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月,泥河村被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文联命名为“中原书法村”。
在鹤壁市淇县书法文化产业展销活动现场,记者看到,泥河村的数十名村民正在挥毫泼墨,一幅幅颇见功底的书法作品跃然纸上。展销活动的组织者之一,泥河村书法协会会长贾文海介绍说,泥河村1984年成立了农民书法协会,协会先后组织了12次农民书法邀请赛和农民书法展览。目前,该村农民书法协会会员已经发展到60多人,他们的书法作品经常参加部级、省级、市级的书法展览和书法比赛,有的还出国参加了比赛。
相传殷纣王时期,村里人挖了一条蟠龙河,供纣王和妲己游玩。天长日久,河水漫流积成泥沙,泥河村由此而得名。全村1300口人,书法爱好者竟有240人,其中省书协会员2人,市书协会员12人,县书协会员46人。他们年龄最大的80多岁,最小的只有10几岁。习练书法成了泥河人的一种精神追求,一种个性张扬,一种生活情趣,一种文化产业。
因势利导,传承村魂,塑造农民高尚情操
淇县县乡村三级组织以书法文化为载体,引导农民追求积极健康的文化生活,丰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高村镇副镇长徐素平说:“高村镇引导成立了泥河村书法协会,组织一些书法比赛、书画展览,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村***支部书记贾佩德说:“俺村从小学一年级就开设书法课,村里每年都要举办书法培训班,邀请专家授课。2006年初村两委筹集了20万元建立了文化大院,上面一层100多平方米是农民书法协会的活动场地,主要让村民研究书法,学习文化。”
村里明确一名支委专门负责文化工作,由两名大学生村官负责文化大院的管理。村民在茶余饭后,聚在一起,切磋书艺。很多村民来到文化书屋进行学习,写写字,看看科技书。通过学习,他们开阔了眼界。书法协会先后举办了“新风杯”、“计生杯”书法大赛,举办了“新农村建设”和“‘三个代表’暖人心”书法赛。作品多次在《中国农民报》、《河南日报》等报纸刊登。书法协会还组织了为五保户、***烈属、贫困家庭义写春联等活动。
把书法当作一项文化产业经营,引导农民用书法作品敲开致富之门
为帮助农民致富奔小康,淇县高村镇引导泥河书法做成文化产业,接轨市场经济。镇有关部门挖掘整合泥河村文化资源,通过搞展览、拍卖书法作品等形式探索农民文化产业的新路子。他们借助泥河村书法文化,组织村民开展书法展览、书法拍卖,扩大泥河书法艺术影响力,让村民增加一些收入,得到一些实惠。以“狂草”闻名的村民晋贵强有着浓厚的市场意识,他在县城开了一家“兴发”工艺店,将自己的书法装裱后出售,一年收入8万多元。泥河人在县城专门从事书画经营的门店有17家,他们一边搞创作,一边经营书法工艺品,每个门面店年收入均在五六万元左右。高村镇与县工商、税务等部门协调,帮助村民经营书画作品,向一些企业推荐泥河村书画形象设计,把书法作品变成产品,增加村民收入,以此促进并带动全镇文化产业发展。
泥河村在书法产业链上,还发明了泥画。喜欢书画的赵焕瑞经过多年摸索,把彩泥填进勾勒好的书画框架中,制作了独具特色的“泥河”作品,市场上一件卖七八十元。书法产业使泥河村人均年收入增加400多元。
泥河书法效应,助推新农村建设
如今的泥河村,村民们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他们在农闲时节,或习练书法,切磋书艺,交流心得;或到文化大院了解新知识,掌握新科技。每逢国家节日、自家喜事,书写对联抒发感情。即使在农忙时节,劳作一天后,他们晚上还要坚持练习书法。泥河村因此被淇县县委、县***府授予“治安模范村”和“精神文明先进村”的称号。
“泥河现象”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建设新农村,不仅仅是盖几座楼房,修几条马路,还要求农民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在它的影响带动下,淇县90%以上的村建立了文化活动室、广播电教室,先进文化扎下了坚实的根基。泥河村农民书法家郭灿鹏指着自己写的一副对联,读给记者:“和谐社会万众同建,小康生活千家共乐,横批是:越过越好。”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中原书法村:河南鹤壁淇县泥河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