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一群顽劣不才的孤独学生能够成人成器吗?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给了观众明确的答案。它塑造了一个教师用耐心和宽容来对待问题少年,使得孩子们在有限的时间里能够感受到尊重的价值、真爱的滋润、艺术的熏陶,逐渐焕发出自爱、自尊。本文将从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社会需求等多个角度来分析它。
[关键词] 《放牛班的春天》;关爱;宽容;耐心;艺术补偿
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Les choristes,又名《唱诗班的男孩》)朴实无华,感人至深。它能给父母、教师或其他教育者以感动和感悟,对我们为人处世亦有启迪和示范作用。
本片的叙事、情节都很简单。旅居美国的指挥家皮埃尔·莫安琦因参加母亲的葬礼而重返法国,与50年前的小伙伴佩皮鲁相遇,在翻看昔日学监老师留下的发黄日记簿时,莫安琦回忆起与恩师短暂生活的点点滴滴。老师伟大的人格魅力、春风化雨般的教育方式、尊重顽童的宽容之举、关爱学生的仁慈之心抚平了每一颗受伤而封闭的心灵。他还用音乐的甘露润泽了一颗颗干涸的心田,激发了他们深藏的潜能,使孩子们步入人生正轨,恢复自信自强,有的甚至走上高雅的艺术之路。
克雷芒·马修老师其貌不扬,粗矮、秃头、单身,落魄寒酸,到一所由问题少年组成的“池塘之底”破烂学校任教。孩子们顽劣成性,叛逆低能,沾染过不少不良习气,恶作剧不断。马修一进校,就目睹老校工被学生暗害而受伤流血,校长的严厉无情。还邂逅被学生弄伤、痛心疾首而辞职的老师;初上讲台便遭到学生的玩耍和奚落,公文包被扔来扔去。面对小鬼们的恶作剧,他如何赢得主动呢?西方有句谚语:年轻人犯错误,上帝也能原谅。他极力“护短”,维护孩子们的自尊。联想到经常严罚学生的校长,他没有把顽皮的孩子交上去受罚,而是以“慈悲为怀”的软办法处置,让弄伤马克森斯大叔的勒盖莱克将功补过,担当起责任,亲自照顾他,此举还为勒盖莱克赢得赞誉。皮埃尔跟单亲妈妈生长在一起,有着“天使的脸蛋,魔鬼的心肠”,对工作繁忙的母亲爱恨交织,染上了偷窃、逃学的坏毛病,性格叛逆、固执、冷漠。当皮埃尔的母亲维奥丽特来看他时,因受罚被关而不能使母子相见,马修便谎告维奥丽特,孩子拔牙离校,免得母亲担忧。当母子俩再次相会时,他与皮埃尔统一口径,避免穿帮。当郭帮为圆梦却无钱买一个大热气球就把学校的十万法郎私藏起来的时候,他没有声张,而是问明原因,耐心教育。但他也不是无原则地迁就,当冥顽不化的浑小子蒙丹敲诈小同学,抽烟喝酒,欲带坏其他学生时,他软硬兼施,警告蒙丹不要胡作非为,不许靠近幼小的佩皮鲁。而当他得知学校丢失的钱财不是蒙丹所为时,他极力劝说校长为其减轻罪名。
他并不是母鸡式的简单袒护,他爱才惜才,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潜能,利用音乐的魅力感染、净化学生的心灵,增强了学生的自我认可力,看到了自我的生存价值,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皮埃尔有一副好嗓子,却因屡次遭受校长和老师的惩罚而变得异常消极叛逆,拒绝练唱,慢慢地在大多数同学集体合作的感染下,在美妙和声的影响下,逐渐勾起了他唱歌的欲望,独自跑到教室里练声,却被默默关注他的马修发现。如同伯乐见到了千里马,马修慧眼识珠,肯定了皮埃尔的天赋,从此便悉心的辅导,使之成为合唱团的独唱歌手。虽然中途由于马修对其母亲有好感而引起他的抵触和不快,甚至还报复老师,又赌气逃学,但老师的宽容体谅和豁达胸襟使他获得在伯爵夫人面前独唱的机会,从此恢复自信。老师的积极鼓励让母亲下决心送他去里昂音乐学院学习,终于成为知名的指挥家。杰哈·贾诺的表演淳厚老到,用细腻的形体动作和丰富的表情准确地展现马修老师的光辉形象,不愧为出演过60多部影片的老戏骨。2004年他被前法国总统希拉克授予“荣誉骑士”称号,还荣获第23届恺撒奖最佳男配角。
