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在北京,每个人都和这座城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一定带给过你或喜悦或悲伤的过往。北京像个巨大的记录仪,记录着这座城市中每个人的剪影。从5月开始,本刊“文化映像”栏目推出“京城剪影”系列文章,将与北京有关的方方面面,记录并呈现给您。或记忆或共鸣,或发人深省或抛砖引玉。第二期,我们谈“京城候物”。
候物本指“应候之物,某一时令特有之物”,最为恰当的解释,则要的蔷洹按河邪倩ㄇ镉性拢夏有凉风冬有雪”了。春花秋月,夏风冬雪,皆为四时候物。候物可谓一时之点睛,夏天若是没有瓜果梨桃、秋时若没有桂花落叶,怎么也算不上是个圆满的夏、秋时节。京城亦有候物,随着四时不同,京城百姓生活的各样元素也在变化。春时一串串的榆钱儿,夏时泡一杯茉莉,秋时折一叶银杏,冬天则要数香甜的烤白薯了。京城候物不一而足,本期我们就来聊聊这“京城候物”。
京城候物
不知何时起我们总在慨叹,生活不如以前有趣了,可实际上是我们自主抛弃了很多生活中有趣的东西。而京城候物,正是北京人的生活中,画龙点睛的那一笔。
曾几何时北京的春天,若不在银锭桥边、柳荫街旁,折下半段柳枝做个柳哨边走边吹,就根本不算过了真正的春天。正待初春柳梢垂,剪下一段嫩柳枝,将柳皮与枝心慢慢地转动、剥离开,然后将柳芯的一段削薄,放在唇边一吹便响了。边走边吹,京城的春天,就是由它开始的。
及至如今入夏,吃着冰棍在空调房里挨冻成了时代的缩影。可若你是个“好生活”的,此时你应该端着冰碗儿,坐在摆满香槟子的四致小屋中,待你心静了、体凉了,便冲一碗“茉莉花儿”,此时若有微风,酷暑是仿佛夹杂着碎冰屑一样让你凉爽至极的。
北京人爱养茉莉,尤其小叶儿茉莉。这花儿比兰花儿冲,可没丁香那么顶脑门儿。京城的夏天,晚风一过满屋子都是这怡人的花香,配上绿叶中缀着的洁白碎花儿,雅致得很。除了爱养茉莉,北京人还爱喝茉莉。京城是不产茶的,但茉莉花茶却是京城夏时必不可少的候物,看吧,入夏时各大茶庄卖得最好的,准是茉莉花儿茶。这也有缘由,北京的水碱性大,别的茶总掩不住那股“碱性味儿”,唯独茉莉花儿,香气怡人却不夺茶的味道,绝配。
谈起夏时候物,刚提到的“香槟子”也离我们远去了。这香槟子为何物呢?此物亦是京城夏时候物之一。它跟苹果差不多大,可不甜,酸得很,故难以入口。可它天生有一副好身子,夏天在屋子里放上两个大果盘,垒上两个香槟子塔,只要一时半刻,满屋子都是果香味儿,清爽不腻人。此外京城夏时还产“香白杏儿”,虽香不过槟子,可却又香又甜,可食用。
北京的秋天最可人,它毫不萧杀,满是温润了这座古城的暄光,以及逼走暑气的清爽秋风。若你在深秋午后躺院子里看天,你必能感受到这世界上最美的季节,它是那么的悠扬,又是那么的静谧。此时若你院子里有棵银杏树,天啊,彼时这京城一隅的院子里,就是这世界上最祥和,最美的地方了。
银杏,它就是京城秋时候物的代表作了。若你骑车走过***国宾馆前的那条银杏大道,你一定不会羡慕日本电影里夏天在小溪旁骑车疾驰的菊次郎,因为你已经经历过关于骑车这件事的最优打开方式了。骑在路上满眼望去俱是金黄色的银杏叶,地上、路边、甚至你停下车看看背包上也还夹着一片。银杏的果实叫“白果”,一到秋天银杏树下总有人低头捡东西,那就是在捡白果。白果性毒不能生食,但熟食用以佐膳、煮粥、煲汤,却是极好的食药。这样的银杏,是北京秋天最好的候物。
冬天的北京最棒的候物则是冻柿子、冻海棠,是寒风中能甜十里的烤白薯。当然,若你经历过,退出历史舞台的烟煤和冬储大白菜也一定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哦对了,除此之外北京人还会做些“西红柿酱”,也是冬天用来补充维生素的,现在却也找不见了。
四时四季,如今,这些京城候物,却还剩多少呢?
