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高职师范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应加强对舞蹈地域文化知识的了解,增强对各民族民间舞蹈的理解与认识,通过舞蹈形态来解析透视舞蹈文化的内涵,使学生在学习中“知其然”,认识地域民族民间舞的形态动律特征;同时,更要“知其所以然”,即这种文化形态所包含和体现的内隐的文化价值和意义。应在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去寻根,去寻找内在的必然性、动作结构的生成规律及舞蹈的文化本质和美学精神。
关键词 民间舞教学 文化内涵 美学精神
中国民族民间舞在舞蹈类别中最为典型,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高职师范音乐教育舞蹈课程的重要内容。它的培养目标、内容设置与专业舞蹈学院是不同的。专业舞蹈学院以培养舞蹈专业演员为目标,教学内容以保持流传于民间原汁原味的舞蹈风格韵律为主;而以培养基础教育师资为目标的高职师范舞蹈教学,除了熟悉民族民间舞的基本动作和规则,要培养学生会跳、会编、会教,因此在教学内容与形式上比专业院校更加广泛,还要了解各民族民间舞之间的差异,把握民间舞蹈中丰富的文化内涵,舞蹈教师要对民间舞蹈的文化背景及诸多的文化因素作理解,并将亲身体会与心得运用到民间舞教学中去。
“舞蹈是文化的一种表述形式,人类借助了手舞足蹈的形式,把想象的、观念的、整合着多种文化因素的东西化为形象性的、象征性的舞蹈形态来转述我们对生命及自然规律的认识”。它植根于广大民众的生活,反映广大民众的精神生活与思想感情。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不同特点、不同风格的舞蹈,体现了各个民族不同的地域风貌、人文景观、生活习惯和民俗文化等。“中国民间舞蹈是在中国地域文化的大背景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它同其他文化一起在长期以来不断地消化和吸收人类各种文化因素的过程中协调发展”。民间舞蹈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是以艺术的形式传达民族文化的传统符码,它与民俗文化互为依托和补充,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许多的民俗文化活动中,舞蹈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民间风俗为舞蹈艺术提供了内容、气氛和表现环境,而舞蹈又是民俗文化整体中有形传承的重要表现。例如礼仪民俗中的“婚礼舞”、“宴席舞”、“庆典舞”、“丧葬舞”;生产民俗中的“***收舞”、“农家乐舞”,信仰民俗中的“宗教祭祀舞”等民间风俗,互相渗透,结为一体,都属于民间舞蹈。此外,民俗文化活动通常都是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举行,也就使得民间舞蹈的形式得以发展和传承。挖掘民族民间舞蹈的根源和附着在舞蹈文化表层的“显在文化”,使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所具有的悠久历史与浓郁的民族色彩,在教学中达到内外融合的艺术境界,从而提高民族民间舞课程教学的整体水平。
而今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仍是重技巧、基本功,教学内容多为基本动律、基本形态以及各类训练性、表演性组合,对于各民族民间舞蹈的历史文化和文化层面知之甚少,承载着千年历史文化的民族民间舞蹈,它的每一个舞步,每一个舞姿,每一个律动,甚至每一件服饰,都蕴含着历史的积淀。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因受自身的文化特性影响,形态和文化是不可分隔,这是因为文化因素形成了特定的形态,反过来,形态又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文化,因此,应在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去寻根,去寻找内在的必然性与动作结构的生成规律及舞蹈的文化本质和美学精神。这对提高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审美心理,保存民间舞蹈原有的表演规律与文化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修养。
1 在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中,解释民族文化内涵