和善的马修老师深谙育人之道,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凡事从积极、正面的角度去思考,知人善任、物尽其用。他让每个孩子都能看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拥有了无尽的乐趣。弱小懵懂的佩皮鲁自幼父母双亡,学习、识记能力差,马修就任命他当指挥助理,让他坐在讲台上,看看节拍器,拿拿指挥棒,哄他开心;郭帮喜欢吹口琴,却五音不全、唱歌走调,马修让他当乐谱架。在音乐的熏陶下,孩子们也逐渐诚实,活泼起来,步入人生正轨。在马修的影响下,原先冷漠、刻板的教师们亲切活泼起来。数学老师朗克鲁瓦焕发了青春,加入了合唱团;体育老师敢于“起义”,同情学生,为他们能洗上热水澡,把校长私藏的木材献了出来。
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本片采用善恶对比的方法。校长哈桑常以简单、冷酷、粗暴的“行动反应”来对待学生。学生若有违规,即遭受禁闭、做工、挨打或集体丧失娱乐活动等重罚,致使同学们逆反心理加重,心灵封闭扭曲,有明显的暴力倾向。编导塑造这一形象时有些脸谱化:他高大威严,衣着整洁,道貌岸然,表情严肃,动辄对职员和学生大声呵斥,最爱揭短惩罚学生,残忍、冷酷、凶狠、蛮横。他自私地把木材留在自家使用,却让学生们洗冷水澡,还美其名曰:冷水能促进血液循环。他还贪慕虚荣,抢功***名,开始他反感马修办合唱班,一旦有了成绩便独自邀功请赏,讨好巴结慈善基金会的伯爵夫人,希望获得拨款和高升的机会。当马修为学生谱曲,指挥学生合唱,师生关系融洽时,电影用平行蒙太奇的方式插入哈桑毒打蒙丹的画面,也为蒙丹的报复、完全无法转化留下伏笔。最能反映两者性情和地位差别的莫过于两人初次谋面和结局的场景。初次见面时,衣冠楚楚的校长站在楼梯上面(仰拍镜头),厉声指责新来的学监。原来马修乘坐的公共汽车晚点,超过了约定的时间。一俯一仰,一冷一热暗示了两人的地位和待人的态度差别。紧接着校工马克森斯被误伤了脸面,校长急命马修摇铃集合学生,追查祸首,置马克森斯的痛苦不顾,而马修则希望立即叫医生疗伤。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真心换真情。在马修的积极诱导、赞许鼓励、耐心执著教育下,孩子们慢慢地驯良、规矩、开窍了,一场由蒙丹点燃的报复之火烧毁了学校,马修因私自带领学生外出郊游时失火而遭解聘。临行时,因校长的阻挠学生未能为老师送行,伴随他的只有一个旧行李箱,但一片片飞舞的纸片,一首首熟悉的歌曲,一双双挥动的小手寄托着感恩和留念。但同时被辞退的还有校长,他因严重体罚学生被告发,无人相送,只有与家人一起灰溜溜地开着小车而去。人品之高下,人心之向背,赫然可见。
不为失败找理由,要为成功找方法,本片教给我们很多教育良法和智慧。现实中很多教师或父母亦有一颗关爱的心,然而却很难结出理想之果。该片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教育片,为我们的教育提供了很多成功的个案,它没有慷慨陈词和正面说教,善于刻画细节,于细微处见高妙。如用体育和艺术促进团结和凝聚力,多发现孩子的长处和优点。“擒贼先擒王”,为了显示出自己对孩子们了解甚多,马修来个下马威以收服学生,把从辞职老师那里调查来的两个调皮大王的名字直接点出来。处罚勒盖莱克时,他让皮埃尔协助维持纪律,结果皮埃尔却画漫画讽刺老师,观众以为马修会破口大骂,而马修却以牙还牙,为他画了一个更夸张的侧影,逗得众学生哈哈大笑,展现了教师的才能和幽默、亲切、童趣的一面。他用丰富的肢体语言和眼神来为佩皮鲁传递答案,小鬼却不解其意,把玛丽莎被***决而亡说成是打猎时死的,满场哗然。
本片也展示了马修可爱、人性的一面,已近不惑的他见到皮埃尔的母亲时春心大动,急急忙忙地收拾打扮自己,整理好衣服,擦亮皮鞋,喷着香水,佩带手巾,健步迎上去,观众看后莞尔,再次体会到爱情力量的伟大和神奇。
