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来临,听到知了的叫声,我就想起小时捉知了猴的情景。
捉知了猴,是我们乡间孩子乐此不疲的事。一放学,大家回家把书包一扔,拿起铲子和罐子,跑至村头柳树下,树林里,猫着腰,勾着头,眼睛一眨不眨地寻觅着地上的窟窿。若发现一小米粒样的洞眼儿,上面又像蒙着一层薄薄的地皮,那兴奋劲儿就别提了,忙蹲下身,用手指稍稍一抠,洞口豁然开朗,这时凝神屏气,用小铲子在其侧面挖下去,准能刨出知了猴。若知了猴察觉不对劲,它会一缩,迅速滑向洞穴深处,再也找不到,我们叫它“跳井”。
有时知了猴在离洞口很近的地方,露出眼睛和黑黑的鼻子,像探视,一动不动。这时拿一小棍,缓缓伸进洞里,知了猴疑是敌人,伸出它的钳子,牢牢夹住小棍,这时轻轻一提,像捉螃蟹一样把它提出,放进小罐子里。可有时明知知了猴在洞深处,却总挖也挖不到,只有不时回首,待它爬出。
家乡种植了大面积的果树,大概蝉特别喜欢果树根的甜美汁液,果园知了猴特别多。晚上,果树林里明明灭灭的手电筒宛如电影里的信号灯,有时会一脚踩上癞蛤蟆,吓一跳,它也喜吃知了猴。偶然不远处,一声“蛇!”那尖叫声打破一片宁静,我们蹑手蹑脚,生怕一脚踏上蛇。捉知了猴,那魅力太大了,简直上瘾,有时一晚上捉几百,直至月朗星稀,肚子叫空城计,方才想起晚饭还未吃。
小时最爱看蝉脱壳,背部先裂开一细缝,它缓缓从壳里蠕出,嫩黄,温润,翅膀似豆粒,渐渐整个身子颜色变深,形成半透明彩翼,好似障扇,若肚皮有两片半圆鳞片,似京剧武将的盔甲,便是雄知了,会叫、无鳞片是雌知了,是哑巴。
在我们果园,蝉为害虫,不捉,会有更多蝉产卵的果树枝枯死,影响苹果产量。蝉成熟季节,在离地30厘米的树干处,围捆一圈光滑的塑料薄膜,知了猴爬至塑料薄膜处,爬上又滑下,如西西弗斯推石头,从而缓冲时间,隔约半个小时便能逮到不少知了猴,让人格外惊喜。
哥哥告诉我,现在村里人已学会种知了猴,将枯树枝剪下、剥开,会看到许多颗粒状的白色卵粒藏在树枝内,埋于树底。如今果园不仅产苹果,还产知了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