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它博大精深、玄妙无极,蕴含着养生之学、人性修养、处世哲学、治国方略,乃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等无尽的智慧宝藏。到今天,它的世界意义也日渐显著,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不遗余力地探求其中的奥秘,追寻人类文明的源头,挖掘古代智慧的底蕴。道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认识道的微妙玄通,有助于从源头上整体把握老子的思想。
关键词:老子;道德经;道
中***分类号:B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5-0027-02
一、道可道,非常道
在《道德经》第一章,老子就坦言,他讲的道微妙玄通,玄之又玄,所以他告诫我们千万不要执着于所谓的语言文字来理解他的道。能够说得清楚讲得明白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了。道是说不清讲不明的,它是超越语言文字,超越时空隧道的。因为你说它是甲它就不能是乙了,你说它是白它就不能是黑了。如同在西方世界,人们都想要知道上帝是什么,可这个问题偏偏不能用是什么来回答,人们只能说上帝不是太阳,不是月亮,不是其他什么。释迦牟尼有一堂课讲得很有名。在灵山会上,大梵天王以金色菠萝花献佛,并请释迦牟尼说法。可是,释迦牟尼一言不发,只是用拈菠萝花遍示大众,从容不迫,意态安详。当时,会中所有的人和神都不能领会佛祖的意思,唯有佛的大弟子――迦叶尊者妙悟其意,破言为笑。迦叶与佛祖在灵山会上心心相印,佛祖只是拈花微笑而已,没有任何其他的表示,但一切尽在不言中,此时无声胜有声。于是佛祖把衣钵传给了迦叶。无独有偶,孔子也讲过这样一课,他在讲台上,只是伸出一根手指说了一句话“吾道一以贯之”。曾子应之曰唯,孔子就笑着走了。在这堂课上,众弟子只有曾子听懂了孔子的课。后来曾子著有儒家经典《大学》。老子所要传授给人们的道,也是这样的玄之又玄,只可意会却难以言传。
远古时期的伏羲氏就给我们开了一扇做学问的大门,叫作天人之学,也就是我们做学问,是从天垂象开始的。天不说话,天没有语言文字,但它会真实地把自己的本相完完全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整个自然界就是一部无字天书。任何的语言文字都难以尽说天地自然的神奇。所以老子说,“希言,自然。”老子的道超越语言超越时空,但却不会超越天地自然,整个《道德经》完全是以天地自然为基础的。道可道,非常道,也寄托着老子希望我们少说多察,才可悟道的殷切期望。
二、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老子的道虽是玄之又玄,但在《道德经》中老子却又不得不用语言文字给我们描述他所讲的道。这让老子很为难,所以在文中老子多次说自己是“强为之容”,就是勉强来形容它。在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老子说他的道在天地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它是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它寂静无声,空虚无形,***长存而不改变,循环运行而不止息,可以作为天下万物的母体,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把它称之为道,再勉强形容它很大,大得无边无际,一直伸向远方,又返回本源。在六十七章,老子说天下人都认为我的道太大了,似乎什么东西都不像。可正是因为它太大了,所以才什么都不像,如果说它像什么东西的话,那它就还是很渺小了,也就不是我所说的道了。在十四章,老子又说,这个道看不见,听不到,也摸不着。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这个道,正因为看不见,所以我们才能看见花儿是红的叶是绿的;正因为听不到,所以我们才能听到那鸡鸣鸟叫的声音;正因为摸不到,所以我们才能触摸到树木的坚硬棉花的柔软。
三、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的微妙玄通,不仅在于它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而更是在于这个道,它是天下万物的根源,而且它的作用取之不竭用之不尽。在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里,老子以简短的语言,恢宏的气势,让我们对道生万物的奇妙过程产生无尽的想象。那个无边无际、没有穷尽的道,是整个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以及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所有万物的总根源。在这一过程中,道首先展现为统一的整体,这个统一体不断地旋转运动,又分化成阴阳二气,阴阳二气激荡交流形成阴阳和三气,这三气再产生万物[1]100。天地分化出来之后,地水火风各种条件因缘俱足之后,慢慢地植物动物也相继出现。万物都是负阴抱阳,由阴阳激荡而成的和谐体。在天地尚未形成的时候,道没有实物,没有形象,这种情形称之为无,就是虚空。万物皆由虚空而来,虚空就是道的本体。这个虚空不是抽象的而是本来就存在的。天下人都只是看重有,却忽视了无。在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老子说,这个有,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但却恰恰是这个无才成就了这个便利。在老子哲学中,道,是构成世界的本体,是创造宇宙的原动力,它是促使万物运动的规律,也是人类行为的准则。这才是道真正玄妙的地方。道何以能够于虚无之中生化出妙有,在第二十一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惚兮恍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里,老子说这个恍恍惚惚虚无的道,并不是真的空无一物,而是实实在在含有某种精微之气。但其能量却是无穷无尽的。它是个聚宝盆,“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它“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它“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这个奇妙的道,是天下万物包括人类的根源,它“***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每时每刻都在孕育着新生事物。