共鸣且鲜活的文化IP
有人会问,京城候物之消弭,又能对谁造成影响呢?答案指向两类人,一类是京城百姓,当京城候物消失殆尽时,北京人的生活,也就不能称之为“北京生活”了。另一类,则直指“北京文化IP创业者”们。
北京是一座文化名城,而北京文化则更多的是一种人文文化。所谓人文文化,自然是从北京人与北京人的生活中提炼出的文化形态。那么是什么支撑起北京人的生活呢?“京城候物”是重要一部分。是它们承载着北京人的生活,透过它们,北京人的生活显得有那么一股“怡然自得”。故而当“京城候物”消失殆尽时,我们就会发现,深深遗留在北京人生活中的那几丝“精神气韵”也随之不见了。
再者,就该说到北京文化IP的商业挖掘和运用了。
如今的北京,挖掘北京文化“IP”的商业运营典范,若非要说,故宫的“皇家文化”文创产品算是一个。更多情况下,北京这个IP是这样运用的:在景区极为常见的“老北京”布鞋、“老北京”冰糖葫芦、“老北京”炸酱面,甚至还有“老北京冻酸奶”皆在此之列。
然而,夏天的那碗炸酱面,对北京人来说是生活的一部分,绝不是不过水就能端上来的;至于冰糖葫芦这个国内全适龄、且地区普适性极高的食品,又有什么必要加上“老北京”呢?当然,这也要好过根本不曾出现在老北京人生活里的“老北京冻酸奶”。当不了解北京文化,从不熟知“京城候物”时,就很难从北京的地道生活文化中切入,并提炼真正能够转化为商业利益的“IP”。
但是,若论北京生活文化IP的开发,谁成功了呢?首当其冲是北冰洋。
玻璃瓶儿的橘子汽水又回来了,而近期,北冰洋更是宣布了袋儿凌的回归。北冰洋把自己作为京城候物,提炼出了“大IP”,并拼命追寻着它刚出现时的文化内涵,在自己曾经失败后的今天,又重新燃起了成功的火种。
这是为什么?这因为北冰洋正是京城夏天的候物,你一定记得放学后在小卖铺前,花上五毛一块,站着和同学一起喝上一瓶北冰洋的场景。它不可或缺,是人们的泛性共鸣,是一种集体回忆。而它背后,体现的是北京生活的市井,以及那份我们不想让其消失的,儿时的顽童赤子心。
这就是京城候物的可贵,它能变成IP,也能让“京城文化IP”更加鲜活。
要保护,要转化
如果上纲上线,其实京城候物的消弭如同珍稀动物一天天在消失是一个道理,如果不保护,那么它们只能消弭。可对于它们的保护,又和保护动物的方式截然相反――对于京城候物,“没有买卖,那就是伤害”。
那么,如何将它作为一个文化IP和商业进行良好的结合?
不妨以现有的品牌为例,比如“职人百货”。这是一个北京人做的品牌,将快消品与北京文化IP进行了搭载,在上文中笔者谈到的柳哨、香槟子等我们儿时常见到的候物,都成了该品牌推出的“产品”――“自制柳哨”、“桃花茶”、“香槟子香囊”等。
不同于其它快消品牌的是,职人百货的用户会大量地和品牌产生交流。为什么?因为职人百货也在打“京城文化IP牌”,而他们选择的切入点,正是京城候物。用户和这个品牌的交流,大多是在共鸣,而职人百货成为了这些用户与北京文化烙印之间的桥梁。用户和品牌产生了“共振”,于是“交易”自然更容易达成,同时通过交易,那些京城候物也随之再次走入人们的视野。如此下去,良性循环,双方受益。
这是什么呢?这是北京文化IP的优化形态,就如同故宫博物院的文创产品一样。它代表了这座城市,代表了这里的文化,对于用户而言,他们够真切,够深刻。
IP本来就是一个需要共鸣才能产生共振,并通过共振抖动出金钱的东西。如果没有产生交集的群体,并一同产生震动,是不可能让IP转化为利益的。这就像《盗墓笔记》的读者群是它变现的根本,这些读者一起共鸣,产出利益,从而让《盗墓笔记》在电视剧、电影等领域一火再火。所以如果你不能让IP更深刻,更具振动性,那么你注定失败。
京城千年,文化元素多如牛毛,而谈生活知味,必要非“京城候物”莫属。希望有更多的人把目光投回这座古老城池本身,更关注北京人的生活本质,同时让京城候物们继续留存下去,让这座城市的生活,多些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