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得一,一二得二……”我相信每位薯条都会背“九九乘法表”。光会背可不算彻底认识它哟,你知道乘法表到底是由谁发明的吗?它到底有多少年的历史呢?嘿嘿,说到这儿,可能很多薯条都已经迷糊了。让我先开个头吧。据说,早在2600多年前,聪明的中国人就已经开始使用“九九乘法表”了。看来,乘法表在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中的作用大着呢。关于乘法表,这里还有一则有趣的小故事――
话说在一个寒冷的冬日早晨,忙碌了一夜的齐桓公刚刚睡着。就在此时,一个卫兵突然急急忙忙地跑了进来,兴奋地喊道:“大王,大王,有人揭榜了。”
“这是真的吗?”齐桓公激动地一个骨碌从温暖的被窝里爬出来,他来不及提鞋,三步并作两步带着卫兵奔到了招贤馆。
原来,春秋时候,齐桓公为了广招天下贤人奇士,设立了一个“招贤榜”。可是“招贤榜”贴了一年也没有人来应招。为此,齐桓公愁得茶饭不思。这天,他终于等到第一个揭榜的人了。
可没想到,来人二话没说,张口就开始背诵:“九九八十一、九八七十二……”背完了,来人向着齐桓公深深地作了一个揖,说道:“大王,让您见笑了。”
齐桓公听完后哈哈大笑,不禁问道:“难道会背九九歌也算什么稀奇?这就表示你有才学吗?”
来人却一本正经地回答道:“大王,会背九九歌的确算不上有学问,但是大王如果对一个只会背九九歌的人都能以礼相待的话,还愁天下有才学的人不来投奔您吗?”
齐桓公听了,大喜过望,连连说道:“言之有理,言之有理啊!那么先生就是我招来的第一位贤士了。”从此以后,天下贤才果真都纷纷去投奔齐桓公,齐国也越来越强大,齐桓公最终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这则小故事给我们传递了一条很重要的信息―早在春秋时期,中国人就开始广泛使用“九九乘法表”了。不过最初的乘法口诀是从“九九八十一”开始,所以也被称为“九九歌”。大约在南宋,九九乘法口诀的顺序才变得和现代一样,也就是从“一一得一”开始,到“九九八十一”结束。现在,人们使用的九九乘法口诀表有两种:一种是45句的,称为小九九;还有一种是81句的,称为大九九。
九九乘法口诀不仅应用于古人买菜算账的日常生活,在文学作品中也能看到。例如,在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师徒要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到西天取到真经;在《水浒传》中,梁山好汉李逵经常“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指着贪官的鼻子一顿大骂……此外,在民间俗语中,人们也经常用打“小九九”来形容那些会算计、喜欢耍小聪明的人。可见,“九九歌”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了。
其实,除了中国,古代巴比伦人也有乘法表,它的样子和现代的乘法表一样。但汉字读起来朗朗上口,对于提高运算速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世界上最有趣的九九表,当属法国人发明的。法国小学生使用的九九表不是从一到九,而是从一到五。后面的数字,是用手比划着来算的。比如说七乘以八吧,先伸出左手,数到七,三根手指握着,两根手指立着(法国数数的习惯);再伸出右手,数到八,两根手指握着,三根手指立着。握着的手指两两相乘,结果作个位数;立着的手指两两相加,结果作十位数。就这样,握着的“3”乘以握着的“2”等于个位“6”,竖着的“2”加上竖着的“3”等于十位“5”,最终结果是56。是不是很有趣啊?
其实,不管是哪国的乘法表,人们使用它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更方便地服务于我们的生活,让大家把时间节省下来,更好地去做其他的事情。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九九乘法表”不为人知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