四、道常无名,天下莫能臣
道生万物,虚空就是道的本体,而地水火风整个自然界就是道的化身。这个过程是真真正正虚无生妙有的神奇过程。你能亲眼见证苹果树开花结果,以至于红通通的果实挂满枝头,而人类又有哪一位魔术师可以变通如此呢?这就是道。世界上有多少棵树木又有多少片叶子,却竟然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而人类又有哪一位科学家能够制造出哪怕一片如同真一般的树叶呢?这就是道。道孕育着生命,养育着众生,我们都浸泡在道的怀抱之中。我们往往会臣服于魔术师以及科学家的神通广大,却独独没有意识更不用说是欣赏与臣服道之为道对于我们的重要性。因为我们自打出生就是如此啊,阳光在照,花儿在开,风儿在吹,这真是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我们对此早已习以为常。这就是道,它是如此的平凡平实平淡,它就在我们的眼前,而我们却不自知。可是我们哪一位不需要脚踏大地,哪一位不需要呼吸新鲜的空气,哪一位不需要阳光的照耀,我们没有一刻可以离开这个道啊。所以在三十二章,老子说,“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这样的大道,虽然常常被人们所遗忘,但是天下却没有什么东西能够让它臣服。“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也没有任何人可以命令它,它就是这样自然而然地运作。大自然这部无字天书,它每时每刻都在向我们诉说着无言的真理。这就是天下最神奇、最深奥、最玄妙的道。
五、生而弗有,为而弗恃
道生万物让人叹为观止,道的至高无上让人叹为观止。同样,道所展现出来的“生而弗有,为而弗恃”的无私无我也让人叹为观止。第三十四章,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这一章,老子说,大道就像是泛滥的河水,周流在左右,无边无际,随时存在,整个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包括人类,整个大自然都是道的化身,我们都浸泡在这个大道之中。它化育万物生生不息,成就一切而不居功;它养育了万物却从不加以主宰。它就是这样默默无闻,无所欲求,以至于众生几乎忘记了它的存在,真可以说是小啊,微不足道;它不主宰万物,万物却都归附于它,从而尊道贵德,真可以说是大啊,至高无上。正是由于它从不自以为大,因而成就了它的大。“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它天长地久,永恒存在。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在这里,老子一次次地让我们看到自然之道,它默默承载并养育着众生,它的存在对我们而言生命攸关,而它却是如此地默默付出而不居功。而对于那种居功自傲,处处刻意表现,“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2],对于道来说,就如同是多余的剩饭和身上的赘肉。这个道,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完全一副“名利于我如浮云”的超然神态。一个得道之人,他会体悟到整个大自然的无私无我,默默付出而不居功,然后展现出与道相应的德行来。这就是体道,悟道,得道以至于最终行道,那么你就会与道合一。与道合一,这样的人“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这样你就不会失去你的根本,你就会达到“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的境界,也就会“没身不殆”[1]121。
六、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老子的道,它来自于天地自然,但绝不终结于天地自然。春秋末期,礼崩乐坏,诸侯割据,老子希望统治者能够平息战乱,给人民以安定祥和的生活。老子的道,更在于这一层深刻的含义。所以老子更是希望统治者能够道法自然,以道治国。以道治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所以老子多次呼唤当权者能够以道治国。《道德经》第三十九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侯王如果能够持守这个道,***治就会清明,就连万物也将自化。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这里老子更是直白地道出了以道治国的神奇。回顾中国历史,中华民族无不以强汉盛唐闻名于世,而汉唐的强盛却也得益于老子以道治国的思想。汉初统治者推崇黄老哲学,与民休息,无为而治,汉景帝意识到老子思想的重要性,于是老子一书正式命名为《道德经》。史书记载文景时期,社会安定,生产发展,国库充盈。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尊崇老子的王朝,老子被尊为唐宗室的“圣祖”,先后被册封为“玄元皇帝”、“大圣祖高上金阙玄元天皇大帝”,成了唐王朝的保护神。以道治国之神妙,从汉唐的强盛我们便可见一斑。
参考文献:
[1]傅佩荣.我读老子[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2]梁海明,译注.老子[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