,守丧是一个纯血缘亲情问题,其实五个不同的等级都表现出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差异,是等级观念的体现。比如,丧葬礼仪中反映出男女社会地位的等级差异,据《仪礼·丧服》中记载,儿子给父亲服斩衰,为母亲只服齐衰,若父亲已去世,服齐衰三年,未去世只服一年。妻子为丈夫服斩衰三年,丈夫则只为妻子服齐衰一年。其次,墓葬制度反映出社会等级的差别。陵墓的大小、高低、形制反映出死者生前的地位、权力和财富。比如西汉时代对各种不同身份地位人的坟丘的高低大小有较明确的礼制规定,坟丘礼制趋于完备。

孔子所谓的“礼”的主要作用是为了区分贵贱等级,维护社会秩序,是适应统治者的需要而提出的。由于中国古代的国家是在战争中氏族族长权力的不断扩大而建立起来的,是一只家国一体的国家制度。相应的国家的各个机构和权力分配基本上是由氏族的血缘关系决定的,所以封建统治者正式通过“孝”来维系宗法血缘的纽带,从而达到“以孝治天下”的***治目的,为巩固“家天下”的统治而服务。

3. 3以“和”为墓础的法律文化观念

《论语》上也说:“礼之用,和为贵”。在丧葬礼仪中也体现出“和”的文化价值观念主要表现在通过丧葬礼仪活动达到家室和宗族的和谐。丧事的处理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行为,它往往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的行为。在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中,葬礼是一件大事,也是.民间各种仪式中最为隆重,也最为铺张讲究的仪式,丧事不是由几个人单独完成了,而是需要家族成员的参与,甚至是旁人的帮忙。葬礼是公开性的活动,也是一次社会聚合的机会,通过葬事的处理达到家庭的和谐,家族内的相互了解和和睦,达到了邻里之间的互助,尤其重要的是,通过丧葬礼仪活动,达到了对子孙后代的教育。

4结语

丧葬礼仪范文第9篇

[关键词]哈尼族 丧葬礼俗 哲学思想 民俗功能

[中***分类号]K89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5-0068-02

丧葬礼俗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社会活动和文化行为。作为人类文化传统中最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同时也是最具有稳定性和传承性的一部分,丧葬礼俗往往是特定社会关系、社会组织以及特定精神世界的最集中、最生动的反映。

一、哈尼族丧葬礼俗的哲学思想

哈尼族认为,人死了,但是逝者的灵魂没死,这一灵魂会到另外一个世界继续生存,成为祖先魂。在祖先的聚居地,祖先魂的生活和生前是一样的,生前需要的一切他们也需要,像活着的人一样生活。所以,在哈尼族的丧葬活动中,逝者的亲人要为死者创造一切可以创造的条件,基本上要和生前一样。“事死如事生”的思想也就由此产生。

“事死如事生”,哈尼族认为,人的死亡这种现象不仅仅是一个人生命的终结,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使活着的其他宗族成员产生对永生强烈无比的渴求。死亡只不过是一种肉体的消亡,死者的灵魂还活着,因此,哈尼族丧葬习俗主要还是针对那些不会死亡的逝者的灵魂。死者肉体的消亡,是早就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音容笑貌的消失,是早就已经成为习惯的朝夕相随的感情的泯灭,是一件十分需要悲恸的事情,但当死亡已成为无可挽回的事实以后,哈尼族考虑的更多的还是死者的灵魂将怎样在另一个世界生活。灵魂不灭观念也就贯穿于哈尼族丧葬礼俗的整个过程。这种自然与生命合一、生死合一的思想,奠定了哈尼族丧葬活动中的“祭死祝生”的哲学思想。

哈尼族历史上也曾一直沿袭火葬习俗,据清乾隆《开化府志》卷9载:“窝尼丧无棺,吊者击锣鼓摇铃,头插鸡尾跳舞,名曰洗鬼,忽饮忽泣三日,采松为架,焚而葬其骨,祭同牛羊,棕扇环歌,拊掌踏足,以钲鼓芦笙为乐。”这就是古代哈尼族先民丧葬舞蹈表演的历史情形。

