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旧时,祠堂主要是用来祭拜祖先的场所,是全族人的中心。它吸收了当地民间建筑形式的精华。如今,受到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川北祠堂已经逐渐颓败。一个地方的祠堂却仍然能够体现出当地人对宗族、道德、伦理、生活的观念,蕴藏民俗道德、族群、信仰文化。
关键词:
川北;祠堂;民俗;文化
一、祠堂概述
祠堂文化跟祖先崇拜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祖先崇拜是从灵魂崇拜跟***腾崇拜发展而来的,是一种民俗信仰。在殷商时期已经开始盛行祠庙祭祖的活动,周朝以后,统治者对祠庙祭祖制度制定了只有天子可有七庙、武侯可有五庙、大夫可有三庙、士可以有一庙,而庶人则没有庙的规定①。祠堂,后世宗族的宗祠称祠堂。“祠堂”一词的正式出现是在汉代,《汉书•张安世传》记载:“赐茔杜东,将作穿复土,起冢祠堂。”但是,在汉代时期,祠堂主要是墓祠,与家族中的庭院、居室是完全分离开的。直到宋代时期,祠堂逐渐出现于当时的一些士大夫阶层中。朱熹所著《家礼》记载:“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意为:一户人家在建造住房时,必须要先修建祠堂。明代中期以后,明代嘉靖时期,“许民间皆得连宗立庙”。我国的祠堂建筑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官民都可以修建祠堂,宗祠祭祖变得普遍化了。后面的年代中,由于长期受到儒家思想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祠堂变得更加尤为重要。朱熹《家礼》中记载:“或有水盗,则先救祠堂,迁神主遗书,次及祭品,后及家财②”。可见祠堂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祠堂主要是用于供奉和祭拜先祖。同时祠堂也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祠堂就相当于封建社会的道德法庭的功能,凡是违反族人规矩的,则会到这里进行教育、接受处罚,甚至被逐出宗祠。同时,祠堂也是族人的社交场所用地,族人子弟还可以在里面上学,举行结婚、丧事、寿庆时,方便利用宽敞的祠堂作为活动场所之用。另外,祠堂也作为族内人们重要事务商议时的聚会场所。祠堂建筑的规模一般都会比居宅大,质量好,基本上汲取了民宅的精华而修建,祠堂建筑总体为中轴对称,纵深布局的方式,方向一般为坐北朝南,纵深有两进、三进、四进。从平面布局上看,建筑成四合院的形式,分为门头、享堂、寝堂,两边有廊院,中间为建筑天井。
二、川北祠堂
川北地区的居民,据历史记载“湖广填四川”的情况,民国《续修涪州志》卷载武隆“土著与流民各居其半”,民国《苍溪县志》卷“清初招徕流亡,仅十之四五”,乾隆《盐亭县志》卷“客户与土著,几参半矣”。③从历史背景来看,居民分为原土著居民和迁移民居,在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两个时期,四川经历了战乱之后,人口数量急剧下降,朝廷采取措施,湖广大量居民移入四川。其祠堂与中国历史上的祠堂文化是一脉相承的,笔者以川北的古楼营村马氏祠堂和米丹村蒲氏祠堂为例来讲。
(一)古楼营村马氏祠堂
古楼营村马氏祠堂,位于四川省南充仪陇县柴井乡古楼营村。从县城出发只需要半个小时的车程就能到达柴井乡,然后再走二十几分钟的蜿蜒小路即可到达。据《古楼营马氏宗祠碑记》所记载:马氏先祖原来居住于湖北的孝感,后来迁移至四川,于元朝1341年~1368年间在四川的保宁府(即今天的阆中市)担任官职,年迈辞去官职后,隐居在西充太平,此后躬耕桑田,生息繁衍。在明朝嘉靖年间,马氏一宗支为了纪念先祖,选择在四川省仪陇县柴井乡古楼营村修建祠堂,于1556年,祠堂修建结束④。马氏祠堂距今已经有400多年历史了。现在古楼营村约有970人。全村95%的村民都姓马,几户姓胡的人家⑤。马氏后人不断发展,繁衍生息,出了不少的人才杰俊。据说,明代的诗人、书法家马廷用就是马氏后人之一,近代恢复高考之后陆续又出现了三十几位大学生,他们引以为豪。400多年以来,马氏祠堂是马氏后人祭祖聚会的重要场所,一直是马氏后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在每年的春季和清明之季,马氏后人纷纷赶回祠堂祭祖。他们会先将祠堂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按照安排好的祭祀环节行礼祭拜,清明节是后人祭拜祖先、寻根问祖的重要日子,也是家族后人团聚的日子,这样家族文化可以得到传承与延续。
(二)米丹村蒲氏祠堂
米丹村蒲氏祠堂,位于四川省西充双江乡米丹村,建于清朝中晚时期,初建立的米丹村蒲氏祠堂规模较小。在清朝光绪十九年间(公元1893年)蒲氏族人集资在旧址前面重新修建蒲氏家族的祠堂,占地面积约720米,祠堂建筑坐南朝北,祠堂建筑传统古朴,气势恢宏,装饰上雕梁画柱,十分精美。整体结构为穿斗式梁架,歇山式屋顶,房屋顶盖小青瓦,平面由正殿、左右厢房及前殿组成四合院封闭形式,祠堂两侧设有厢房,四面有护沟,中间为一下沉天井。据村民回忆,大门以及中堂位置各有一对石狮,石狮雕刻十分精美,栩栩如生。但是在期间,两对石狮遭到破坏。祠堂前殿基座高0.6米,前有二级踏步,穿斗梁架,三重檐歇山式,面阔七间23.8米,当心间背侧作乐楼。正殿基座高1.5米,前有六级踏步,穿斗式与抬梁混合木构梁架,八架椽前施二步廊,面阔五间10.7米,进深7.6米,悬山式屋顶盖小青瓦,通高7.2米,左右厢房各面阔三间11.4米,穿斗式梁架⑥。建筑正门及戏楼木刻花纹栩栩如生,技艺精湛。正门雕刻及门口两侧瑞兽毁于时期。祠堂以南北向为中轴,正北面为正门入口及其上的戏楼,正门正对敞厅,两侧厢房相对,天井纵深较浅,四合院式风格屋顶相连。建筑整体为木石结构建筑,为典型的川派建筑对研究四川地区民居建筑的发展演变具有一定的价值。
