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对《惜往日》和《离骚》的共同之处做了一些比较,主要从诗中的意象表现,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变现出的屈原的贤臣形象这几方面来说明,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屈原曲折的一生。
关键词:意象;法治;贤臣
《九章》是屈原著名的楚辞作品之一,其中《惜往日》这篇是屈原晚年时被顷襄王流放于江南时所作,被视为是屈原的绝笔诗。清代丁萌在《楚辞注评》解释道:“所惜者往日,所恨者今日也。曾信,曾见信于君也。”《离骚》则是屈原最为出色的作品,是被人们最广为传诵的作品。这两篇作品都表现出屈原对君王和小人的怨愤不满之情以及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的哀痛之心,这两篇作品很多方面都有共同之处,下面我具体来阐述一下。
一、意象表现
在屈原的作品中,最为出名的意象就是香草美人了,在《惜往日》中同样有花草美人的比喻,如《惜往日》中的:“妒佳冶之芬芳兮,嫫母姣而自好。虽有西施之美容兮,谗妒入以自代。”就好像是恋人间互相倾诉感情一般,屈原把自己一片爱国忠心献给楚王,可是楚王却接受了“谗妒”,也就是楚国那些奸佞之臣阻碍了楚王对屈原的信任之情。
《离骚》中的美人意象不像《惜往日》中单纯比喻诗人和君王的关系,而是有很多组复杂的比喻。首先,可以用美人喻君王或自己,前者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后者如“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然后用美人比喻自己追求的人,如“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接着用夫妇来喻君臣,用婚约来比喻君臣融洽,如“初既与余成言”;最后用失恋比喻自己被奸臣谗佞而让楚王疏远,如“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由此可以看出,美人意象在《离骚》中意蕴丰富多变,而且暗暗表现出了诗人一生的遭遇。
花草意象是屈原最拿手的运用了,这在《离骚》中有着充分的表现,诗人用“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慈苗”来象征有美好高尚品德的君王;用“朝攀欧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象征自己为了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做的努力;用“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比喻自己纯美高洁的品质;用“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表示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用“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表明诗人在受到打击后,还可以坚持洁身自好的操守;用“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写出诗人不被重用、生不逢时时的伤心;由此可以看出花草意象运用的丰富多变,但还不仅限于此,诗人还从另一面赋予花草新的意义,用“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写出原本有美好品质,可以依赖的人,受不了世俗的污染最后也变得腐臭了;用“户服艾以盈要兮”表明那些受到楚王重用的奸邪之人。
可以看出,《离骚》中的花草美人意象比《惜往日》中的花草美人要系统、复杂得多,《惜往日》中的意象是孤立的个别现象,而《离骚》中的意象是一个完整的花草意象群体,他的整体意象效果远大于几个孤立的意象的效果,所以《离骚》的花草美人意象是比《惜往日》要进步的。
二、法治思想
蒋骥说屈原的《惜往日》“深著背法败亡之祸”。林云铭说:“全在法度上决人材之进退,国势之安危。”他们已经明确地指出了“法治”思想在屈原***治思想中的重要地位。这的确是难得的真知灼见法治思想在屈原作品中有很多表现。首先,在《离骚》和《惜往日》中,屈原反复强调了法制的重要性。《惜往日》中有:“乘骥骥而驰骋兮,无髻衔以自载。乘把咐以下流兮,无舟揖而自备。背法度而心治兮,辟与此其无异”。这个说法与法家学说韩非子的“释法术而任心怡”是一个道理。《离骚》中也有:“固时俗之工巧兮,佰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竟周容以为度。”屈原认为,国家要强大起来,就必须“法立”;而法律确立之后,又应该要严格遵循。很明显,这是屈原针对楚国***治生活中“人治”的弊端而提出来的,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其次,在《离骚》和《惜往日》中,屈原极力谴责不循法度的行为,并指出这种“背法度而心治”的做法,随时都有颠覆的可能。如《惜往日》的“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秘密事之载心兮,虽过失犹弗治。”从《史记・屈原列传》和《惜往日》来看,屈原曾亲自为怀王起草法令。只因遭受奸佞小人的谗言而被楚王疏远。
应该说,屈原的法治思想和他的民本思想是有联系的。因为只有做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贵族阶层的特权才能被限制,国家才能富强。但遗憾的是,屈原的法治思想没有被采纳,屈原的变法,也同他之前的吴起变法一样,都以失败而告终。
三、贤臣形象
(一)***治改革
春秋战国时期,很多国家都在变法改革,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阶级之间进行激烈地斗争。楚国在楚悼王时期就进行过吴起的变法,屈原的内***改革也是为了适应当时时代的趋势。对此,《离骚》和《惜往日》都有明显或含蓄的表现。《惜往日》中所说的“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诏以昭时。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秘密事之载心兮,虽过失犹弗治”这部分,可以看出屈原任左徒这一官职时是得到楚王的信任的,他“造为宪令”,制订新法,去改革国家***治弊端,可是由于新法触犯了贵族们的根本利益,于是他们勾结起来,以上官大夫为首,进谗言陷害屈原。昏庸的楚怀王不能明辨是非,也经不住守旧派的压力,于是“后侮循而有他”,致使屈原改革败。《离骚》是含蓄曲折地反映这场斗争内容。诗人为使国家富强,他曾向楚王提供了一套治国方略,其中主要是改革内***,对于怀王的反悔,他提出了痛心的批评:“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循而有他。余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二)举贤任能
屈原的***治主张一向都是任人唯贤的,《惜往日》和《离骚》都反映了屈原任人唯贤、从社会下层选拔人才的主张,用以取代当时贵族任人唯亲、尊贵的用人原则。攀附尊贵和举贤授能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大变革中新旧两种***治势力斗争的一个重要内容。这在先秦诸子的一些学派中总会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屈原为同楚国守旧贵族斗争,推行改革措施,倡导从社会下层选拔人才,以改变过去落后的***治制度。《惜往日》中有“闻百里之为虏兮,伊尹烹于庙厨。吕望屠于朝歌兮,髯戚歌而饭牛。不逢汤武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离骚》中也说:“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寒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又说:“汤禹俨而抵敬兮,周论道而莫差。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他希望楚王能举贤授能,并能够把他和实行法治结合起来。傅说、伊尹、吕望、百里溪、髯戚都出身于社会下层,他们分别受到武丁、商汤、周文王、秦穆公、齐桓公的重用。诗人语重心长地讲述从社会下层选拔人才,其斗争目标是直指当时楚国贵族把持的腐败国家,客观上的作用有利于改变贵族这种现状。诗人这几句描写也包涵着对君王不拘一格用人才的赞赏,从中可以看得出来屈原是支持任用贤才这一主张的,同时他也希望自己能被楚王重用。
总体来说,《离骚》和《惜往日》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共同勾画出了屈原的一生。《离骚》和《惜往日》都或隐或现地表达着哀思过去君臣和睦的时光,痛惜君王对自己的疏远离间,痛斥奸佞小人的祸国殃民,将希望寄托于贤明之人,宁死不与小人同流合污,但又怆怀故国不能自已,思想内容与表达技巧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温洪隆.《<惜往日>的结构和法治思想》[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1(5)
[2] 陈学文.《说<惜往日>》[J].郴州师专学报,1997(3)
[3] 洪兴祖.《楚辞补注》[M].凤凰出版社,2007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九章·惜往日》与《离骚》之比较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