哈尼族人对生命的达观认识,对祖先的虔诚崇拜,把丧场变成传统文化的课堂,变成本民族团结互助的最佳见证,淡化了彼此的隔阂、纠纷,化解了恩怨,增加了彼此之间的理解、信任和友谊,进一步增强了个人、家庭、村寨内群体或家族之间的凝聚力,同时折射了该民族热情善良、乐观开放、进取上进的民族精神。

二、哈尼族丧葬礼俗的主要程序

哈尼族认为:人的生命是天神赐予的,人一旦吃完了天神赐给的粮食,生命也就告终,人就会死去。尽管经过世俗的冲击,现在的丧葬习俗虽然部分有所变化,但都以哭丧、送魂或指路、看风水、择吉日下葬为主要内容。主要程序有备寿衣、接气、浴尸、报丧、备丧、哭丧、纳棺、办丧、送魂或指路、吊丧、出殡、择墓地、埋葬、清屋、叫魂、守灵。

三、哈尼族丧葬礼俗多维的民俗功能

“通过礼治加强血缘纽带的系结,从而保持整个社会的整合与巩固,是中国传统社会行之有效的治世之方……它对于血缘宗法特性的社会结构是一项不可缺少的稳固与修复机制。”①死亡――家族宗族成员的丧失,必然会给家庭组织造成缺损,造成家庭之间关系的失衡乃至紊乱,然后产生重新分配家庭财产的问题,甚至导致亲属情感的震动,造成家族成员心理很大创伤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都需要通过某种方式某种手段去合理妥善地加以解决和弥合。正是由于这种道理,哈尼族的丧葬礼俗不仅作为适应性习俗能够保留下来,而且还获得了更为礼教化、程序化的发展,在社会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哈尼族的丧葬礼俗,尤其是“莫搓搓”葬礼,走过了漫长久远的历史年代,至今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这正是因为它具有团结宗族、教化伦理、传承知识等多维重要的积极功能,对于本族本村本寨和家族的全体成员,尤其是对其中的年轻成员有着这样那样的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一)整合社会关系的作用

哈尼族地区一旦有丧事发生,本村本寨的全体成员都来参加,这样,丧葬礼活动就有了集体性,本身就是给大家一次集体成员聚会的机会,这在交往渠道较少的古时传统社会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联系手段。作为云南少数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哈尼族与其他各兄弟民族一样生活在偏远落后的地区,哈尼族全体成员与自己所属的家庭、宗族以及其他村社都保持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因为在远古时候哈尼族的生存环境比较艰苦,自然条件极其恶劣,人们必须团结起来依靠集体的力量,每个个体还有家庭才能得以生存和繁衍。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个体的意义以及家庭存在的意义远远没有使村社保存下来意义重大。所以在哈尼族的习惯法里,对于违反了村社禁忌的成员处以最严厉的惩罚,莫过于将其村社成员的资格取消,并将其赶出村寨。由此可见,个体抑或每一个家庭成员都与村社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既然关系如此紧密,村社中一旦有部分家庭成员突然去世或病死,由家庭成员组成的社会单元就会遭到破损,因而,在丧葬活动中只有去依靠集体的力量,只有全体成员参与,才能使破损了的社会单元得到修复。这样就能给死者的亲人带来安慰,村社集体的生产生活也能正常进行,死者的灵魂也将在另一个世界的村社群体那里得到接纳,从而整合了社会关系。这样,使得村寨里的各个家庭之间、家族之间、宗族之间以及村社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从而达到整合社会关系的目的。

