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篇1
摘 要:近年来,职业教育的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以及市场化进程加快,终身教育从理念到实践,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就业等等,对职业教育课程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农业;教育课程
中***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013-01
近年来,职业教育的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以及市场化进程加快,终身教育从理念到实践,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就业等等,对职业教育课程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职业教育模式的改革,由传统的学院式教育模式向***府主导下的就业导向模式转变,以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社会转型的需要;二是职业教育课程的属性的转变,课程体系从学科体系转向工作体系,课程内容从知识导向转向行动导向,课程目标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课程顺序从知识逻辑为主线转向职业活动为主线,课程环境从课堂情境转向工作情境,课程实施从教师为主导转向学生为中心,课程价值从知识储备为主转向实际应用为主。
一、农业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农业职业教育投入不足
近几年国家一再加大对农业方面的投入,主要用于农业技术的开发和对农民的直补。但是,从一、二、三产业发展的投资权重看,农业投资还没有占到应有的比重,而直接用于发展农业职业教育的投入更少,大大制约了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教学设备的不足或落后,对于教育和课程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2、农业职业教育法律保障不足
中国职业教育在1996年9月1日起才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且未有法律条文规定正式进入工作岗位必需接受职业教育,使得职业教育在岗位需求上得不到法律保障。
3、社会对农业职业教育的接受度不高
发展现代化农业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急需各类农业实用技术人才,但是农业职业院校毕业生到县及县以下单位的比例很小,在村一级回乡务农的毕业生几乎为零。一方面是高职院校学生对农业的认识和自身定位的不足,另一重要原因是社会对农业职业教育的认识没有转变和重视。社会广泛认识中农民收入低,劳动时间长,是个辛苦活,看天吃饭,大多数农民除了进行农业生产外还需要从事副业和其它非农产业劳动来补充家庭收入。还有些家长认为学校教的实际技能性太低,不去学校学习也能学到。因此,大部分父母都对农业职业教育抱着消极态度。
二、新形式下农业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对策
面对以上问题,农业职业教育课程需进行一些改革措施来应对这些挑战。
1、专业基础课程的改革意见
专业基础课是整个专业的理论基础,但所学内容与实践应紧密结合,不能多学也不能广学,不能像学习基础文化课一样,应有所针对性,且与实践教学相对应。高职教育三年制园艺技术专业来说,基础化学和生物化学应该向结合作为一门课程,主要讲解园艺专业的农业化学为主,其他内容均可以取消。
2、专业实训课程的改革意见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掌握专业实践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学生就业的好坏,但职业学校首先应该先弄明白当前社会环境中到底什么样的专业才是社会急需的专业,同时学校又需要将相关专业学生培养到什么样的程度。
(1)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的提升
绝大多数的专任教师都是从普通高等学校毕业后就业到学校的,大多数没有在企业工作的实际经验,对一些实际的操作只停留在书本上或理论上,操作上几乎是一片空白,虽然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都有组织专任教师每年利用寒暑假或者周末到企业参加工作锻炼,但这种阶段性的锻炼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个人认为,***府与学校每年要派一些专业教师到相关的大企业从工人开始进行锻炼,将企业的整个生产流程要熟悉,真正掌握专业的实践操作,这样才能提高教师上课的实践能力,才能指导出实践合格的职校生。
(2)学校设备的更新
职业院校的招生出现了全国性的减缩,学生的生源素质也出现了不断下滑的趋势,职业学校添置设备的能力也逐渐下降,在原有设备的基础上,很多的实验与实训均无法正常进行或与企业相接轨,虽然大家都知道这样不利于教学,但都苦于无能为力,有的学校即使添置设备,也只是苦于检查,也不能很系统的配置设备,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在***府的协助下,能解决设备上的问题。
(3)校企合作的加强。
“招生难,就业率低,辍学率高”是一些职业学校普遍面临的问题。通过校企合作办学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是一条新型大道。目前已有部分高职院校开展了帮扶学校依托优质资源,积极与受援学校开展合作办学联合招生,帮助受援学校加快培养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校企合作方式。加强合作办学联合招生,不仅可以增强高职教育在当地家长和学生中吸引力的重要途径,也能是学校根据社会和企业用工需要和岗位要求,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改革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整体设计、统筹规划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系统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培养人才,更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订单式培养,让学生获得性、实际性地学习,根本上解决学生就业问题。
(4)增设通用技能课程
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在压缩文化课课时的同时,增设一些通用技能课程,如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书法课程、普通话课程、计算机课程,还应根据各专业的实际需要,增设一些跨专业的课程,如在园艺技术专业增设绘画课程,不仅加强基础又能提高学生兴趣,并且在开设这些课程的同时,要积极鼓励与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等级测试,如把是否拿到普通话等级证书与能否毕业相挂钩等,经促进学生认真学习。
农业职业教育需要继续发展,新课程的实施,教师是关键因素。为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真正实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师角色的转变,能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着力于实现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切实树立全面发展的人生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民主合作的教学观和优质高效的效益观。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篇2
一、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意义
