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农业集约化的定义出发,简述我国农村经济的经营过程;通过对家庭承包制面临问题的分析,得出实行农业集约化经营的原因;最后探讨集约化的方式及问题并得出结论。
关键词:农业 集约化 家庭承包制
一、“农业集约化经营”概述
农业集约化经营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集中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运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办法,以求在较小面积的土地上获得高额产量和收入的一种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一体的农业经营方式。集约经营的目的,是从单位面积的土地上获得更多的农产品,不断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化,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客观规律。
新中国成立初期生产力较为落后,这种情况下在自然乡村范围内,由农民自愿联合,将各自所有的生产资料(土地、较大型农具、耕畜)投入集体使用,由集体组织农业生产经营,农民进行集体劳动,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确实达到了短期内促进农业生产的目的。但是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这种方式限制了农民的积极性,严重阻碍了生产力和农村经济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其显著特点是“集体所有、分户经营”,将土地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开来。在当时的情形下,大大鼓励了农民的积极性,单位产量也有了较大的提高。然而经过20多年的发展,这种小户经营的农业模式已经明显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成为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当前,迫切需要农村土地、农村知识集约化的先进经营方式。
二、小农经济弊端简析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小块土地所有制本身是以生产资料、资金和生产者无止境的分散为条件的。它不但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巨大浪费,而且按其本性来说,根本就排斥社会劳动力的发展、劳动的社会形式、资本的社会积累、大规模的畜牧和科学地不断扩大的应用。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小户经营的局限性和破坏性已经越来越明显,家庭承包制实际上已经严重地束缚、破坏了农业生产力:家家户户购置小型农业机械造成重复投资;各自为营的田地耕作方式在本来平整的土地间垒起了阡陌,无形中消耗了大量的耕地面积;单个农户难以进行适度规模的生产,这都是小农经济带来的消极结果。
(一)缺乏大规模公共设施建设能力
我国的灌溉面积在1980年以前以每年1700万亩(3.5%)的速度增加,到1980年达到6.7亿亩。1980年后,年均新增供水能力比1979年前减少了近3/4。我国农田水利骨干工程多建于20世纪50―60年代,70年代中后期则是完善和发展时期,特别是田间工程建设更是如此。至1980年,有效灌溉面积达0.487亿公顷。在集体经济解体后,全国的水利工程建设能力大幅下滑。目前,我国现有水利设施中的80%以上仍然是20世纪70年代以前修建的。其他如公共道路建设、公共教育投入、公共医疗卫生保障等等也大致如此。小农经济自私的本性,决定了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农村社会是一个涣散的社会,无力组织大规模的公共建设。
(二)生产效率低下
家庭承包生产方式是以土地及其生产资料的分散为前提的,它既排斥生产资料的积聚,也排斥协作,排斥同一生产过程内部的分工,排斥社会对自然的统治和支配,排斥社会生产力的自由发展。土地面积太小难以实现规模经济,土地“豆腐块”形式的存在使得绝大多数农户的生产还停留在人力加畜力的水平上,各种大型机械化设备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无法使用,产出的增加还多是依靠更大比例的投入,成本快于收益的上升速度使得规模效应根本无法实现。
(三)阻碍技术进步
例如,农民生产无公害和绿色农产品的收入本可以比种植普通农产品高很多,可是这无法在个体的、小规模的生产中推广。农民即使能够种出绿色产品,也因为个体种植的产量太少,送检产品的成本高过种植产品的成本而得不到社会认可。家庭承包制一定程度上还阻碍新品种的推广。我国研究出的各种高产水稻至今在广大农村还得不到普及,就是因为单个农民对于这种产品的信任程度低而不愿意去冒险种植。
三、对我国农业集约化经营的探索
(一)合作社式
在粮食作物产区和经济落后地区,如果希望通过集约的方式使农业获得较大发展,可以采取合作组织的方式。在自然村落中,凡是自愿参加粮食生产合作组织的,可以以土地作为加入组织的基本物质基础以供使用。因为同一自然空间内,在同一季节,种植的产物基本相同,这为实现基本集约创造了条件。农户在播种前需要大量购买种子;耕种期间需要大量购买化肥、农药、柴油。由于这些生产资料购买量大,可以直接从厂家或者批销商处购买,这样可以节约生产资料成本。例如,有10户农户,以前在种植季节这10户的农机都得使用,现在可以只使用一部分就能完成以前的劳动量,甚至还可以将其中一部分变卖换取小型联合收割机等其他农具。
(二)股份式
在经济作物产区或者经济发达地区,可以采取股份制公司的方式进行农业集约。股东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小型合作组织。一个村庄可以组织为几个公司甚至一个公司,用公司化的操作方式来经营农村。由于经营比较复杂的经济作物,农户需要进行精细的农业生产操作,这对农具和农民的个人素质要求都比较高,需要投入的资金也比较大,农户可以以资金和土地、劳力入股,按照协议确定股份,由全体股东大会决定土地的种植内容。
采用股份制的方式可以较好地协调好生产资金的支配和生产过程的监控,而且在生产的结束期,可以有更深的农产品加工或者销售,这也需要更复杂的管理方式,不是简单的合作组织就可以协调。所以,在经济作物产区或者经济发达地区,可以采用更为严格、现代化的股份制公司管理模式。
(三)经营联合体式
依据当地大型企业的需要,周围的农民根据公司的需要相应种植作物、饲养所需牲畜。企业每年从农民手中购买这些产品,并且派技术员指导农民种植和生产,农民则得到比较丰厚的经济回报,企业也可以从源头收购符合规定的农畜产品。
目前已经有部分农村地区采取了此类集约化的生产方式,并且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比如在苏北地区,当地有一个大型的豆奶生产基地,周围的农民根据公司的需要,进行了大量的奶牛养殖和大豆种植。企业每年从农民手中购买这些产品,还经常派技术员指导农民种植和生产,农民则从这里得到比较丰厚的经济回报。
四、农业集约的阻碍因素
一是农民对农业集约化的认知度较低。由于农民对市场经济的知识了解有限,他们无法对未来的农村工业化趋势作出判断,不能深刻地认识到集约化乃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导致他们对集约化农业往往抱着淡漠的态度。二是缺乏建立完善的合作社制度的相应保障。有合作意识的农民如果在没有任何权利保障的情况下,很难放心把土地交给集体管理,必须通过一定的法律,规范可能出现的不法行为,保障农民权益。三是***府对农业资金扶持力度不够。长期以来***府对农村经济缺乏较大规模的支持,致使各种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实施农业集约化,国家必须给予合作农业组织一定的资金支持,以维修水利等农业设施,提高生产力。
总之,在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中,改造现有的乡村社会,使农村迅速走向现代化,农业的集约化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各地***府应该在有序引导下,鼓励农民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特点的集约化发展模式,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率先启动。只有这样,农业集约化才能稳妥、科学地得到发展,农村生产力才能再次得到***,农村的面貌才能得到更大的改观。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 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
②吴大夫,朱统泉,崔苗青,张少泽.中国农业集约化实证研究.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③王华鑫. 深入贯彻“四个统一”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7
④赵立秋. 农村集体产权的制度创新研究[J].理论界,2006(5)
(张树敏,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析我国农业的集约化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