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国学经典《道德经》彰显处事大智慧。它要求教育工作者要认识规律,认识自我,一切按照规律办事;要善于借鉴别人的经验教训;要以水为师。
关键词:道德经;国学经典;教育;教学;启示
《道德经》据传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所作。全书共八十一章,分《道经》、《德经》两篇。《道经》讲述了宇宙的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讲述了明暗变幻的微妙;《德经》说的是处世的方略,道出了人事的进退之术,包含了长生久视之道。
对这样一部国学经典,虽然早有接触,但都是泛泛而已,加之年纪轻、阅历浅、理解能力有限,里面好多东西竟没有读懂。近几年,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再次研读这部书,内心忽然明白了很多。特别是书中所体现出来的处事智慧对作为教育工作的我有着深刻的启发意义。
一.“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这是本书第五十四章中的语句。老子认为,培育真正的人,唯有以道修身,身化于道,他的德才会真实,才会从异化了的“私、妄、昧”的“俗人”、“众人”,向“公、正、明”的真人复归,成为“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的宇宙中居四大之一的人,并“修之于天下”,由真人而成为圣人。人要摆脱芸芸众生的无边苦海,必须能自觉地把握大道,以人之道合天之道,认识天地,认识自我,一切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这样才能达到“随心所欲而不逾道”的境界。
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有加重之势。“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高涨。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面对金钱、地位等的诱惑呢? 《道德经》给我的心灵开启了一把钥匙:教书育人既是一份职业,又是一种事业。作为职业,教书育人是我用以谋生的一项工作,一种谋生的方式;作为事业,教书育人则是我精神的寄托,是我一生执着地为之献身的目标和追求目标的活动。教师职业是我的安身之命,而教师事业使我们安心立命;前者使我能够生活,而后者能够使我生活得更有意义。正是由于对事业的不懈追求,我才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自觉地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到遵章守纪,对工作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力求把工作做实做好。
二.“不贵其师,不爱其资”。
“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意思是说善为道的人,是不善为道的人的师傅;不善为道的人,是善为道的人的资鉴。不尊重自己的师傅,不珍爱自己的资鉴,虽然智慧,实是大迷误,这便是为道的精要妙旨。
在教育教学中,要善于借鉴别人的经验教训,变成自己的宝贵财富。成功、正面的经验这是“师”,要善于总结,善于借鉴;失败、反面的教训这是“资”,同样也应善于认真学习。进一步说,无论‘善人’,或是自己,皆有正误成败之经验教训,可师可资,所以须认真反省总结,善与不善,一正一反,一师一资,看似相反,实是相成,缺一不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吃一堑长一智,我应该善于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吸取失败教训,做到取长补短,见贤思齐。
三.“上善若水”。
《道德经》总结了水有七善——“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水至柔又至刚——“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至柔,其胜利,不在于以硬碰硬,不在于声势浩大。水出山谷,遇石而绕,随山而转,用阴柔之力,峰回水转,淘刷冲洗,终于奔向大海,随自然形状而改变,处方而正,处圆而润,而自然存于天地间。水最有爱心、包容性、渗透力、亲和力,它通达而广济天下,海纳百川,水有至大之量,水有坚韧不拔的性格,有持之以恒、永不言败的精神。
自己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中等职业学校,经常接触一些问题学生。对这些学生,我曾有过急躁情绪,采用过硬碰硬的办法,但效果不理想。后来我改变方式,以柔的方式,借力打力,反倒取得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其实,教育工作者不妨以水为师,学一学水的气度,水的胸怀,水的坚韧,那会给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很多启示。
罗希良,平顶山外国语学校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育、普通话水平测试、教育教学管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道德经》与教育教学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