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音戏,是发源于章丘而流行于淄博地区的地方戏曲,产生于清朝中叶,大约有两百多年或三百的历史。为了了解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笔者到淄博市五音剧院,五音戏的发源地――章丘市青野村,对这一曲种进行实地考察,并且采访五音戏的老开拓者刘洪早老先生,调查了解五音戏的源流、历史、现状。以期能为这一宝贵的地方艺术形式的发展尽点微薄的力量。
关键词:五音戏;调查报告
五音戏是属于西路肘鼓子声腔系统的地方戏曲,产生于山东省章丘青野一带,流行于济南、淄博等中部地区的民间地方戏曲,约产生于清代中叶乾隆年间,距今约有两百多年或者三百年的历史。经调查,现存较具有规模的剧团有两支,一支为专业剧团――淄博市五音戏剧院,另一支为业余剧团――青野五音戏剧团。笔者分别采访了淄博市五音剧团副院长毕金奎先生和章丘市青野村五音戏剧团现管理人于向贞先生(该村的村支部书记),并且采访了五音戏的较早开拓者刘洪早老先生,相同的声腔系统在不同的地域流行传播,以这两支团队为例,调查了解五音戏的源流、历史、现状。
一、渊源探索
五音戏,就渊源而言,正如相声大师侯宝林在《相声溯源》中谈到:“相声的可证之史较短,可溯之源却很长”。五音戏的源头问题也类同此理,存在着可证之史较短,但源流却很长的特点。
对五音戏渊源的理论探索,肇始自上世纪年代,刘洪早老先生是较早对五音戏进行研究开拓的代表者。经老艺人的回忆叙述整理,五音戏是属于肘鼓子声腔体统,发源于章丘而流行于淄博,产生于清朝中叶,大约有两百多年或三百的历史。它起源于“秧歌”和“姑娘腔”,又名“五人戏”或“肘鼓子”(周姑子)。
关于秧歌的起源,清翟灏在《通俗篇》中载道:“今有秧歌,本妇所唱也。《武村旧事》元夕舞队之‘村田乐’即此”。秧歌源于插秧耕地的劳动生活,它又与祭祀农神,祈求丰收所唱的颂歌有关。流行于我国北方汉族地区,是一种集歌、舞、戏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传统戏《大裁衣》中还保留着一些原始唱词,如:“我就会打鼓,你就会敲锣,打起锣鼓唱秧歌,秧歌唱来唱秧歌”,又有周贻白先生讲:“按打花鼓的表演形式,基本和跳秧歌是一个路子,不过在北方叫秧歌,在南方则名花鼓,因二者都是来自农村社火中高跷和竹马之类。故山东一带的肘鼓子,其前身或被称为‘花鼓秧歌’”。
而“姑娘腔”一说,在《百戏竹枝词》中记有:“唱姑娘,齐剧也,亦姑娘腔,以唢呐节之,曲终必绕场宛转,以尽其致”。周贻白经考证亦说道:“今之柳琴戏,亦名周姑子,即为此一唱调(姑娘腔)之遗音”。
五音戏就是在二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例如五音戏的代表剧目《拐磨子》一剧,此剧全篇皆采用“秧歌腔”中的“逗歌”曲牌,即上下两句演唱到底,其表演也是模仿劳动中的动作。五音戏中尚有《借》、《逢罗》、《下关东》、《王小赶脚》等剧目仍保留着秧歌的痕迹。
通过对毕院长和于向贞先生的采访,双方对五音戏之渊源都认可的说法是五音戏大约产生在清朝中叶年,归结来说依据有三:
其一,邓洪山先生讲:“我从小跟父亲邓九星、母亲邓张氏学戏,父亲的老师是荀兴旺,荀兴旺的老师就是著名小生‘铁笛…。。将他们几辈艺人的相传时间相加,这样推算,至少就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其二,五音戏传统剧目《王小赶脚》二姑娘的唱词有:“俺是说,从俺那布袋里掏出小制钱来,放在俺那手里,用俺这个小拇指头指甲盖印到钱眼里就往这边勾,勾过来这个大钱还是俺的”。王小:“勾不去呢”?二姑娘:“是你的,这就是驴钱。这就叫勾嘎钱”。王小:“你看她那手指头那么细,指甲盖那么长,钱眼那么大。还能勾不过去的”。从二姑娘和王小的唱词中得知这个小制钱为中间带孔的钱币,而清朝使用的钱币就是这种圆形方孔的铜钱。