哈尼族的丧葬礼仪还是化解家庭之间、宗族之间恩怨的契机。“人死众人哀,不请自然来”,哈尼族村寨里有丧事发生,在发出举行丧礼的消息后,主动上门帮忙的比比皆是,有亲戚朋友、街坊邻里。而且,可以从处理死人后事的帮忙的人的多寡看出死者家庭成员的为人处世和平时的人脉关系,平时为人和气,与邻友善,来帮忙的人就多;相反,来主动帮忙的人会少。老人离世,需要办理的各项丧葬事务繁多,诸如布置灵堂、招待亲友、后厨事务、抬棺出殡、挖墓坑堆坟茔等,并不是请几个人就能做好的。如果丧家平日与邻人斤斤计较,为一些乱七八糟的事偶尔有点隔阂,有丧事时这样的邻居一般是不会主动登门帮忙的,但这时如果丧家需要帮忙上门去请的话,让其帮忙,说点好话,邻居还是会欣然应允,两家就有可能因此冰释前嫌,复归于好。这时是丧家先让对方有了“下楼梯”的机会,只要丧家去请了,村社里的人基本上都会来帮忙,总之要给死人面子。所以,不管你平时和别人什么关系,只要丧事期间能与人和好,以后两人或两家又是很好的互助关系。

(二)伦理教化的功能

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曾这样描述礼俗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个人生活历史首先是适应由他的社区代代相传下来的生活模式和标准。从他出生之时起,他生于其中的风俗就在塑造着他的经验与行为。到他能说话时,他就成了自己文化的小小创造物,而当他长大成人并能参与这种文化的活动时,其文化的习惯就是他的习惯,其文化的信仰就是他的信仰,其文化的不可能性亦就是他的不可能性。”②丧葬礼俗的各种场合中有哪些应该遵循的规矩,有哪些不可以触犯的禁忌,这些无疑会对宗族成员尤其是对年轻人良好社会生活习惯的养成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年轻人天生有模仿的能力和动力,他们对丧葬礼仪活动中的各种礼仪形式、礼仪活动中有趣的程序以及要遵守的种种禁忌,有时会情不自禁地模仿起来,从而将丧葬礼仪活动中的文化符号、意义追求、伦理规范、价值理念等内在化的东西演变为自己平日的行为习惯。“半夜听到丧鼓声,脚板心底就发痒”,从中可见“莫搓搓”葬礼对于年轻人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与魅力。青年人踊跃参与丧葬礼仪活动,尤其是“莫搓搓”这样的仪式,能使青年人陶醉在尽情的舞蹈、优美的歌唱当中,享受丧葬礼仪活动带来的快乐,并向先辈学习,养成崇拜祖先、敬老尊贤的美德,明白和谐友善、睦邻互敬、共助互助的重要性。

除了有助于民族思维和习惯的养成外,哈尼族的丧葬礼俗对伦常秩序的维护也起着促进作用。哈尼族是一个聚集而居的民族,且已经养成了一定的习惯和特点,家族或宗族在村社的各项事务中和平日的社会活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丧葬礼仪这种群体性很强的活动中,以血缘家族为纽带,已经成为这个民族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即尊长敬老。一旦老人在家庭里去世,村社里的老人们就会进行集体性商议,为丧葬礼仪的顺利举行指导、监护。这样,哈尼族社会里的这些习俗和习惯还有禁忌一方面可以使宗族家庭成员相互信任,互相帮忙,巩固了血缘纽带的联系;另外,可以使“以大为大”“以老为尊”的这些辈分思想深入人心,让后代遵从敬畏,无形中就把家族里辈分大小权利的意识传播开来。

