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优美感和崇高感,历史上很多思想家都曾经或多或少地从不同角度予以诠释,这说明它不仅是一个哲学命题,同时也是一个美学命题,更重要的是一个灵魂命题。
著名哲学家康德对优美感和崇高感的界定是:“美有两种,即崇高感和优美感。每一种刺激都是令人愉悦的,但却是以不同的方式。”“崇高必定是伟大的,而优美却也可以是渺小的。崇高必定是纯朴的,而优美则可以是经过装扮和修饰的”。同时他还认为,优美和崇高应该是一种互补的关系,“没有优美情操来替换和伴随,崇高的情操就会使人厌倦而不能长久地感到满足。”“优美感当其中完全缺乏高贵的成分时,就会蜕化变质”。然而,优美感和崇高感作为人性之美,则需要道德力量的托举,他说:“真正的德行只能是植根于原则之上。这些原则不是思辨的规律而是一种感觉的意识,它就活在每个人的心中。它就是对人性之美和价值的感觉,这样说就概括了它的全部。惟有当一个人使自己的品性服从于如此之博大的品性的时候,我们善良的动机才能成比例地加以运用,并且会完成其为德行美的那种高贵的形态。”说到底,最高境界的优美和崇高就是与善良的结合,就是一种植根于原则之上的道德美。
追求优美、仰慕崇高,这大概是人的天性使然,而只有真正善良的人才有希望拥有她,人性的问题是,你善良吗?按康德的原义,其实善良仍有可能被异化。他把善良归结为三种情感,即同情、殷勤和荣誉,但这些还都不是至高的原则,而“凡是在更高的原则并没有为它设定界限并削弱它的地方,一切罪恶都可能从其中产生”。“对于人性之美和价值有着一种内心的感情,以及心灵有一种决心与力量要把自己的全部行动都归结于此作为其普遍的基础――这便是真诚”。接着人性又有了另一个问题:你真诚吗?在善良与真诚之上,就是那种普遍的原则,因为“真正的德行只能植根于原则之上,这些原则越是普遍,则它们就越崇高越高贵”,所谓普遍的原则就是那种“博大的品性”,于是人性面临着一个终极问题:你有这种品性吗?
优美和崇高犹如高悬于头上的人性光芒,但真正拥有她还需要我们克服人性的弱点。事实上,世俗社会有时会有意无意地将优美和崇高庸俗化或异化,有些我们经常冠之以优美和崇高的东西并非名副其实,这是我们的弱点所致,同时也说明我们对于如何欣赏美、如何创造美还缺乏道德约束,所谓道德约束就是指善良、真诚和具有博大的品性。只有在道德力量的作用下,优美和崇高才变得有生命,才变得摄人心魄,才“会对全人类造成一种简直是奇迹般的销魂之美”。
优美和崇高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实际上,自古以来人们社会活动的所有事件乃至生活细节几乎都与此有关。历史上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那些“奇迹般的销魂之美”都是优美而崇高的,这种美是人类的真正财富,只有她才能书写人类最真实和最本质的历史,并指引和照耀着人类文明与进步的方向。
名篇品读:
文章结构严谨,文字精炼准确。将读者的心灵带向一片优美与崇高的境地,使人读后有了思想上的顿悟与升华。
(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