其三,在蒲松龄的著作《聊斋志异・跳神》中说:“似歌、又似祝”。而纪根垠的《茂腔》里面谈到农村里面有一种形式是巫婆手持八角鼓,连摇加舞,唱轴子。这二者描述的情况吻合,肘鼓子雏形初期产生在大约四百年以前,时间也较吻合。虽已是雏形,但并未发展成为五音戏。
二、活动场所
早期的五音戏是贫困农民便借助这种演唱形式来乞讨或谋生,所以流传着“一人唱门子”去讨饭,二人三人“扒地摊”,三人五人“盘凳子”的说法。而随着新中国的建立,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五音戏艺人无需再用此来乞讨,因此五音戏的著名代表艺人邓洪山先生于1956年创建了淄博市五音剧团;而青野五音戏剧团于1982年重组建立。
1.类型
第一类,***场所。淄博市五音戏剧院作为全国唯一的专业团队,被授予“天下第一团”的美称,其活动场所几乎均在***场所。因其受国家和***府支持,经费宽裕。1960年国庆期间,该团进京汇报演出,部分中央领导及文化界名人观看了演出,还亲自接见了剧团的部分演员;1961年剧团又南下江浙巡回演出,历经济南、徐州、南京、镇江、常州、无锡、上海、杭州、青岛等地;1985年剧团再次进京在***演出,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1988年为***汇报演出。
第二类,民间场所。1958―1965年,剧团年年上山下乡为群众演出;毕院长介绍,淄博市五音戏剧院现今每年春节期间送戏演出可达140―150场之多。而于向贞先生讲,青野村五音戏剧团只在春节期间、过秋过麦后在各村里应邀演出。
第三类,商业演出。这种类型的演出活动以商业盈利为目的,青野村五音戏剧团存在着这样的演出。经于先生介绍,每年春节期间,哪个村或个人有钱邀请青野村五音戏剧团演出,她们就去哪个场所演出。每场演出费为三千元一场。
2.规模
据毕院长介绍,淄博市五音戏剧院全团现编制75人,其中演员45人,男演员12人,其余均为女演员。五音戏由男性主宰到女性独秀,随着老一代男艺人们的去世,男旦的一些演唱韵味绝活就快要失传了,谈到这里,笔者忆起与孙强院长。谈话时他对这一现象的担忧,他说到:“五音戏的绝活就在男旦上,而随着这些老艺人的去世,如果我们不及时挽救,恐怕就要失传了。”
青野村于先生介绍,青野村五音戏剧团共有十几人,现有女演员10人,就有几名男演员,均为伴奏人员。因条件限制,演出人员仍延续早期例制,农忙时农作,农闲时唱戏,所以演员人数不稳定。青野村五音戏团造成女性独秀这一现象的原因,于先生这样告诉笔者:“由于农村封建观念的影响,家里的长辈不放心自己的儿媳妇出来唱戏,怕出事,所以久而久之戏团里现在就都是女演员了。这样出来唱戏,家里人也放心了”。
不管是专业剧团还是业余剧团,都同时面临着这个问题。而刘洪早先生分析现在女性独秀的原因时这样说到:“受封建观念的束缚,早时期的女人不能登台唱戏。现在改革开放了,女人们被***出来,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唱戏就是女人们的事,大老爷们唱戏就是不正经”。笔者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观念的转变,人们内心的潜意识社会择业行为使得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学戏,而男人们认为登台扮演女性不够阳刚,而这个社会却是男
