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号火星着陆探测器成功降落在火星北极附近区域后,正在按照预定计划紧张有序地工作。“凤凰”号火星探测器的发射,是近几十年来人类在探索火星的征途上发起的新的冲击。
一颗遥远的星球
火星是太阳系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排列为第四颗,它有很多特征与地球相似。它和地球一样有着一年四季的变化。它的自转与地球十分相似,自转一周比地球自转时间略长。火星在椭圆轨道上绕日公转,火星的一年约等于地球的两年。火星体积不到地球的1/6,质量仅是地球的1/10左右。
火星表面的平均温度为零下53摄氏度,稀薄而干燥的大气使它表面的昼夜温差常常超过100摄氏度。沙尘暴是火星的奇特现象之一,局部的沙尘暴在火星上经常出现,有时候风速差不多是地球上12级台风的6倍,这种沙尘暴往往会覆盖半个甚至整个星球。
火星表面的地貌特征主要有环形山和火山、峡谷、河床等。
探测火星的脚步
火星是一个危险的目的地。40多年来,世界各国先后向火星发射了30多个各类探测器,但其中多半都以失败告终,因为火星上的一块石头或者一阵狂风都有可能破坏掉人类的探测计划。
进入2000年后,各国主要的火星探测计划有:
2001年4月,美国成功发射“奥德赛”,火星探测器。它所携带的复杂仪器能把有关火星上水的现状及其深度、火星表面的地质构造和所受辐射的特征数据传回地球。2002年3月,美国宇航局宣布,“奥德赛”火星探测器传回的火星南极***像和数据表明,火星上有大量的水冰,从而再次激发了人类对火星探索的热情。
2003年6月2日,欧洲航天局发射了自己的第一个火星探测器――“火星快车”,着陆器在即将着陆时失踪。
2003年6月和7月,美国先后发射了“勇气”号和“机遇”号孪生火星车。它们顺利着陆后,在火星表面进行了大范围探测,并通过所携带的高精尖仪器,向地球传回了许多火星表面***片和有关火星岩石、土壤和大气等其他有用数据,其中最重要的是找到了一些火星上有水的证据。
2005年8月,美国“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升空。该探测器是当今世界最先进、最大的人造火星卫星,携带了最先进的太空探索装备,能拍摄有L史以来最清晰的火星地表***片,可进一步研究可能有水的区域,在成像任务完成之后,它还将为火星着陆器转发数据。
寻找生命的痕迹
关于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的争论已经持续了许多年。科学家们预测,像地球一样,火星在诞生之初曾拥有大量水。为了彻底搞清这一重大问题,从1996年起,美国开始实施“火星生命计划”,即每隔26个月发射1~2个不载人火星探测器,以便最终确定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
根据2001年发射的“奥德赛”号火星探测器上的射线光谱计的测量数据显示,在火星北极地区表面下50厘米厚的土壤层中存在大量冰水,南极地区的冰沉积物则更多。所以,美国制定了以寻找水为核心的火星探测战略,“凤凰”号就是第一个在火星北极地区着陆的探测器。
“凤凰”号探测器是一个固定着陆器,它将利用先进的挖掘臂深挖火星着陆地点附近的含冰土壤,在其微型火炉中加热土壤样本,研究其化学构成。“凤凰”号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火星上水的演变历史,确定北极地区的土壤中是否存在支持生命活动的条件,研究火星极地的气候、天气等。
一铲含冰的火星土
“凤凰”号的主要目的是探测火星上是否曾经有液态水流动,是否有生命存在,或曾经在此存在过,即便是以微生物的形式。
“凤凰”号已经成功地在火星地表下的冰层内钻孔,并用机械臂上的铲子收集到钻孔过程中产生的冰冻碎屑。
“凤凰”号向地球发回的***像和数据,证实铲子里确实有冰样,在收集的几个小时里,这些冰屑发生了轻微变化。冰暴露在火星空气中会开始升华,或转变成水汽。
“凤凰”号在对冰样作了进一步测试后,提供了火星存在水的确凿证据。在“凤凰”号拍摄的照片中,科学家发现探测器下面的冰样正在融化。科学家表示,火星土壤要比想象的碱性更大,含有镁、纳、钾和其他元素等成分。
未来的探索计划
2009年或2011年,美国还将发射“火星科学试验室”火星车。这种新一代火星车约有一辆吉普车大小,比目前仍在火星上工作的“勇气”号和“机遇”号大几倍,其穿行能力也将得到更多改善,可在坡度为60度的斜坡上正常行驶。
新型火星车将依靠核能来工作,使用放射性同位素电力系统取代目前火星车上使用的太阳能电池板,因而可大大增加漫游车的行程和使用寿命,提高其开展实验活动的能力。新型火星车最引人注目的是用“空间起重机”登陆。“火星科学试验室”能对火星上一些“死角”进行考察,进一步探索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
小链接:为何取名“凤凰”号
火星着陆探测器取名“凤凰”,寓意“凤凰涅、浴火重生”。
“凤凰”号实际上脱胎于以前一个夭折的火星探测器,其中的许多组件都被再利用,成为“凤凰”号的基本构架。另外,“凤凰”号设计人员还借鉴并改进了1999年在火星着陆后下落不明的“火星极地着陆者”探测器的一些设计。设计人员说,希望在前辈基础上“重生”的“凤凰”号能不负众望,在火星探测中有更多的重大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