民族民间舞蹈的教材是无数艺人和民间舞专家、舞蹈教育工作者几十年来的悉心研究、不断加工、提炼升华、在实践探索中逐步规范而形成的,体现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格特点,具有代表性、系统性和规范性,是培养和训练学生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在高职师范音乐教育的舞蹈教材中,中国民族民间舞部分包含了藏族、汉族、蒙族、***、云南花灯、傣族、朝鲜族及胶州秧歌八种表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风格的民间舞蹈,其中,在每一种风格的民间舞教学中,又分成:简介、基本动作、舞蹈组合三个板快。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在教某个地域的民族民间舞蹈时,只是对该民族的舞蹈流传地域,主要的舞蹈形式,风格特点有什么,做简单的介绍,对该地域民族人们的生活习惯、社会经济背景、风土人情、文化特性以及体态或动律的形成等,容易停留在形式方面评论与分析,却未能揭示舞蹈本质的深层文化。
在藏族民间舞蹈的教学中,可以在第一课时播放介绍藏族人民社会背景、生活习俗、风土人情和文化特性的电视短片,或是要求课前查阅有关资料,让学生对该地域民族舞蹈的文化特色有所了解,然后再讲解藏族民间舞蹈的舞蹈形式,它是由农牧文化与宗教文化融合形成的,它的风格也体现在舞蹈形象的刻画上。“松胯、收腹、含胸”是常见的基本形象,这种形态来源于长期的奴隶制社会,广大农奴终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高原地区繁重的劳动生活,人们虔诚的宗教心理、宗教礼仪以及习俗;“一顺边”的动律形态也是由于行走在崎岖的道路上,一边的手脚随重心移动同时向一侧身处以平衡身体减少晃动、节省力气的一种日常生活的基本形态。服装服饰也独具一格,表示虔诚、尊敬、祝贺的“洁白的哈达”,“单只长袖”的服装是为了劳作方便和适应温差大的高原气候等,这些是最为民族化、最具地方色彩、最具有民俗意味、最受当地人认可的文化形态。让学生在画面的直观体会中,感受该地域民族民间舞蹈的动态形象、动作风格等,通过这样的感性教学,学生对于这些文化知识不会觉得枯燥,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基本动作、舞蹈组合的学习中,也就可以避免学生只注重动作的模仿,而无法体会该舞蹈内在的气韵和个性特征。
2 在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中,善于运用“艺诀”
民间艺人通过个人的艺术实践总结出来的“艺诀”,虽然简短,却能生动地刻画出舞蹈中的人物动态形象,总结在学习民间舞蹈中所要求的基本动作要领。“无论是民间艺人的“艺诀”,还是舞蹈专业者概括的“艺诀”,都是艺术实践者总结经验后的理论升华,其理论价值在于使我们掌握民间舞蹈的实质,并且启示我们如何在实践过程中加深体会,熟练后用自己的理论升华,丰富“艺诀”的文化内涵。”
如:山东胶州秧歌中,腰部的拧动是这种民间舞蹈的一个重要特色,在民间素有“三弯九动十八态”的美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小拧”动作的分析,常常强调“以腰为轴的左右拧动”,学生即便按照要求完成动作,也只能是“以腰为轴的左右拧动”,在进行机械的运动。如在教学中告诉学生,在山东的农村有以小脚为美的习俗,“小嫂拧”这个动作表现的就是小姑娘刚刚裹了脚,脚一落地就疼,因此走起路来脚步不稳,产生了“前哈(腰),后张(手),两边崴(身体)”,两手乱抓挠、活泼俏丽的动作形态,让学生产生联想后结合教师的动作示范与体会,讲述“抬重、落轻、走飘,活动起来
扭断腰”的动律、动态以及舞蹈风韵方面的要求,这样的教学方式就很容易使学生走进舞蹈所需要的心境当中,将这种拧腰转胯的“三道弯”动态自如地表现出来。这种动态形象与文化内涵融会贯通,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民间舞蹈形式与内涵的“美”,以增强他们的学习热情。在历史悠久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诸如此类的“艺诀”还有很多,如:东北秧歌中,有“迎风胸、杨柳腰、轻抬慢落水上漂”、“要安心浪,别连根晃”、“扭得浪不浪,看你有相没有相”等等。因此,在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中常参考老艺人编的口诀,充分运用民族民间舞蹈艺人的“艺诀”,概括某种舞蹈的形态动律,形象地描述该舞蹈的形式特征与文化内涵,用鲜明的动态形象启发学生,便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 在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中,关注舞蹈音乐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音乐是听得见的舞蹈”,“舞蹈是看得见的音乐”,这些表述都表明音乐与舞蹈的密切关系。我们在舞蹈教学中关注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同时,也会关注音乐文化的因素。“音乐文化因素中的曲调、调式、节奏的长短、节拍的强弱以及民族乐器的使用等,无不与民间舞蹈的表演密切关联”。中国民族民间的舞蹈音乐非常丰富。