人崇尚阳刚的年代,这造就了乾旦的减少。
三、曲目
1.曲目统计
五音戏发展200多年,传统剧目丰富,据统计大约有160出戏。主要有《王小赶脚》、《王二姐思夫》、《王定保借当》、《樊江关》、《张四姐落凡》、《狮子洞》、《安安送米》、《拐磨子》、《亲家婆顶嘴》、《赵美蓉观灯》、《砸棉花车》等等。剧目内容多与农村当地的生活或妇女形象相关,乡土气息凝厚。
2.创作状况
50年代创作演出了《墙头记》;60年代创作演出了《姊妹易嫁》;80年代创作演出了《石臼泉》、《换魂记》;90年代创作演出了《腊八姐》都是五音戏的精品剧目。五音戏研究者还将五音戏与当地的蒲文化结合,开发出了一系列的新作品。至今五音戏演出的聊斋剧目主要有《胭脂》、《云翠仙》、《姊妹易嫁》、《翠霞》、《乔女》、《窦女》和《续黄粱》。这些剧目没有照搬聊斋故事,而是根据需要进行了一些改编,这使得戏剧有了更强的舞台表达效果。另外还有《春申江上》、《豆花飘香》、
《春打六九头》等一系列优秀的剧目。在五音戏本体的基础上创新才是戏曲发展生存的硬道理。
四、现实困境
1.经费问题
两支戏团因其性质不同,发展的状况不同,因而面对的现实困境有异也有同。淄博市五音戏剧院成功申请了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淄博市五音戏剧院很大程度的减缓了经费问题。而淄博市五音戏剧院为一支专业剧团,为国营单位,所以经费问题对于这支五音戏剧团的发展来说构不成阻碍。
青野村五音戏剧团就要面临资金经费问题。因纯粹爱好五音戏而自由组合为一支演出队伍,农忙时忙做,农闲时唱戏,面对自负盈亏的结果大家都很坦然。于先生介绍说,演戏是她们的快乐,钱多多挣点,钱少少挣点,苦中作乐。笔者到章丘调研时,当年五音戏剧团的“管箱”白继贵老人于去年去世,随着老一辈艺人的去世,新人断层问题很严重。于先生告诉笔者,村里其实很想再培养下一批五音戏演员,但是苦于没有经费问题,去年他把修路的钱投资到五音戏剧团的建设上,村里的干部无一人不责骂他。不得不承认,经费问题是影响青野村五音戏剧团发展的主要障碍。
2.其他问题
其他问题,如前文提到的乾旦减少的问题。五音戏的绝活就在乾旦身上,而随着老艺人的去世,乾旦的绝活就要失传了;淄博市五音戏剧院会因其需要招收学员,而青野村五音戏剧团却面临演员断层的问题;另外还有五音戏的发展问题,这是个网络多媒体发达的时代,传统的五音戏唱腔如何在新环境下创新并得到推广发展,是个严峻的问题。
在谈到面临的问题时,刘洪早老先生说到:“在鲜樱桃的年代,鲜樱桃的演唱方法是“云遮月”的方法,即鼻音与非鼻音的结合,大嗓和小嗓的结合,他的演唱艺技可谓是炉火纯青,而后代这些演员没有很好的学会鲜樱桃的演唱方法,现在这些演员不再使用鼻音而导致的没有了当年的演唱韵味,所以同样的唱腔因为演唱发音的不同而韵味不同,这也是淄博市五音戏剧院目前正在解决的问题”。相比之下,青野村五音戏剧团因没有专业作曲作词之人,演唱仍延续鲜樱桃之唱法,更原汁原味些。
五、结语
通过这次对两支五音戏团队的调研,使笔者更好地了解了五音戏的历史源流、演出场所、曲目及其现状。感谢在调研期间淄博市五音戏剧院毕金奎副院长,青野村五音戏剧团管理者于向贞先生以及五音戏研究者刘洪早老先生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使得笔者顺利完成此次调研,获取珍贵资料。愿我们这些研究五音戏的爱好者能为五音戏的发展尽微薄之力,愿五音戏这朵奇葩愈开愈艳!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五音戏城乡剧团调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