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其中既有正面的作用,也有负面影响。本文主要探讨互联网普及所带来的消极结果,因为网络成瘾已成为当今社会最棘手的问题之一;而人格特质作为影响网络成瘾的主要因素,应值得我们思索;当然,网络成瘾消极作用要及时解决,从而正确引导人们对网络的合理使用,使网络能更好地为我所用。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成瘾;人格特质;归因
中***分类号:G7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2-0112-01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改变着信息存储、加工、传递的方式,给人类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心理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此同时,也导致了一些用户无节制地使用网络,从而影响其生活、学习和工作,且由此而引发的与日俱增情绪障碍、家庭矛盾、社会适应等问题。国外研究已将这类问题命名为“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简称IAD)。网络成瘾是指在无物质成瘾物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个体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IAD临床上也称病理性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简称PIU)
这种现象最先引起美国心理学家的关注。美国心理学家K. Young,早期在研究互联网成瘾现象时就发现,互联网成瘾者具备一些特定的人格特质。随后,一些心理学家开始对互联网使用行为与使用者人格特质的关系进行探讨,Young和Rodgers用互联网成瘾问卷与16PF人格问卷来研究互联网成瘾与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互联网成瘾者相对于非成瘾者来说,在自主、警觉、情绪化三个指标上分数较高,在自我开放性及世故性上得分较低。Petrie与Gunn用互联网使用与态度问卷(Internet Use and Attitudes Scale,IUAS)、艾森克人格量表与压力问卷对450名英国被试进行测查,发现互联网使用行为与态度的得分与外向型人格存在显著负相关,与压力得分存在显著正相关。Hills与Argyle则专门研究了互联网使用与人格特征的关系,结果发现,只有外向型人格类型与家庭使用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他们由此认为,互联网使用者的人格特征与其使用行为之间没有关系。在我国互联网使用人群中,青少年是一个重要的群体。据第十三次CNNIC调查结果显示:到2003年底,我国互联网使用者已达到7950万,使用者中18~24岁的人群所占比例最高,占34.1%;其次是18岁以下使用者,占18.8%。青少年的生活已与互联网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在互联网的使用过程中,青少年的情绪、情感、认知、行为活动等都会因此而受到重要影响。所以互联网带给青少年的不仅是一种工具、一种新的生活领域和发展空间,它特殊的环境特点可能会引发青少年产生有别于现实社会的心理行为模式,也可能因为互联网的使用使青少年现实的心理行为现状发生改变。人格作为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元素之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它也是影响个体互联网使用行为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纵然网络具有以上特征,但并不是每个上网的人都会患上网络成瘾症。从上网行为的特点分析,上网行为是个人主动选择的行为,上网看什么、看多长时间是自己来控制的和选择的。只有当上网的行为得不到很好的控制,对网络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不断增加上网时间达到失控的程度时,才可以判定为网络成瘾。
一、网络成瘾的人格特质归因
国外研究显示青少年网络成瘾症患者往往具这些人格特征:喜欢独处、敏感、倾向于抽象思维、警觉、不服从社会规范。国内有学者指出,患网瘾的青少年的人格特征倾向于情绪激动、易烦恼、忧虑抑郁、烦恼自扰、缺乏自信,在生活中表现为无法面对现实、急躁不安、易受环境的支配。也就是说,那些性格内向敏感、现实人际交往困难的青少年,因为学习不好、没有特长、心情压抑,便会寻求虚拟世界的成功与满足,易沉迷于网络。我们要特别关注具有上述一些人格特征的青少年,他们在现实学习、工作、生活及人际交往中遭受压抑、需要得不到很好的满足时,他们常常会寻求网络这种缓冲的方式,特别是在网络的游戏与聊天活动中,去体验这种在虚拟世界里的成功和愉悦。
二、网络成瘾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网络成瘾已严重影响了青少年身心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有的青少年因为网络成瘾而荒废学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有的青少年因为网络成瘾而罹患疾病,导致身体的损害;有的青少年因为网络成瘾而导致人格的改变,出现精神的异常。据国外精神病学专家研究发现,那些平均每天使用电脑4小时以上的人,较多会变得情绪不稳、忧虑及沮丧;如果长时间使用电脑达半年以上、患精神病的可能性会比常人高出4倍。上网时精神兴奋,下网后烦躁不安;为享受网上乐趣而不惜支付巨额上网费用,宁可荒废学业或事业甚至抛弃家庭,也要与电脑为伴等等。网络成瘾患者由于长期脱离现实生活,容易产生各种精神疾病,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同时给社会增加了不安定因素。
对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缺乏社会支持的青少年要予以及时的干预,孤独、内向的青少年要提供他们多参加社会活动的机会,使他们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强迫、恐怖和抑郁的青少年要针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必要的心理咨询和***。对于已经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应采取心理***为主,药物***为辅的办法。因为网络成瘾者的抑郁水平较高,给予一些抗抑郁药物能够起到较好的效果。心理***中的行为认知疗法对于纠正网络成瘾者的错误认知,控制其行为习惯有很好的效果,直到最后帮助成瘾者在心理上戒掉网瘾,达到初步的心理康复。在***的同时,可结合患者人格特点、心理需求等具体情况给予适度的心理咨询,增加患者的社会支持,重塑其因网络成瘾而受到影响的人格。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析网络成瘾的人格特质归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