大量的器乐曲牌、民歌小调、鼓点都与民族民间舞蹈相结合,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东北秧歌的音乐曲调既火爆、热烈、欢快、风趣又优美抒情,旋律跌宕起伏、迂回曲折。用唢呐、大钹、小钹、大鼓等乐器演奏出的节奏变化很有特点。东北秋歌的主要步法“踢步”,一脚踢出时快而有力,快出快回,在空中停留的时间短;收回时,双腿着地时间要长,踢出时的“短”和收回时“长”。将体动节奏和音乐节奏通过错位形成一种节奏落差,这便形成了东北秧歌民间舞蹈中的“艮劲儿”。以动作的急出慢落、有动有静、有张有弛的音乐形象来烘托东北秧歌舞蹈的风格特点为“稳中浪、浪中俏、俏中艮”,从动感和风格上与舞蹈完美结合,表现了东北秧歌的韵律感和审美特征。以“歌舞之乡”著称的***族民间舞蹈――“赛乃姆”,有南疆、北疆、东疆的“赛乃姆”,还有“多朗”中的“赛乃姆”,他们多用热瓦甫、达甫(手鼓)等弹拨乐器伴奏,音乐普遍运用切分音、附点节奏,并在弱拍给以强拍的处理,以突出***族人民的“粗犷”性格,体现出融合农耕文化、草原文化、西域乐舞遗存于一体的绿洲舞蹈文化。这种艺术处理表现在舞蹈动作中,如绕腕、“挑”头、“三步一抬”动作的“后踢步”等都是在节奏的弱拍时完成的,歌唱性的旋律与舞蹈性的节奏相结合,以此来突出舞蹈表演方式不同,审美情趣不同的风韵和民族特点。教学中,教师应熟悉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民族民间舞蹈的动律节奏,民间音乐文化知识,运用音乐文化深化舞蹈文化,在基本动作教学之前,教师对舞蹈音乐特点作简单的介绍,再随着音乐的旋律,示范该民族地域民族民间舞蹈中,独特的体态或动律以及能够突出该民族民间舞蹈风韵和民族特点的舞步、舞姿等,使学生从舞蹈音乐的感受和动作的直观体会中,感受该地域民族民间舞的动态形象,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教授基本动作,不管是东北秧歌的“踢步”,还是***族的“后踢步”,学生们都会较快地掌握它的动作要领,准确的把握该民族民间舞蹈的动作风格。
4 在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中,艺术实践领悟文化内涵
教学剧目的学习以及组合的编创都是很重要的实践环节,它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表现能力。学生通过剧目排练、组合的编创,达到综合掌握理解民族民间舞蹈知识的目的。在日常的教学中,在学习基本动作或动作短句后,鼓励学生自己进行组合编创。
如:学习蒙族民间舞蹈的“笑肩”、“硬肩”、“柔肩”、“碎抖肩”等肩的基本动作后,让学生们分组进行“肩的组合”的创编,音乐自选,于是,产生了几种不同的“肩的组合”的练习,大家互相交流,从中领悟动作内涵与风格,取长补短,通过编创简单的、易于掌握的组合,学生们在学习基本动作时格外认真,在学习中自由抒发内心的喜悦,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捕捉舞蹈风格、领悟动作内涵的能力以及编创能力。高职师范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每年都安排有“艺术实践汇报演出”,演出节目的编排与排练都要求学生们自己完成,教学剧目的展示就是要求选择要有浓郁风格的民族民间舞蹈的剧目,而且还要有训练价值。学生们在对教学剧目的学习与排练过程中,除了学动作外,还要对音乐进行分析;对舞蹈的服装、道具与舞美、灯光进行设计;对演出人员、队形以及民族风格韵味的体验;对舞蹈的解说词进行编写等等,这些工作都要依据该舞蹈所处的地域民族人们的生活习惯、社会背景、风土人情、文化特性以及生活习俗进行研究和探讨,全方位地把握它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才能达到将舞蹈与音乐的完美融合,在服装、道具与舞美、灯光的衬托下,展现在舞台上。通过艺术实践中,教学剧目的排练与演出,培养学生们的表演能力,同时使学生更进一步地关注到舞蹈背后的文化现象和传统根源。
5 结语
民间文化是民族民间舞蹈中最核心、最本质的东西。在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确切地掌握基本动作和舞蹈素材外,教师应不断地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在熟练掌握民族民间舞的基本动作和动律特征后,将各民族民间舞之间的差异渗透到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学习民族民间舞蹈的同时,也能了解民族民间舞蹈中的文化内涵,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尊重和热爱民族舞蹈文化的艺术热情,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与培养,真正地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舞蹈艺术。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