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可可为法语rococo的音译,此词源于法语ro-caille(贝壳工艺)。意思是此风格以岩石和蚌壳装饰为其特色。洛可可风格是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18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是在巴洛克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特点反映在室内应用明快的色彩和纤巧的装饰,家具也非常精致而偏于繁琐。
在西洋服装史上,洛可可艺术(Rococo Art)是法国十八世纪由巴洛克风格与中国装饰趣味结合起来的、运用多个S线组合的一种华丽雕琢、纤巧繁琐的艺术样式,以路易十四的宫廷为舞台展开各种奇特装束,发端于路易十四(1643~1715)时代晚期,流行于路易十五时代,被欧洲人称做“造作的的艺术”。洛可可的风格趋向一种精致而优雅,具装饰性的特色,在服装上尤其能凸显女性特征(虽说不具备穿着的舒适性)。
洛可可样式集中表现在女服上。女性是沙龙的中心,是供男性观赏和追求的“艺术品”和宠物。社会环境使女装的外在形式美(人工美)因素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弱不禁风、娇滴滴的姿态成了这个时代女性美的标志。服装用夸张的造型强调女性肉体的吸引力和美感。
前、中期的洛可可被冠以“行走的花园”的美称,其标准配备则为裙撑加以紧身胸衣的S身形。衣服领口开得很大,背部有量很大的箱型普利兹褶,呈又宽又长的拖裙形式。瓦托式罗布有的整体都呈宽松的袋装长衣;有的前面紧身,背后有普里兹褶式的拖地斗篷。裙撑用鲸须、金属丝、藤条或较轻的木料和亚麻布等制作。1740年以前呈吊钟状,罗布用料十分华丽,闪光的缎子较多,色调以清淡为主。东方趣味盛行,在缎带装饰和蕾丝上都常有东方风格的纹样。流行使用中国的色彩和中国产的丝绸。后帕尼埃越来越大:罩在外面先是一条华美的衬裙,然后再罩上外面的罗布,罗布一般前开,上面露出倒三角的胸衣,胸衣上自上而下按大小顺次排列着一排缎带蝴蝶结,罗布下面A字型打开,露出里面的衬裙,衬裙和罗布上也都装饰着弯弯曲曲的褶皱飞边、蕾丝、缎带蝶结和鲜花。还时兴用意大利产的人造花装饰自己,袖长及肘,袖口有三层蕾丝飞边。衣服上装饰精美的刺绣,或者镶嵌宝石。
洛可可式的过剩装饰完美地保持着和谐,表现出一种精致和纤细的美。洛可可的浪漫情调,很大程度上体现予纤弱动人的腰肢。由于被紧身胸衣勒得透不过气来,为消除心理上的不快,一面把领口开大,一面用扇子来取得一点心理平衡和安慰。
发展到末期,夸张的头饰;帕尼埃消失。头饰的膨大化石洛可可风结束前的最后挣扎,是贵族奢侈风的表现;而裙子缩短、变得柔软和帕尼埃的消失是尊重自然的思潮渗透,服装从人工形向自然方向回归。臀垫取代了裙撑。印度印花棉布的使用。继续用紧身胸衣,肩上披小披肩。白色罗布十分流行。把蕾丝、缎带等装饰物装饰在大帽子、衬裙的下摆或罗布的边缘。出现了吸收男服形式的机能性的女夹克――“卡拉科”。
新时期的洛可可风格中,理想的上流女子是纤弱并带点伤愁,女性美的标准使女装向束缚行动自由的方向发展。裙子沿着浪漫主义时期出现的膨大化倾向继续向极端发展,新的裙撑应运而生。
毛、丝或棉织物浆硬后来做,水平加入几个细铁丝圈。英国--鲸须、鸟羽的茎谷、细铁丝或藤条做轮骨,用带子连接成的鸟笼子状的新型克里诺林。造型由圆顶屋形变成金字塔形裙撑质轻且有弹性。穿衬裤或庞塔龙,再加上长衬裙或短衬裙。领子有高领口和低领口,高领口上有刺绣一般前开襟,有一排或两排扣子。
女装上使用扣子来固定衣服是从这个时代开始的,可以看出女装像男装靠拢的倾向。低领口一般为角形或V形的大开领,领口装饰着蕾丝。出现了袖根窄小、袖口喇叭状地张开、用蕾丝或有刺绣的织物一段一段接起来的特殊袖形----宝塔袖,与金字塔群相呼应。
使用紧身胸衣,上衣前面在腰腹部呈锐角尖下去,以强调腰肢的纤细裙撑再次复活,罩在外面的大裙子上装饰也越来越多。裙子表面横向布满襞褶装饰有荷叶边、流苏、缎带装饰;装饰的色彩多采用裙子的对比色,十分鲜艳夺目。60年代末出现用四五个隐蔽的带子把外侧的罩裙卷起,露出里面衬裙的波兰风样式。
外套流行曼特莱和披肩,同时出现了各种仿男士的前开型大衣。随着妇女***运动的开展,女裤开始流行。这时流行的面料主要有制作礼服用的织金锦、提花锦缎、各色丝绸和云纹绸,其中塔夫绸最流行。昼服常用高级羊毛、羊驼毛、马海毛织物、英国棉绒、印花绸;夏天的礼服多用亚麻、平纹细布或细薄棉布制作,薄纱和网眼织物十分流行。色彩主要有淡褐色、橄榄色、琥珀色和香子兰色,各种宽度的条纹也很时髦这个时期的发式没能达到洛可可时期当时的鼎盛夸张。
(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新旧时期洛可可女装样式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