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四日是二零零八年的“立春”日,又一个新的春天向我们走来。春天的来临也就意味着一个新的生长季节的来临。
立春,又称打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首,这个延续了几千年的节日,是农耕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节日。立春是春天的开始,也是一年的开始,故此,又有“一年之计在于春”之说。那么,立春时节究竟有哪些和春天有关的民俗呢?
春官说春
早在春秋时期,立春作为一个节气就已出现了,明清两代是立春文化的鼎盛时期。据记载,在周代时就已出现关于立春的记载,当时人们举行“东堂迎春”的仪式。辛亥***前,中国历法中的春节即为立春节。
保留在传统民俗中的“说春”、“打春牛”、“咬春”、“吃春宴”等习俗,大部分就是农耕民族在立春时节准备耕作时举行的仪式。
“说春” 是一项延续了几千年的独特的民间习俗。它是预告春天来临的活动。说春人有两种:一种是随社火走的春官;一种是独自走街串巷的艺人。尽管他们的身份不同,但是他们的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宣扬春天,号召人们早点筹备种子、农具,准备耕种。这些说春艺人往往拿着鱼鼓简板(类似于竹板的一种乐器),唱一些宣传节气的曲调:“三月清明把谷雨送,家家门前拣籽种。一籽落地生万籽,来年五谷又丰登……”
人们往往将说春的艺人称之为“春官”。 传说在黄帝时期,设有春、夏、秋、冬四官,分别负责管理春种、夏收等事务,后来春官一职就逐渐在民间延续了下来。今天流传在西北各地社火队伍中的春官即是佐证。也有人考证,隋唐时期设有春官一职,主要负责赞颂、祭祀等事务。
说春这一民俗形式在甘肃省各地都有,但是不同地方的风俗略有差异,称谓也不同。总体上有这样的特点:在人员选择上,说春的春官往往是当地有声望的绅士、读过书的文化人,或者是受人尊重的长者。在说春的时候,他们或者骑驴,或者骑牛,但是都要倒骑(有人说,倒骑的习惯,源自张果老倒骑驴的传说)。此外,春官一般都要戴墨镜、穿长袍,以显示其独特的身份。
春官说春的习俗在各地区有各自不同的变化,庆阳有些地方的春官坐轿子,还有些地方的春官坐在扁担上,这就要求春官的扮演者必须有高超的技艺。
随社火走的春官,一般流行在甘肃省的河西地区;独自走街串巷的春官在陇南、天水、庆阳等地较为流行。
唱响春歌
由于春官的一个主要职责是宣传节气和农业知识。因而人们往往对春官相当尊重。春官唱的曲调中最为著名的要数《二十四节气歌》。这个曲调共有12段,每个月分为一段,正好唱了两个节气;内容基本上都是些春种秋收、防病治病的基本知识:
打春牛:农事的开始
我国民间的诸多民俗都和春天密切相关,它们是从周朝延续下来的活动。今天华人最为隆重的春节,就和上古时代的春祭密切相关。
在与立春有关的民俗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活动就是“打春牛”。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民俗,它和立春一样都是源自于周人,是中华民族古老习俗的延续。打春牛的活动其实就是把休养了一个冬天的牛唤醒,告诉它该干活了。
***前,甘肃各地都保留着这种习俗,至今在一些农村仍然能看到这一习俗。 《周礼・月令》有“出土牛以送寒气”的记载。可见,当时就有打春牛的习俗了。它一般要经过几个仪式:首先是塑春牛。每到腊月,人们就去城隍庙,在一辆大车上用黄泥塑一尊春牛。其次是牵牛。到了立春那天,人们去隍庙中牵牛。这时当地的父母官(知县)必须亲自出面,在前面带队,拉着春牛车的队伍紧随其后。队伍中有一男孩牵着牛,人们称之为“芒神”。第三是打牛。在人们的前呼后拥中,牵牛的队伍浩浩荡荡到达祭祀场所,敬献供品,知县焚香叩头、宣读祭文,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之后人们执杖打三下春牛,表示寒气已去,春天已到,提醒人们要掌握好耕种的时节。最后,要将泥牛打碎,众人争先恐后抢夺泥块,谓之“抢春”。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春官说春,唤醒春天的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