(三)文化传承的功能

从人类的传播史来看,哈尼族丧葬歌谣、“指路经”等口头传播应该在文字传播之前。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使这种民间口头文学的传播融入了更多的自觉因素,人们开始有目的地创造这些口头文学,并寻求有利、有效的渠道,以此达到影响他人、传承文化的目的。哈尼族的丧葬歌词就属于典型的口传文化,尤其是“哭丧歌”“指路经”“送魂经”等。“摩批”③就是哈尼族口传文化的传播者,其受众是参加葬礼的男女老少,整个歌唱的进行过程就是哈尼族口传文化的传播过程。它选择丧葬这样一个场合和时机,在丧家各路亲朋好友云集这样一个日子来传播,对于宣扬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维护自身的民族特征以及学习借鉴其他民族先进的文化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族性格与风俗习惯,哈尼族亦然。从哈尼族的丧葬礼俗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些哈尼族长期以来养成的民族特性。丧葬礼仪作为人的一生中要经历的最后一件事情,要办好丧事,确实有困难存在的,它需要很多得财力、物力、人力,更多的是丧家要有能力。丧事办得是轰轰烈烈,还是冷冷清清;是办得风光无限,还是颜面尽失,对死者家里的每个人都是一次很大的考验。哈尼族大多数的老人在临终前都会对后人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希望自己的丧礼办得热闹点,体面点,鞭炮放得多、火药***放得响当当,就会感觉丧礼比较热闹,视觉和听觉上都是一种享受,还要去请“摩批”为死者吟唱“指路经”。即使老人不提出什么要求,其后代也会按照风俗习惯为老人举行体面风光的丧礼。为了使丧礼举办得热闹一点,死者的后代一方面就必须在平时准备好为老人举行丧礼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就要学会为人处事,和村社里的各位乡亲打通好人脉,保持亲密无间的关系。仔细计算,哈尼族在丧礼所需费用一点也不少,甚至有的家庭为了风光一时搞得倾家荡产,但是只要后代得到了好口碑,每个家庭也是很乐意这样做的,“痛并快乐着”,把丧事办得红红火火,高高兴兴的。这样,丧事给家庭、村社等提供了聚合宗族,团结乡亲的机会,把丧礼场合当作传授民族传统文化的课堂,还可以作为宣泄感情、能量释放的场所,哈尼族用独特的生活方式和认识诠释着哈尼族对人的思考。

注释:

①郭于华.死的困扰与生的执着――中国民间丧葬礼仪与传统生死观[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48.

②(美)露丝・本尼迪克特(著),何锡章,黄欢译.文化模式[M].华夏出版社,1987:2.

③“摩批”是哈尼语音译,意为“智慧超群的老人”,是哈尼族社会各种宗教或祭祀仪式活动的主持者.

【参考文献】

[1]杨知勇著.云南少数民族生葬志[M].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

[2]赵泽洪.浅谈丧葬习俗的价值观[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6).

丧葬礼仪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近代 丧葬习俗 武汉市郊

中***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The Evolution of Modern China's Funeral Custom

——Taking the Suburb of Wuhan in 1980s and 1990s as an example

DONG Furong

(The History Department of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3)

Abstract The burial form, funeral consumption and sacrificial rituals have taken great changes in the suburb of Wuhan in 1980s and 1990s, which are due to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progress of technology and the adjustment of the government's policy and so on. However, how to make the evaluation coordinat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is what we should consider.

Key words modern; funeral custom; the suburb of Wuhan

1 20世纪80、90年代武汉市郊丧葬习俗的演变

1.1 入葬方式

武汉市郊传统的入葬方式以土葬为主,也就是把逝者装在棺材里下葬,但自上世纪80年代 尤其是90 年代中期以后,这种入葬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土葬改成了盒葬或套葬。这两种方式都属于火葬,这是80、90年代武汉市郊丧葬习俗的第一个显著变化,即由土葬变成火葬。

如武汉市“新洲区一自然村在2000-2006 上半年间共死亡77 人,从2000-2003 年,历年土葬的的人数分别为8 人、6 人、3 人和2 人,2004 年后土葬消失,从2000-2005 年实行套葬的人数分别为3人、3 人、2 人、1 人、1 人、1 人, 实行盒葬地人数分别为2 人、4 人、6 人、8 人、11人、12 人,2006 年上半年死亡4 人,全部实行盒葬。”①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近代武汉市郊入葬方式由土葬到火葬的巨大变化。

1.2 丧葬消费

除了在入葬方式上的变化外,80、90年代的武汉市郊在丧葬消费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在礼仪消费方面,以前,亲友主要是赠送礼品,如大批纸钱、花圈、灵幄等,而到了80、90年代,更多的人们直接送钱;主人的丧仪料理消费也大幅增加,大部分是用于殡仪馆各项服务。然后在情感消费方面,以前的唢呐在一些地方被淘汰,改为雇用新式的小乐队。最后是在信息消费方面,报丧不再是使用人力,主要是电话通知。