该片镜头十分朴实简练,没有花哨镜头、数码特技,迥异于好莱坞的大片。导演克里斯托夫·巴拉蒂耶虽是首次执导长故事片,制作却十分精致,在细节和光线的处理上匠心独具,老少演员的表演也真实自然,尤其是宛若天籁般的合唱、音乐,兼具叙事、再现、抒情、转场的作用,悦耳的乐曲是美好人性的回归,是孩子们走向健康成长的见证,给人以无尽的美感。这所几乎由男子们组成的学校,以前毫无生机和情趣,多处光线阴暗昏晦,色彩灰黑为多,少有鲜艳之色,而马修晚间查房,为孩子们拉盖被子时,却见一缕缕黄光映照着,十分温暖人心。而皮埃的母亲或许由于儿子的进步,或许由于遇到可信赖之人,心情逐渐愉快起来,衣服明显地变得明亮,光鲜照人。她和马修约会交谈时,画面呈现出明亮的影调,烘托出两人的心情愉悦。在马修老师用心良苦的教育和合唱队的音乐感染下,不仅孩子们活泼了,古板严肃的校长也能踢踢足球,偷着折叠纸飞机。
巴拉蒂耶并非电影导演出身,却是一个出类拔萃的古典吉他手,自巴黎师范学院毕业后,在多个国际性大型比赛中胜出。1981年,他加入了雅克·贝汉(老年皮埃的扮演者)创立的Galatt Film公司,并担任雅克的纪录片“天·地·人”三部曲——《迁徙的鸟》《微观世界》《喜马拉雅》的监制。本片是两人的再度携手,自2003年4月上映以来好评如潮,有850万法国人观看过,创下了4千万欧元的票房纪录,一举夺得2004年票房冠***,并成为法国文化年在中国的揭幕影片。这又是一部温馨动人的作品。
中外影视作品中,留有许多关于教师育人的光辉形象,如中国的影片《春晖》《凤凰琴》、电视剧《师魂》,美国影片《死亡诗社》《心灵捕手》,前苏联影片《乡村女教师》等。缘何类似的作品都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观众们持久地为崇高的师德而感动呢?笔者以为原因有二:其一,它是一种真实的反映。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们辛勤地耕耘在三尺讲台上,担负起传递知识、播种希望、拯救灵魂的重任,他们美好的正面形象诚然是真实的再现;其二,它是一种主观的补偿性满足,理想精神的折射。儿童教育是中外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历来为人所关注,每个时代都有亿万个未成年孩子,或父母忙于工作,或家庭问题,或经济困境而耽误了孩子的正规教育,致使其学习、成长中麻烦不断,问题成堆,家长们希望“灵魂的工程师”能横空出世,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迅速让孩子走出困境,顺利成人、成器。电影,正如弗洛伊德所言,是以幻想的形式补偿性地满足了生活中被压抑的欲望,一切现实中缺失的本能、欲望都能被超越,都能在作品中得以实现,以缓解痛苦,安慰苦难中的灵魂;父母都希望顽劣的孩子积极转化修成正果,人人都渴望得到马修那样的仁爱、温暖、理解、认可、教导,人人都渴望自我价值的实现。本片也极大满足了为人之父母的创作者和观众们的深层意愿,引起共鸣,大受欢迎也不觉意外。
[参考文献]
[1] 侯元,任金妹.代课教师克雷蒙·马修的教育哲学——感受《放牛班的春天》中师道的光辉[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10).
[2] 贾丁丁.心灵之旅上的两种风景——校园影片《放牛班的春天》和《春风化雨》的文化解读[J].世界电影,2009(04).
[3] [美]卡尔文斯,霍尔,等.弗洛伊德心理学与西方文学[M].包华富,等编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
[4] 汪少明.多媒体影视文化探析[M].武汉:武汉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舒欢(1987— ),男,湖北黄冈人,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影视文学。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关爱、启迪、理想的《放牛班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