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行当中的丑角,又名三花脸、小花面。俗话说:无丑不成戏。古今梨园大戏无一不包括丑,只不过扮演的角色大小、分量轻重罢了。各个不同的丑角人物以插科打诨、幽默、诙谐、灵活而受到了广大戏迷的喜欢。凭着幽默的语言,优美的身段,诙谐的表演,高超的技巧,无不让观众赏心悦目,为之欢笑。丑,没有小生俊俏,没有老生潇洒,没有武生英武,也没有花脸粗犷,但他有自己独特的滑稽美。所以,丑角在舞台上是貌丑人不丑,备受观众欢迎。
在面部化妆上,丑角大都是在鼻梁眼窝之间,用白粉勾画成块状,行话叫“豆腐干”。俗称“小花脸”,又与净角的大花脸、二花脸并列而俗称“三花脸”。传统剧目中丑扮演的人物种类繁多,多是心地善良、语言幽默、行动滑稽的人物。
丑角根据所扮人物性格、身份的不同而分为文丑、武丑两行,表演上各有特点。扮演女性人物时称“彩旦”、“丑旦”、“摇旦”或“丑婆子”。表演重念,要求念白口齿清楚,且能念“板歌子”流利嘴快。多念自然白,扮演上层人物时用韵白。丑的表演似有不守“格”之感,实有自己的程式和规律。
武丑也叫“开口跳”。扮演擅长武艺而性格机警、语言幽默的男性人物。着重翻跳武技,翻扑跌打的技巧,要求与其他武行相同,就是要突出一个“轻”字,神态上要突出一个“怪”字,即滑稽之意,也讲究口齿清楚有力。如《三岔口》的刘利华、《挡马》的焦光普、《吃鸡》的时迁、《三盗九龙杯》的杨香武等。
同“武丑”相对,剧中武夫以外的各种诙谐人物均由文丑扮演,包括的人物类型极广。丑角伴随着戏曲的成熟和发展也逐步完善起来,大体分“方巾丑”、“苏丑”、“袍带丑”、“茶衣丑”、“鞋皮丑”、“老丑”六种,在地方戏曲中,虽然没有这么明显的分工,但是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特点。
方巾丑主要扮演头戴方巾的文人,包括儒生、书吏、谋士、塾师等各种身份职业。如《群英会》中的蒋干、《乌龙院》中的张文远等。说韵白或苏白,身段动作舞蹈性强、节奏感强,呵腰、弯腿,表演上具有独特风格,适于烘托人物酸腐的气息。
袍带丑也叫“官丑“,扮演做官的人物。文官、武官,正面人物、反面人物都有。如《棋盘山》中的程咬金、《昭君出塞》中的王龙、,《失印救火》中的金祥瑞、《斩黄袍》中的韩龙等。大都说自然白,有时也说韵白。一般讲究口齿伶俐,念白清脆,有些说韵白的袍带丑(如《昭君出塞》中的王龙)也很注重舞蹈身段。
茶衣丑扮演各种行业的劳动人民。如《武松打虎》中的酒保、《问樵闹府》中的樵夫、《小放牛》中的牧童等。一般都穿古代劳动人民服饰的蓝布短衣。可能最初某一剧中的茶房穿着这种服装,并称之为“茶衣”,后来剧中劳动人民普遍都穿这种服装,旧戏班里就把这类角色统称为“茶衣丑”,说自然白,表演上要求比“方巾丑”、“苏丑”稍宽。
鞋皮丑又作“邪僻丑”。主要扮演花花公子之类的人物。大致由于穿着特种鞋(如福字屐等)而得名。一说所扮人物绝大多数为邪僻的反面人物,故称“邪僻丑”,旧戏班中讹为“鞋皮丑”。如《铁弓缘》中的石文等。鞋皮丑一律不挂髯口,表演上除个别剧目外,一般舞蹈较少。老丑扮演老年诙谐人物,大都是好人。如《苏三起解》中的崇公道、《奇冤报》中的张别古、《清风亭》中的张元秀等。一般挂黪或白色“四喜”髯口,戴白毡帽。表演上除个别剧目外,一般不着重舞蹈。念白讲究风趣,要表现老迈颟顸的特点。在许多剧目中,老丑常说一种带有方言味的白口,俗称“怯口”,如《甘露寺》中的乔福。也可扮演心术不正、性格狡诈的老人,如《法门寺》中的刘公道、《碧玉钗》中的刘胡子等。
丑婆子是由丑角扮演的妇女,即“彩旦”。有的丑婆子年龄较大,都是有子女的老妇,扮相稍朴素,如《拾玉镯》中的刘媒婆。彩旦年纪较轻,不一定有子女,扮相特别夸张,如《能仁寺》中的赛西施。
