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医” ,顾名思义就是拿着串铃走村串户地行医,所以“铃医”又叫走方医、草泽医,是指游走在江湖上的民间医生。
“铃医”是古代一种很好的行医方式,送医到家,送药上门。 “铃医”作为一种医疗形式是与坐堂医生相对而言的。我们知道,医生有固定场所,坐在诊所医院里看病的,称为“坐堂”,这个“堂”字开始时就是衙门里的大堂,它源于名医张仲景。张仲景年轻时候学医,后来官至长沙太守,有一年长沙一带伤寒等***疾流行,张仲景就坐在大堂上为老百姓看病,自称“坐堂医生”。现在各地的中药店都名“堂”就是源于此,如北京的同仁堂、长沙的九芝堂、宁波的寿仁堂、济南的宏济堂、沈阳的天益堂、贵阳的同济堂,等等。
“铃医” 和“ 坐堂”都是古代医生的一种行医方式。 “铃医”并不是庸医,他们大都是家传师授,有一技之长,肩挑药囊,悬挂葫芦,手摇串铃,有时还要喊上几嗓子,介绍治病用药以及药的用法及疗效等。“铃医”走街串巷,一手拿串铜铃摇着,一手拿着招牌,更为辛苦。他们兢兢业业地为老百姓服务,一丝不苟。虽然辛苦,也乐此不彼。古代的华佗、扁鹊以及孙思邈等,都是“铃医”。
提起孙思邈,又让人想起“铃医”手中串铃的另一个称呼——虎撑。
孙思邈是隋唐时候的著名医学家,不但人人知道他医术高明,传说,天上的龙和山里的虎都来找他看病。一天,孙思邈正在路上行走,突然发现一只虎追了上来。孙思邈大吃一惊,忙放下药囊拿着扁担准备和虎一拼。可是老虎追到孙思邈的跟前站住了,不但没有伤害他的意思,眼里还流露出哀求的目光。孙思邈一看明白了,这虎没有伤人的意思,它是来找自己看病的。看它张着嘴痛苦的样子,断定它口腔有病。于是来到老虎的跟前,向虎嘴里一看,原来是一根骨头卡在了老虎的喉咙里。孙思邈拿起身边的铜串铃套在胳膊上,把手伸进老虎的嘴里,一使劲,把骨头拔了出来,老虎疼得一合嘴,牙齿正好咬在铜制的串铃上,才没有伤着孙思邈的胳膊。所以以后人们又把串铃叫作“虎撑”。
骨头取出后,老虎向孙思邈磕了三个头,走进了山林。从那以后,孙思邈进山采药,老虎都会陪伴在他的身边,不离左右,有时还让走累了的孙思邈骑在它的身上。“铃医”的医术和医德从此也可见一斑。
“铃医” 作为一种医疗形式,在我国古代的医疗事业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也为我国的医学史添上了重要的一笔,无论是医术还是医德,都有不少让后人学习和借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