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一呼百应。在教育的过程中,课程始终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因此,进行课程改革是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基本切入点,只有进行课程改革,才能实现培养目标与专业能力的有机结合。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人才问题是关系***和国家发展的关键问题。科学发展观中的发展,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国家要通过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才能真正提升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中等职业教育在新形势下亦承担着提高劳动者素质、服务于每位学生成长的重任,成为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的宽厚基础和坚实支撑。目前,中职学生的生源普遍年龄小、素质参差不齐。中等职业课程必须重视每位学生的潜能挖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不同角色的成功者。经济社会要求人才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因此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不仅定位于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也要重视学生态度的形成、品德的提高和情感的升华。中等职业学校要不断发展壮大,不断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仅仅依靠扩大招生规模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走促进内涵发展的道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全面审思和改革“传道、授业、解惑”式的教育教学策略。
二、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与策略
2.1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目的
实践整体教育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服务地区经济是课程改革的原动力。
2.2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基本方向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府特别是地方***府的***策倾斜与资金扶持,构建全方位的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更新观念,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理念。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模式应占主导位置。坚持产学全程合作,整合区域经济资源。
2.3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侧重点———课程整合、课程分层
课程整合,就是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要求,有选择性地将原来分属于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有机地组成一门新的课程,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当然,这种整合不是原有内容的简单拼凑,而是有机、有序、合理的融合。课程分层,是对课程内容尤其是专业课程内容进行横向分割,以满足不同专业对同一课程的不同需求,也能满足不同个体对同一课程的需求。经过课程整合后的课程分层,可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分层教育,以满足社会的用工需要。
三、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初步成果
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主要从四个方面开展。
3.1课程结构的重新调整
课程结构是课程目标转化成为教育成果的纽带。以就业为导向而设计的中职课程目标,既有中等职业教育共性目标要求,又有清晰的职业基本能力要求以及具体职业岗位的工作标准,有明确的职业岗位人才规格、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目标定位。这种一般素质、职业能力、岗位技术“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模式,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可以大大缩短学校教育与就业需求之间的距离。教育过程中把学生思想品德、文化知识以及审美、体质、心理等素质教育同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岗位技术训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贯穿其中。基于此,有学者提出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结构应由文化基础课程、专业理论课程、综合活动课程“三大板块”组成。新的课程体系应重视专业技术能力、计算机能力、外语能力、与人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培养。
3.2课程内容从知识本位转向职业能力本位
以就业为导向设计中职课程内容,要求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其具体做法是:首先,以职业所需的能力为主线,包括胜任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工作技能和工作态度的培养,直接反映职业角色对从业者的能力要求;其次强调教学内容实际、实用、实践,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再次,把职业资格标准引入课程体系,促进学校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在教学内涵上的统一。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内容设计思路,不仅有技术能力要求,而且包括具有广泛适应性的一般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既有较高的职业技能,又有一定的职业岗位转换的适应能力,从而获得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课程综合化与建立技能训练体系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这将是今后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针对岗位技能要求的变化,要不断创新教材,在现有教材基础上多渠道开发补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教辅资料,依托企业研发适应新兴产业、新职业和新岗位的校本教材。
3.3课程实施过程的多元化
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实施过程,应是一种开放的教学过程。师资、教材、教学模式是课程实施的三个基本要素。目前绝大多数中职院校的做法是:在年龄、学历、职称、和专业技能结构方面优化教师队伍;精选、精编、精改现有教材;在教学模式上普遍推行仿真实训教学和模拟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技能打包教学等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方式上强调因材施教,“尊重并承认学生在学习速度、学习能力的个别差异。为了满足学生的要求,教师可创造出使学生感到友好的学习环境”。
3.4课程评价的开放性
目前普遍被接受的课程评价新标准遵循三个原则:a)课程效果以学生为主体。b)突出“能力目标”。c)能否用恰当的任务进行训练。在学生评价方面,更注重在实际工作情境中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把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实际工作能力的训练放在重要位置,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和教育评价机制来推动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学生持久就业能力的养成具有现实意义。
四、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展望