1.3 殡葬、祭祀礼仪

第三是在殡葬礼仪上,传统的土葬需要8 或16 人抬棺入葬,而火化盒葬不需要抬棺,很多传统程式随之省去。其次,传统的吊丧礼节也变了:在传统土葬的情况下,亲戚一般以在入殓甚至出殡之前来吊丧为合礼,实行火葬后,亲戚一般以遗体火化之前来吊丧为合礼。

最后,在祭祀上,人们不再严格地遵守传统的祭祀礼仪,传统的有七七的各期祭、百日祭、头周年等,到了80、90年代,祭祀的次数大幅减少,祭品除了鲜花、水果这些传统祭品,纸扎的电器如电视、电扇、冰箱等现代生活用品都已经出现。

2 演变的原因

2.1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物质决定意识,丧葬习俗的演变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是分不开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相应的丧葬消费较之过去也就增加了许多。同时科技的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进步,也有很大影响,如前面提到的报丧方式由人力改为电话。纸扎的电视、冰箱等家用电器成为祭品,也从某个角度反映了这一影响。

2.2 国家***策的调整

国家对丧葬制度也进行了一些***策上的调整,1985年***了《***关于殡葬管理的暂行规定》,这是我国殡葬工作的第一个行***法规,第二条规定:“在火葬区,要提倡骨灰深埋、撒放等一次性处理,也可经批准有计划地建立骨灰公墓。在土葬改革区,应有计划地建立遗体公墓或骨灰公墓。”②这时国家还是允许进行土葬的,只是要规范相应的措施。

到1997年国家颁布了《殡葬管理条例》,代替之前的《暂行规定》,其中《条例》的第四条规定:“人口稠密、耕地较少、交通方便的地区,应当实行火葬;暂不具备条件实行火葬的地区,允许土葬。”③武汉市郊则被划为应当实行火葬的地区。这一***策在当地的确立,以及当地干部的坚定执行,对促使村民实行火葬有很大的作用。

2.3 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除了以上两个因素外,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也对丧葬制度的演变有一定影响。在农村,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很多村民还固守人死要留全尸,入土为安的思想。但随着社会风气的转变,特别是信息的传播,许多新式的思想开始被人们接受,人们的眼界和思维更加开阔,法律意识有所增强,火葬以及葬礼的简化等被人们所接受。这都促使了丧葬习俗的演变。

2.4 传统丧葬礼仪传承的断层

最后,传统丧葬礼仪传承的断层也是一个因素。在传统农耕社会里,农村年轻人都在村里从事农业活动,愿意从上辈中继承传统的丧葬礼仪。而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代,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选择到城市打工,在村中生活的时间大大减少,在城市中也接触到了更多的开放思想,造成了他们对传统丧葬礼仪所知甚少,在思想上也不那么重视。随着熟知这些礼仪的老人的去世,传统丧葬礼仪的传承自然就发生了断层,促使了武汉市郊丧葬礼仪的简化与演变。

3 一些思考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武汉市郊丧葬习俗的演变虽然只是个案,但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近代社会丧葬习俗的演变。这种社会习俗的演变是否与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这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传统丧葬习俗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发生相应的变化,但同时也会与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冲突。一个很典型的事件是去年发生在河南省周口市的平坟事件。2012年3月,周口市委市***府《关于进一步推进殡葬改革的实施意见》,声称为了更好地节约和利用土地,推进殡葬改革的进程,必须要进行平坟。他们采取各种手段,甚至是强制性地进行,平了200多万座坟。这一粗暴的行为遭到很多村民的抵抗,一夜之间很多平了的坟头又被圆起。

这一事件充分地显示了传统丧葬习俗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虽然经济的发展对社会的进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传统社会习俗是人们经过长久的历史发展积淀下来的,它已经成为了人们的一种信仰,坟头并不只是一个隆起的土丘而已,它寄托的更多的是人们尊祖尽孝的道德操守,是人们对逝去亲人思念的寄托。周口市***府利用行***职权强制性地铲平坟头,是对人们传统信仰的粗暴践踏,是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当然怎么样循序渐进地改革我们的传统丧葬习俗,使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这还有待我们的进一步思考与探索。

注释

① 方秋梅.变易中的武汉市郊乡村丧葬习俗.学习月刊,2009(8):35.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殡葬管理的暂行规定.1985年2月8日,第二条.

