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脉的临床分析
【关键词】 短脉;临床分析
短脉,在临床中并不少见,临床中以疼痛、气少等病居多。在古代医籍中对短脉的认识有很多争论的焦点。笔者在本文中尽可能地剖千古之疑团,使之豁然贯通。
1 短脉的体状与形态
古今对短脉的描述很多,难以一致。王叔和说:“应指而回,不能满部”;高阳生说:“短者阴也。指下寻之,不及本位,曰短。主四肢恶寒,腹中生气,宿食不消”;李延?g说:“短脉涩小,首尾俱俯;中间突起,不能满部”;李时珍说:“两头缩缩名为短”;朱云锋说:“脉动应指范围不足本位,只出现在寸或关部,尺脉常不显”[1]。
综上所述,短脉的体象大致为:两头沉下,中间独浮,尺寸部位显得不满足,其搏动比较短暂,刚一应指,便立即回避。还有脉搏在指目下搏动,用手触之,只有半指能准确地感到它的搏动,还有半指模糊不清,这种脉象也叫短脉;这种短脉大多是疼痛的主要征象。
笔者认为:“短脉的体象为两头俯下,中候独浮,应指而回,不能满部,在临床上以气虚血少者多见;或应指半指指力感清晰,半指指力模糊,在临床上主要见于疼痛的病证。短脉的正常体象是兼浮兼涩,若在肺脉又是临秋季则不主乎病。若单纯的气虚,则有前俯后浮,后半指满部,而前半指不足。饮酒过多,则短中又兼圆活而且薄疾的体象”[2]。
2 短脉的临床鉴别
短脉,须与涩脉鉴别。短脉的出现,总是令人有一种不满足而短涩的感觉。在众多的脉象中,容易与短脉混淆的主要是涩脉。涩脉为“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合五象”[2];短脉是“短脉涩小首尾俯,中间突起不满部;气虚血少来作祟,应指而回显短促;又有脉来只半指,也可作为短脉呼;半指清晰半模糊,疼痛作祟也同途”[2]。由此可见,短脉与涩脉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可以分辨之处,只要心领神会,那么指下自然无误。
3 短脉的临床意义
《诊家枢要-脉阴阳类成》说:“短,不长也。……气不足以前导其血也。为阴中伏阳,为三焦气壅,为宿食不消”。《外科精义·论脉证名状二十六种》说:“短脉之诊,按之不及本位。《内经》曰:短则气病。以其无胃气也。诸病脉短皆难治也。疮肿脉短,真气短也”。
朱云锋说:“短而有力为气郁,短而无力为气损”[1]。总而言之,气虚血少为短脉的病机。若短脉单独出现,气虚无疑。因阳气不足,不能条畅血行,则气不充于脉,虽搏动有力,但却不能满部,有短促之象。气虚则血少,血少则脉不充,则浮短,临床上出现心神不定,或兼头疼;若肝气有伤,脾气有损,则沉短,临床上出现胸膈痞满,精神抑郁,阳虚于上则头痛,阳虚于下则腹疼。
李时珍说:“短而滑数酒伤神”,意思是说,酒醉之后,脉可见短。酒虽能行气活血,但过量饮酒,也会伤害身体,特别是对肝脏的影响很大,饮酒过量还会伤神乱性。酒味苦、辛、甘,性温,有毒,归于心、肝、胃、肺经,有通血脉、御寒气、行药势的功效;过量饮酒和暴殄??,则酒毒入胃,湿热内盛,则脉象便呈现短而兼流利且一息六至。
4 短脉的脉位分布
心肺居膈上,属阳,心阳不降则心神涣散不定、神昏、面色不华;肺虚不宣,则气不上荣于头,则头疼体倦、气短而喘,这是寸部出现短脉的表现。肝气有伤,则头晕目眩、情绪抑郁、烦躁、嗳气呕逆;脾阳气虚,则倦怠懒言、胸胁痞满、纳差、嗳气吞酸。这些表现会使关部出现短脉。真火不隆则逆气里急;肾阳气虚,则少腹疼痛,这是尺脉见短的表现。历代医籍没有短脉的分部诗,《六脉玄机》诗云:“寸短阳虚主头疼,肝伤膈殃关脉定;真火不隆少腹疼,尺脉必短补时珍”[2]。今补上以便继续深入研究。
5 历代医家对短脉争论的焦点
历代医家对于短脉的界定大意是:短脉,不及本位,不能满部,两头俯下(缩缩),中间突起,不见于关,唯尺寸候。
笔者认为:短脉有两种:一者,两头俯下,中间突起;二者,半指清晰,半指模糊。短脉还会与其他脉象相兼。气虚见涩小,醉酒兼滑数;气郁兼有力,气损兼无力,头疼兼浮,腹痛兼沉。
高阳生把短脉概括为“中间有,两头无”,则为不妥。脉象是以贯通为主旨,若是上不贯通,则为阳绝;下不贯通,则为阴竭;这些都是真藏之脉。哪有脉象一短,就会立见危亡的道理呢?戴同父说:“短脉只当见于尺寸,若关中见短,是上不通寸,下不通尺,为阴阳绝脉而必死”。其说法,与时珍的“短脉惟于尺寸寻”说法基本一致,都是在说短脉不见于关,唯尺寸候。然而短脉是可以在关部出现的,短脉并不是两头断绝,而是两头俯下,中间突而浮起;半指清晰,半指模糊;所以寸、关、尺三部都可能出现短脉。
肺为主气之脏,偏与短脉相应,这不自相矛盾吗?短脉虽为阳气不足的脉象,但是短中兼有和缓之象,与浮、涩并,又临秋季,仍然属气治。
今考同伐异,求是启真,使千古之谜团,一旦昭然贯通矣。佛祖拈花,迦叶微笑,望后学者,观此顿悟。
【参考文献】
1 朱云锋.中医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1:406.
2 邹运国.六脉玄机.北京:人民***医出版社,2009,105-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