(三)川北祠堂民俗文化
川北祠堂的民俗文化主要体现在伦理道德文化、族群文化和民俗信仰这三方面。
1.伦理道德文化
祠堂如族人的道德法庭,是家族严格执行族规的地方,并由历代祠堂的掌祠人和族长主持公道。家族中人们的伦理道德标准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以族规家训的形式传承,提倡“仁义礼智,父子有情,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等思想。同时还提倡,孝道忠义、忠孝传家、与人为善、立志勤学、知耻勇毅、诚信明智、宽恕谦让等道德标准,每个人都必须严格遵守,不然则会进入祠堂进行严格的质问责罚,严重的将由掌祠人和族长鸣钟焚香,将此事禀明祖上,直接逐出本姓氏祠堂,就连故后的灵牌排位也不能进入祠堂。对于女人来说有三从四德⑦,贞节等道德标准,在族规中会有严格的规定。其中,忠孝传家是基本的道德,不孝有三,无后为大⑧,家族兴旺,延续子孙,是子孙后代的大事。祠堂体现着人们整体的伦理道德与思想观念意志。在男权夫权时代,祠堂的姓氏主要以男性的姓氏进行传承。女人是不能够进入祠堂的,因为未出嫁的本姓女人终究是别人家族的媳妇,而已经进门的媳妇也是外姓人,女人是不准许进入祠堂的。就结婚拜祖的时候也只准许新郎进入正室祠堂拜祖,新娘待在正室祠堂门外。
2.族群文化
祠堂是反映一个姓氏一个宗族村落人们总体意识的载体。在古代封建社会,由于受到传统农耕文化的影响,形成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生活方式,长期在一个地方生活,世代相传,繁衍生息,过着长久平静稳定的生活。在居住形式上,形成大大小小的村落,一个村落通常为一个姓氏,为了方便区分,通常以姓氏作为地名,比如王家坝、王家湾、李家坝、张家岩、岳家湾、岳家坡、汪家坪、马家坪等村落地名。形成难以割舍的地缘、家族血缘的关系,人们这种地缘以及家族血缘观念非常深刻,人们归宗认祖的意识非常强烈。祠堂作为村落总体意识的载体,非常重要。处于村落的重要位置,通常处于村庄村头显眼的地方,或者位于村庄的中心位置处。一个姓氏家族的祠堂代表着一个姓氏家族的威严与重要地位。对于子孙后代来说,修筑祠堂是自身的责任,是光宗耀祖的大事。川北地区的居民由原土著居民和迁移民居组成,在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这两个时期,所以有一部分是土著姓氏子孙后代为了祭祖而修缮的祠堂,而很大一部分,是分支和迁移到四川而修建的祭祖祠堂。如位于四川省南充仪陇县柴井乡古楼营村的马氏祠堂,马氏先祖原来是居住于湖北的孝感,后来才迁移至四川居住,而后修建的马氏祠堂。
3.民俗信仰文化
祠堂文化与先祖崇拜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祖先崇拜最早是从灵魂崇拜跟***腾崇拜发展而来的,是一种民俗信仰。信仰指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度相信和尊重,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或者榜样⑨。祠堂文化中信仰,基于族群文化,子孙归宗认祖意识非常强烈。子孙后代非常尊重历代祖先,并将其作为后代人学习的榜样,作为后代做事行善的行动指南。在祠堂设立灵位,后人与先人进行传话,进行崇拜祖先的活动,在祖先灵位前面通过祈祷、供奉、烧纸钱、焚香、上酒等方式以求得祖先保佑,这是人们对世俗物质生活的追求和美好愿望的期盼。比如,希望做官步步高升、家族人丁兴旺、学子学业有成、消灾祛病等生活愿望,祠堂文化承载着祖先流传下来的道德文化,代表民间的整体意识取向,体现了民俗民间人们的信仰。
综上所述,基于川北祠堂历史背景,部分居民由外地户籍迁入而为了祭祖修建祠堂。寻根问祖,是子孙归宗认祖的方式,同时通过祠堂体现人们的道德伦理文化、族群文化和民俗信仰文化。如今,科技高速发展,交通便捷,大量民众离开故乡。祠堂文化逐渐落寞,祠堂建筑逐渐消失,祠堂文化应当得到人们的保护和重视。
作者:向琼香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注释:
①②蔡丰明,窦昌荣.中国祠堂[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2,3.
③黄权生.四川移民地名与“湖广填四川”[D].西南师范大学,2005:10.
⑦《仪礼•丧服•子夏传》:“妇人有三从之父,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⑧《孟子•离楼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取,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猶告也。”
⑨吕叔湘,丁声树.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453.
参考文献:
[1]黄权生.四川移民地名与“湖光填四川”[D].西南师范大学,2005.
[2]蔡丰明,窦昌荣.中国祠堂[M].重庆出版社,2001.
[3]徐婵菲.洛阳苗湾村清代任家祠堂[J].洛阳考古,2014,(04).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现存祠堂民俗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