③ 中华人民共和国***.殡葬管理条例.1997年7月21日,第四条.

参考文献

[1] ***协武汉市委员会文史学习委员会编.武汉文史资料文库(第六卷〈社会民俗〉)[C].湖北:武汉出版社,1999.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丧葬礼仪范文

学习

夫妻AA制,你能接受吗?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夫妻AA制,你能接受吗?,内容包括aa制夫妻离婚财产怎样分,夫妻aa制的相处模式。如果赞成夫妻财产AA制,理由是?让财务更自由……41%让投资更安全……7%让生活更浪漫……13%挖掘女性潜能……20%为婚姻减压……7%有利于女性的自我

学习

关于“君太百货"的英文译名

阅读(23)

君太百货是北京市规模较大的一家百货公司,知名度较高。但是,若是对你说“GrandPacific”,你还能想到这是君太百货吗?笔者前几天就遇到了这样一件事情。当时在公交车上发现了一张促销广告,只见“君太百货”下面赫然写着GrandPacific两个单词,当

学习

《书目答问汇补》平议

阅读(25)

来新夏、韦力、李国庆共同完成的《书目答问汇补》之性质,有点类似于《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和《四库存目标注》,不但嘉惠读者良多,而且必将大大推动《书目答问》的研究,堪称《书目答问》研究及出版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集大成之作。其特色

学习

纺织品服装贸易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纺织品服装贸易,内容包括我国纺织品服装的贸易政策有哪些,中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报告最新。一、中欧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发展历程1978年~2006年期间,中国对欧盟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发展总体来看是顺利的,但其中也有起伏,大致可以分为

学习

布吕尼,以时尚之名

阅读(15)

2008年7月,日本北海道的G8峰会上,各国第一夫人的着装又是媒体时尚版的例牌新闻。不过,这次记者们显得有点慵懒,因为布吕尼没来,实在没什么看头。东道主日本首相福田康夫的夫人一身淡蓝色和服,大方得体,却显得寻常;美国的劳拉穿最保险的职业套装,

学习

子曰秋野十六年 活在北京,乖乖的,假high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子曰秋野十六年 活在北京,乖乖的,假high,内容包括乖乖的子曰秋野完整版,乖乖的子曰秋野。秋野以先锋摇滚姿态出道,自言曾是一个十足的理想主义者,现在,他们只唱胡同里的家长里短,而这次在保利剧院举办的“摇滚戏剧演唱会”,也是

学习

是“不假思索”,还是“不加思索”?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是“不假思索”,还是“不加思索”?,内容包括成语不假思索和不加思索哪个正确,不加思索和不假思索正确词形。“不假思索”与“不加思索”常混见于各种报纸,孰是孰非,值得一究。查阅《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等大型工具书

学习

华师大二附中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华师大二附中,内容包括华师大二附中有哪些教材,华师大二附中语文教材。也是一种美丽审题半命题作文首先应该完成题目的填空,这类似于完成一道语言题。我们首先应该保证自己的这道填空题的准确性,其次是艺术性。所给出的题干部

学习

《变形金刚》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变形金刚》,内容包括变形金刚领袖之证,变形金刚编年史全文。《变形金刚》导演:迈克尔贝主演:乔恩沃伊特约翰托尔托罗迈克尔克拉克邓肯伯尼麦克乔许杜哈明凯文邓恩类型:动作片出品:美国梦工厂电影公司美国派拉蒙影片公司发行:20

学习

欧洲名吃――西班牙海鲜饭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欧洲名吃――西班牙海鲜饭,内容包括paella西班牙海鲜饭,西班牙海鲜饭正宗做法。读书时结识的西班牙朋友卡洛斯,一直说他的家乡马略卡岛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邀我一定找时间去走一走、看一看。不久前利用休假,我登上了马略卡岛

学习

雍正死亡之谜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雍正死亡之谜,内容包括雍正死亡之谜全集,雍正死亡之谜大结局。雍正之死,始终是被层层神秘浓雾掩盖的历史之谜。官书对雍正之死的记载非常简单,所以,历来对其死因猜测颇多。有传说是被吕四娘刺杀的,还有说是被宫女、太监缢死的。

