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欢LOMO摄影?加入“爱LOMO爱生活”吧。你喜欢双层吉士汉堡?加入“我爱双吉”吧。你热衷桌上足球?加入“桌上足球管理办公室”吧……
这些在当今年轻人群中流行的另类新颖的“小圈子”,主题千奇百怪却全部发自兴趣。这些“圈子”之所以这么“小”,是因为它把人们的兴趣爱好极度细分化。相对于大众喜欢的看电视、听音乐、读书来说,这些兴趣只属于小部分人,是“小众”文化,然而也更加新奇和前卫。
近日,一项调查(1025人参加,77.5%为“80后”),结果显示,43.7%的人表示自己加入过各种“小圈子”,36.2%的人表示“以后会尝试”,完全不打算加入的只有12.1%。
调查结果显示,表示加入过“小圈子”的被调查者中,79.0%的人加入的是比较普通的“小圈子”,如美食圈子、体育圈、文学圈等,还有21.0%的人加入的是比较另类的千奇百怪的“小圈子”。
豆瓣网的首页上有这样一句话,“从1435303名注册用户中找到和你臭味相投的人。”据了解,该网站上由用户自建的兴趣小组至少有12826个,内容涵盖读书、影视、音乐、艺术、生活等13个大类,进一步细分的种类数以千计,主题更是千奇百怪。“请假借口研究所”、“自己和自己玩”、“古怪比喻兴趣小组”……还有一个小组叫做“跟在陌生人后面排成一列走”,具体介绍是,“结伴前往至少3人。随便找个不顺眼的目标,跟在他后面,成一列纵队齐步走。尽量和他步伐以及走路的动作一致,注意不能让目标发现。就这样。”
调查中,73.6%的被调查者认为,“小圈子”能让人们找到许多志同道合者,增进人际交流。还有53.4%的人认为“小圈子”能非常细致地满足人们各种兴趣和爱好。
“小圈子”从何而来?
“小圈子”为什么盛行?调查显示,57.3%的人认为在信息时代下,人们能更方便地满足自己千奇百怪的爱好,找到属于自己的“小圈子”。50.6%的人认为“小众”自古就有,只是以前信息没有现在这么发达,不能成为“文化”。还有42.5%的人觉得“小圈子”的出现,是人们寻找失落了的安全感的一种对策和努力。
“大家为什么喜欢这些‘小众’的东西?我觉得,兴趣爱好其实就是精神寄托,要是没有这些东西,生活就太空虚无聊了。”林浩然说,人的兴趣本来就是千差万别的,特殊癖好人人都有。
只是以前资讯不发达,有的东西知道的人少,自然喜欢的人就少了。现在网上的资讯太多了,很容易就能找到相同爱好者。林浩然还经常参加一些“圈子”里的活动,网友会组织到各地照相,小组还组织过到北京去看展览。
“小众”的人多了,就变成大众了
“我觉得‘小众’这一说法是靠不住的,小众的基础是大众,每个小众都有大众身份,每个大众行为都隐藏着小众成分。”“对号入座网”的“桌子”说。
身为“小众”的林浩然觉得,小众终究会成为大众的。他说,人们对自己不了解的东西就会感到排斥,这个很正常。有人会说你的小趣味不好,是因为他无法理解你的爱好。其实小众、大众两者一点不排斥。在当今这个社会,年轻人看到什么新鲜好玩的都要去尝试。
只沉迷于小趣味而对其他东西一点都不关心,也是行不通的。“就像5年前我刚开始接触LOMO相机的时候,知道的人不多,商店也没有卖的,需要从外国网购回来。现在的LOMO相机店已经开遍中国各大城市,身边很多朋友、同学都玩起了LOMO,LOMO已经彻底大众化了。还有,几年前我跑去看一个小乐队的现场演出,结束的时候,满场人都快走完了。到了去年的音乐节再看到,台下的观众挤得水泄不通,本来挺小众的一个演出变成人人都爱的大活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