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秋天悠扬而温怡,虽然短暂却极致绚烂。时下已是深秋,不知长城脚下的棵棵白杨是否还有金黄的树叶在迎风舞动,山峦之间那已经收获了的片片杏林是否变成殷红的晚霞。这样的一个周末,我驱车150公里,从市区来到密云蟠龙山长城,寻找深秋的最后一抹奇迹。
蟠龙山长城风景区位于具有“燕京门户”之称的密云古北口镇,镇域内长城由卧虎山长城、蟠龙山长城、司马台长城组成。蟠龙山长城处在司马台长城和卧虎山长城之间,距北京100公里,是所有开放的长城中惟一一处没有经过人工修缮保持历史原貌的古长城。
说起长城,大家多是会想到八达岭等著名的“景区”,那里的特点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人声鼎沸。而我选择的这里,没有熙熙攘攘的人群,有的是惬意的宁静和柔和的风声。厚重的秋意漫洒苍穹,这满目的世界里尽是肆意渲染的斑斓,一景一物,皆蕴透着浓郁的秋色秋香。
景区内除明代长城外,还有北京市最古老的北齐长城,以及建于1680年的古御道、建于1025年的杨令公庙和建于金泰和五年(1205年)的三眼井,及充满神奇传说的杨七郎坟、1934年为纪念古北口长城抗战中牺牲的抗日将士而修建的“古北口战役阵亡将士公墓”等。镇内大小自然和人文景观达30多处。
蟠龙山相对高度不高,约150m,可登攀的长城长度约达5km。蟠龙山长城并不长,但可看、可品的却不少。“七郎坟、令公庙、琉璃影壁靠大道,一步三眼井,两步三座庙”形象地说明了古北口景区内独特的人文景观。拾阶而上,落叶已是散落一地了。那刚刚抖落了叶片的枝干,迎着微寒的风轻盈的摇曳着,是卸去繁华后的惬意,还是偶尔也会黯然神伤?哪怕只是那么短短的一秒钟!随着攀登的高度不断上升,视线也逐渐开阔了起来。
蟠龙山长城地势险要,素有“南控幽燕、北悍肃漠”之称,自古为兵家必争地。这里是历史上发生战争故事最多的长城,雄关漫道的蟠龙山长城犹如一条巨龙盘在高山之上,在这肃杀的深秋中显得蔚为壮观。在全长15公里的长城上密布着84座敌楼,将***楼和24眼楼是这段长城的建筑精华。这段长城的城墙也独具特色,有土墙、石墙、砖墙不同风格。
将***楼地处蟠龙山的制高点,是较为少见、气势宏伟且保持原貌的多门洞敌楼,门洞有22个,是设置指挥机关的地方。楼呈正方形,宽10.10米;能看到南北各有四个箭窗;东西各有三个箭窗;有东、西、南、北四个门。
将***楼出名的重要原因是经历过民族抗战的血雨腥风。从将***楼眺望四周,可以说是群山一览无余,***事上易守难攻。1933年著名的长城抗战中,中国***队与侵华日***双方争夺的最激烈的就是将***楼。
将***楼原是双层建筑,顶部跟其它的敌楼有非常大的区别,今天上边的这一段的城墙已经不复存在了,而且顶部有一个很大的洞,是1933年3月长城抗战期间日***飞机轰炸时给炸开的。
将***楼争夺战是我国抗日部队血战长城最艰苦悲壮之地。今天我们伫立于经历过血雨腥风的将***楼前,可以依然看到城墙上累累弹孔、被炮火轰击下燃烧留下的黑色印痕和那楼顶被炸开的弹洞,这一切昭示着并不遥远的历史与滚滚硝烟,也留下了当年为民族自强而战的英烈们的壮举,不禁使人多一分缅怀与警醒,或许历史的血腥洗礼使得这里少了一份都市的喧嚣,多了一份沉重与悲壮。
二十四眼楼是蟠龙山长城东面最后一座敌楼,战争中与著名的将***楼相呼应,有上下三层,一二层四周各有三个箭窗,顶层周围是垛口。24眼楼有24个了望孔,是长城建筑史上不多见的珍品。
有首流传了一百多年的古北口旧八景写照,形象地描绘了蟠龙山长城的雄伟与豪迈:
雄关名称古迹存,令公祠堂表功勋。
东关一带清风翠,西山七郎黄土坟。
万里长城分翰域,千层高塔指烟云。
岩腰陡立中悬洞,坡面绯缅对垒门。
山顶的天气总是有些让人难以捉摸,尤其在秋天。日光渐渐西斜,头顶还是明媚如夏的日光也消散了,耳畔一阵寒风扫过,空中卷起一片神秘的斑斓。我无法回避这已经是一个萧瑟的时节,尤其在面对着眼前这苍凉的历史见证时,心底难免升起一丝惆怅和几许淡淡的忧伤。阵阵的秋风将秋叶毫不怜惜地从树梢拽下,枯黄的秋叶在空中翻飞,纷纷扬扬地随风飘散,发出哗哗的响声。
然而,大野上的秋天,似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其真正的内涵在于它成熟的魅力。秋天的诗中漂浮着阵阵稻香;秋天的情感流溢着苦尽甘来的味道;秋天的生活蕴含着沉甸甸的永恒。我在这暮色将浓之时,伫立在长城之巅,仰望苍穹,寄语这一个金秋,期冀下一个辉煌的到来。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蟠龙山长城 深秋最后的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