学习

邓姓的来源与迁徙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邓姓的来源与迁徙,内容包括邓姓的来源和历史二百字,邓姓的起源和得姓始祖。邓姓的来源邓姓源于邓国,是因国而得姓。邓国始受封于殷商时期,邓国立国之君是商朝高宗武丁的叔父,因封曼地而姓曼。《世本》说:“邓为曼姓。”《说文解

学习

现世安稳,岁月静好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现世安稳,岁月静好,内容包括现世安稳岁月静好全文免费阅读,现世安稳岁月静好意思。《彼岸花》里没有尽头的漂泊让我难过,也许一个人最好的样子就是平静一点,哪怕一个‘人生活,穿越一个又一个城市,仰望一片又一片天空,见证一场又

学习

论安娜的生死本能

阅读(23)

关键词:安娜;生本能;死本能;升华一、前言在浮躁、喧嚣的时代里,我们不可否认仍然有些人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对于每天忙碌的人们而言,“死”,似乎太遥远了……然而,生与死是生命的两个端点,换言之,生命的有限性是生命的特征。弗洛伊德认为,生本能是

学习

拜访礼仪和做客礼仪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拜访礼仪和做客礼仪,内容包括礼仪课做客礼仪情景模拟展示,礼仪小常识做客礼仪。拜访前的礼仪1事先预约。在国外,尤其是西方国家,拜访别人事先预约,是最基本的礼貌准则。外国人通常有计划时间的习惯,如果不事先预约贸然造访,

学习

关于办公室接待礼仪要点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办公室接待礼仪要点,内容包括办公室主任接待礼仪,办公室接待礼仪培训。接待工作是企业办公室工作系统的重要环节,接待工作水平高低能够集中反映一个企业的整体形象,能够展示出接待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同时对于推动工作开展也

学习

领导生日快乐祝福语大全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领导生日快乐祝福语大全,内容包括给领导的生日祝福语简短精辟,工会祝领导生日快乐的祝福语。每一年的生日都记录着我们人生的成长记号,在这些特别的日子里为你身边的人送上最真诚的生日祝福吧,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生日快乐祝

学习

大学生教学礼仪知识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教学礼仪知识,内容包括大学生礼仪的基本知识,大学生课堂礼仪知识大全。1、什么是礼仪?答: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表、仪式等。2、什么是礼貌?答:礼貌是指人们在相互

学习

餐桌一般礼仪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餐桌一般礼仪,内容包括餐桌礼仪典故,餐桌礼仪规矩大全。一、餐桌礼仪餐桌上有许多应注意的礼仪,而这些礼仪常被忽视。(一)就座和离席1、应等长者坐定后,方可入坐。2、席上如有女士,应等女士座定后,方可入座。如女士座位在隔邻,应

学习

医护礼仪范文精选

阅读(19)

医护礼仪篇1【关键词】护士礼仪;情景演示;沟通技巧护理专家王秀英说过,护理工作可以发扬女性所有的力和美。医护礼仪是医护在职业活动中所遵循的行为标准,是医护素质、修养、行为气质的综合反映。其包括医护仪表使用语言的艺术,人际沟通技巧

学习

最新新年祝福语大全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最新新年祝福语大全,内容包括学生给老师的新年祝福语,给上级领导的新年祝福语。怕你照顾自己太马虎,给你开张幸福罚单,罚你兔年只许开心,不许郁闷;只许轻松,不许劳累;只许充实,不许空虚;只许微笑,不许皱眉!二二成对,吉祥除夕,祝你新

学习

鲜花的含义及送花礼仪常识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鲜花的含义及送花礼仪常识,内容包括鲜花礼仪之送花意义及技巧,送花礼仪的含义和规则。郁金香:爱的表白、荣誉、祝福、永恒郁金香(紫):无尽的爱、最爱郁金香(白):纯情、纯洁郁金香(粉):美人、热爱、幸福郁金香(红):爱的告白、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