此外丑行还有一种划分的方法大多用于地方戏等小剧种。大体分为大丑、小丑、公子丑、恶丑等。大丑多扮达官、谋士,风度偏偏、举止文雅,如《蝴蝶杯》中的董威、《三滴血》中的晋信书,类似于“方巾丑”、“袍带丑”。小丑多扮小人物,如《柜中缘》中的淘气儿,以及店家、酒保、公差、家丁等,类似于“茶衣丑”。公子丑扮演性格幽默诙谐的书生秀才,以及纨绔子弟,花花公子等,被称作“公子丑”。如《白玉钿》中的董寅、《蝴蝶杯》中的卢世宽等,类似于“鞋皮丑”。恶丑主要指扮演恶棍、地痞流氓,突出一个“恶”字,如《窦娥冤 》中的张驴儿、《庚娘传》里的王十八、《白玉楼》里的周彪等。
丑角的面部化装大体分为文丑脸、小丑脸、老丑脸、恶丑脸、武丑脸。文丑脸――大都扮演一些行为不正或损人利己的文人谋士,像《乌龙院》的张文远,《一捧雪》的汤勤(挂黑八字吊搭髯)。这些人的脸谱,白色的块面较大,两颊和额部不宜过多的涂抹红色。面部五官的描画一般是八字眉,老鼠眼(或三角眼),鼻梁上略画几笔皱纹。此外,也有一些心地善良,但举止滑稽的小人物,像《小上坟》的刘禄景(挂丑三髯),《渔家乐》的万家春(挂五撮髯),脸上的白粉不宜过大,眉眼的描画,要结合面部的表情,能充分地表现出眉飞色舞的神态。
小丑脸――勾小丑脸的角色比较广泛:像《小放牛》的牧童、《御碑亭》的月弧《狮子楼》的恽哥、《双狮***》的书僮,脸上的白粉要涂得圆一些,两颊橘红色,眉眼的描画须显露出滑稽嬉笑的神气。另外像《盗银壶》的丑书僮、《四郎探母》的小番、《二龙山》的小和尚,揉黑脸,画白眼圈,黑嘴唇抹白边,面部化妆非常滑稽可笑。还有为非作歹的纨绔子弟,像《野猪林》的高世德、《打花鼓》的丑公子,面部化妆涂白腰子脸,两颊抹红,眉眼的距离要较近一些,额角画两块太阳膏。
老丑脸――脸上必须画皱纹,眉眼的描画要显露出年老诙谐的神气。像《女起解》的崇公道,都勾老丑脸(挂白四喜髯)。
武丑脸――滑稽诙谐、有武功的江湖人物(正反面人物都有),像《艳阳楼》的秦仁、《曾头市》的阮小二、《时迁偷鸡》的时迁、《九龙杯》的杨香武和《连环套》的朱光祖等,都勾武丑脸。武丑脸的白粉多集中在鼻部,眉眼的描画要表现出机警狡黠的神色。
小花脸――像《巴骆和》的胡理、《盗戟》的胡车、《水帘洞》的虾精《钟馗嫁妹》的小鬼,面部化妆类似净角的脸谱,但不普遍。
丑角所挂的髯口和面部化妆、表演动作是分不开的,它和生净角色所挂的髯口有所不同,在式样上富有漫画意味。一般常见的有“丑三髯”、“吊搭髯”、“四喜髯”、“五撮髯”、“八字髯”、“二挑髯”、“一戳髯”等几种。“丑三髯”(简称丑三)式样是三绺细长的黑须(表示胡须太少,不过寥寥几根而已)。挂这种髯口的角色,大多数是一些文人墨客或是小官僚。
“吊搭髯”又名“八字吊搭”,这种髯口的式样,是唇上的两撇胡须成八字形,下面的一撮胡须,不是贴在下颏上面,而是吊搭起来,可以摇动。这种假须,如果按照生活真实去解释,则是讲不通的;但在艺术造型上,这种带有漫画意味的假须,对于刻画人物的的精神面貌,却有着很大的帮助。“四喜髯”是四撮胡须,有黑白两种。“五撮髯”式样是吊搭髯加上两腮的两撮胡须,成为五撮,表示胡须虽多,但是很短(五撮髯已和四喜髯的名称相混,现在统称为四喜髯),有黑白两种。“八字髯”是唇上的两撇胡须。“二挑髯”是唇上的两撇胡须向上翘起,多用于武丑。此外像“一戳髯”、“一撮髯”、“小一字髯”、“王八髯”等,现在已不常见。
在戏曲表演中,要求一个好的武行演员身材不能太高,要求机警灵敏,要有身段,还要轻巧绵软。在舞台上走路要绵软得像没有骨头一样,一缩起来特别小。念白还要清脆,唱词要清晰,口齿必须伶俐,近了听着不吵,远了听得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