由于对课程认识的角度不同,对课程概念的理解存在很大差异。课程改革没有统一的样式,理论体系并不完善。因此,尽管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着良好机遇,却也在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面临着不断出现的困难甚至弊端。中职教育存在重规模高于重质量问题,因此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因各种条件限制,课程目标难以真正实现;在课程开发与教材编写方面缺乏有效机制,校本课程开发有限;校企合作的范围有待扩大,合作运行机制有待完善;专业知识面宽,专业能力强,有从事生产实践的经历和经验,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建设任重道远。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一个摸索前进的过程,尽管有国外的先进经验可以借鉴,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之路仍然崎岖。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群策群力才能共同建设并不断完善。
作者:侯文艳 陈劲松 李夏 单位:山西职工医学院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篇3
[摘要]近年来,职业教育的发展逐渐朝着良好的方向大步地迈进。然而,挑战与机遇并存,其还有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的地方,比如:教育目标与实际教学工作相脱离,课程设置缺乏实际操作性。本文针对当前教育课程方面的问题进行阐述,并试寻出可行的对策。
[关键词]职业教育 课程 改革
[中***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9-0159-01
一、对职业教育定义的理解
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四类教育之一,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在教育史上,关于职业教育的解释很多,斯内登认为,凡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都可称为职业教育;梅斯认为职业教育是为学生将来从事某种特定职业做准备的教育。
现在,职业教育被界定为:职业教育就是在一定普通教育的基础上,对社会各种职业、各种岗位所需要的就业者和从业者所进行的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使其成为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严明的职业纪律、宽广的职业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的劳动者,从而适应就业的个人要求和客观的岗位需求,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职业教育从根本上讲是就业教育,是直接为就业服务的教育。其不仅教学生做什么,更重要的是教学生怎样做,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那么,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也应该突出这个特点,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重视技能实训的环节。但是,在现实的教学工作中却未必能如愿以偿。
二、职业教育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存在许多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职业教育课程是完善的,基本上,职业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归结为以下三类。
(一)课程设计不够合理
关于课程设计不合理的这一批判,其不仅存在于职业教育中,在如今的各类教育中都存在这样的弊端。在职业教育课程实践中,关于理论与实践孰重孰轻,或者二者的分配比例如何的争论往往表现为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之争,研究者们普遍认为职业学校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比例大多为2:1或1:1,如果实践课的课时明显偏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但实际二者的课时比例却不够协调,实践课程的设置欠缺或安排课时较少。
(二)实践性不够突出
依照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原则应该是首先明确某个工作岗位需要完成哪些任务,然后以这些任务为基础,分析要完成这些任务需要哪些知识、技能和态度,然而,这些知识和技能以及态度只有在实践操作环节中才能得以更好地熟悉。现在职业院校对专业实训室的建设还不够成熟,所以,学生实践的时间很少,即使是掌握了理论知识,但是没有很好的实践平台供他们更好地锻炼,所以实践性不够突出。
(三)专业教师的缺乏
关注课程改革的研究者如果没有重视教师的角色,那么任何的课程改革的想法都只是空谈,因为,教师是课程改革的第一实践者和引导者。然而,在职业院校受过专业的职业教育培训或者是能够取得相关职业从业资格证的教师凤毛麟角,大都是一些老教师凭着几十年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在讲授,还有一部分是年轻的刚刚毕业的高校研究生。年轻的教师很少有在相关的职业领域里工作或者实习的经历,也是一边教授一边学习一边总结的过程。所以说,职业教育目前在课程改革方面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专业教师队伍的重塑。
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出路
(一)树立就业为导向的思维理念
职业院校要从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出发,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将学生的就业与课程安排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授人以渔。在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劳动态度和职业道德及正确的价值观外,更要帮助他们提高专业技能,也就是如何做的技能,让学生在毕业后在面对就业单位时能自信地说:我能做。
(二)加强实训课程的建设
在职业教育当中,任何的纸上谈兵都将会成为职业教育课程优化的一大障碍,必须要加大实训室的建设以及实训课程的建设,因为,只有在实训课程的合理设计和安排的前提下,才能保障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保障学生实践环节的操作和熟练。
(三)打造专业的教师队伍
职业教育当中,对教师的要求其实是很高的,一方面他们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他们还要对具体技能的操作熟练掌握,这样才能在讲授的过程中做到更加准确的、熟练的示范。所以,教师队伍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四)与企业合作,给学生更多的实训实习机会
职业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多与企业合作,做到订单模式的培养人才,也就是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对口地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样就为企业直接培养出适合自己需要的人才。同样,学校为企业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也需要企业的参与,给予学生一定的实训机会和实习岗位,让他们在一边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及时地参与到实践当中,这样对技能的应用和知识的积累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2002版.
[2]杨进.论职业教育创新与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版.
[3]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版.
[4]施良方.课程理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版.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范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