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是中国皇家建筑集大成之精华,卢浮宫是欧洲皇家建筑博众家之翘楚。由于历史背景的不同,中西建筑各自按着自身的历史地域和思想文化在发展,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发展历程,但在历史长河中也存在着许多共通之处。本文以紫禁城和卢浮宫两座中西方皇家建筑的典型代表为例,对比中西方皇家建筑发展历程的异同,发掘中西方不同历史背景下建筑文化和美学思想的差异。
由紫禁城和卢浮宫看中西方皇家建筑发展中的相似点
1.建造目的相同
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历代帝王为了满足其骄奢***逸的生活和维护其统治的威严,往往大兴土木,营建各种宫室殿堂。秦汉以后,宫殿建筑始终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占有重要位置。紫禁城建造的目的也不例外。
卢浮宫的建设作为法国古代帝王的王宫,居住过50位法国国王和王后。经过历代国王不断的修缮和扩展才达到今天的规模和建制。拿破仑三世是卢浮宫投资最多的“建筑人”,5年内的建筑堪比前辈们700年的积累。古代帝王之所以花费这么多人力物力和时间去营建宫殿建筑,就是为了彰显皇室至高无上的地位,树立等级森严的制度和不可侵犯的神圣地位。
2.历史沿革相似
卢浮宫与紫禁城虽然产生发展于不同的地域文化中,确在相同的历史层面不期而遇,他们同样是讲述帝王的爱好与抱负,讲述一段历史的迁移变更。两座宫殿的过往与今夕。紫禁城,以他的宏伟和华丽枕居在东方的大地上;卢浮宫,以她的优雅和现实坐落在西方艺术之巅。他们的历史沿革是有着惊人相似的前史,同由帝王宫殿变为平民博物馆的经历,同因帝王的个人爱好和***治理想而获得蓬勃发展的助力。这也许是冥冥之中的注定,也是中西方皇家建筑发展的各自
见证。
由紫禁城和卢浮宫看中西方皇家建筑发展中的异同点
1.中西方皇家建筑发展态度不同
中西方对革新态度的差别是皇家建筑发展过程中的首要差别。从建筑发展过程看,中国建筑是保守的。据文献资料可知,中国的建筑形式和所用的材料3000年不变。紫禁城是明清时期的建筑,我们通过其建筑造型风格可以看出与之前朝代的建筑风格几乎没有变化,其建制做法早已形成,斗拱飞檐的做法数据以及等级建制的规范早已形成。
与中国不同,西方建筑经常求变,其结构和材料演变得比较急剧。整个欧洲古代的建筑形态是呈现不断演进、跃变的。从古希腊古典柱式到古罗马的拱券、穹窿顶技术,从哥特建筑的尖券,十字拱和飞扶壁技术到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无论从形象、比例、装饰和空间布局,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反映了西方人,敢于独辟蹊径,勇于创新的精神。卢浮宫的发展经历了几代皇帝的建设、修缮和发展才形成今天的规模,而她虽以文艺复兴的建筑样式为主,却也有巴洛克风格,古典主义风格,洛可可建筑形制等,这在其外观建筑和内部装饰上都有所体现。
2.中西方皇家建筑发展理念不同
(1)幻想与理念,东西方两大建筑体系存在根本差别,“艺术有两种渊源:一为理念――从中产生欧洲艺术;一为幻想――从中产生东方艺术。”(维克多・雨果)西方人在建筑设计时注重造型方面,使建筑具有雕刻化的特征,其着眼点在于两度的平面与三度的形体。卢浮宫的建筑为整个单体,分为3层,且外观造型石质雕刻化。中国建筑则着重在于富于意境,不很注意单座建筑的体量、造型和透视效果,往往致力于以一座座单体为单元的、在平面上和空间上延伸的群体效果。紫禁城的构成是由一座座单体建筑构成整个皇家建筑群。西方重视建筑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之间的比例、均衡、韵律等形式美原则;中国重视空间,重视人在建筑环境中的“步移景异”的空间感受。可以说,欧洲建筑的理念性集中体现在一个“实”上,中国建筑的幻想性集中体现在一个“空”上。
(2)模仿与写意,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起源于模仿,艺术是模仿的产物。卢浮宫的建筑外檐多有人物雕塑装饰,其柱式的柱头也是仿生形态的模仿;中国人则重视人的内心世界对外界事物的领悟和感受,具有很强的写意性。比如,紫禁城建筑上的形如飘风的飞檐翼角,其传神的写意性很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激情和心理感染力。
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阐释、对比,我们对以卢浮宫和紫禁城为代表的中西方皇家建筑的发展历程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看到了他们的相似点和不同点,进而也知晓了导致其发展过程和不同表现的原因。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无论是中国的紫禁城还是法国的卢浮宫都始终保持了自身的独特性格。我们对比也好,联系也罢,建筑所表现的只是一个缩影,一种凝结,其最终目的都是想要了解各自时间背景下的那一段辉煌灿烂的历史和文明,回顾封建王朝下的人民智慧的结晶。
(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
作者简介:赵彤,女,汉族,硕士,单位:河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专业,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及理论;
卞培,女,汉族,硕士,单位:河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专业,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及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