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来过北京,那时候的记忆,永远也抹不掉。
天安门高大宏伟,广场上的人群,鲜艳的彩旗迎风飘扬着,我深深地呼吸着那里的空气。
几十年过去了。
我有幸来北京工作,每每经过这个沸腾发展的城市的时候,心里总有一种热情,北京应当成为世界上最美丽、最适合人居住、最有活力的城市。
因为她是人民的首都,是中国人的象征。
前几天,我看了一篇文章。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英国皇家建筑学会***在中国考察之后对中国城市规划界说:“现在全世界的城市建设都面临一个共同的危险,我们的城镇正趋向同一模样,这是很遗憾的,希望中国的城市建设能够尊重中国的文化,尊重城市原有的特色,中国历史文化的传统太珍贵了,你们要用全部智慧、洞察力去抵抗。”
二十年后的今天,这个意味深长的警告不幸被言重。有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在以平均每年几亿平方米的面积进行大规模建设。
当人类砍倒第一棵树的时候,文明开始了;而当人类砍倒最后一棵树的时候,文明结束了。
城市是复杂的,可是往往也如此简单。地形地貌、森林水利、山脉河流、居住形态、建筑遗址、公共场所、文化气息、民族情调……城市的记忆无疑是一种组合。
文章看到这里的时候,勾起我许多的经历和遐想。
我去过哈尔滨的“中央大街”、去过“圣・索非亚教堂”。那里是一座移民城市,欧陆风情形成了如此多的不同于中原文化的建筑和文化思潮,她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巧妙结合,形成了人们特有的豪爽与浪漫、刚烈和不屈的性格。反映在许多的欧洲建筑上,在皑皑白雪辉映下独特的人文景象。可是,当我们翻开他百年历史的时候,又有多少具有历史见证的建筑保留下来了呢?我去过山西很多的地方,山西作为地上明清文化见证保留了许多像平遥古城这样的文化遗存。置身于此,仿佛回到了几百年前的生活场景。雕梁画栋记述了她的繁荣和兴衰。陈旧的门轴声,远远传来,仿佛阵阵历史的回响。“王家大院”、“乔家大院”,多么厚实的人文历史沉积啊!
多年来,我走路最多的还是北京,几乎所能够看到的北京明清建筑我都认真的看过。也许,生活在皇城根的百姓无法感受到,那些在“拆”和“改”的告示后面,消失的不仅仅是旧屋老宅。远离我们的是那些百姓祖祖辈辈传承和日益演化发展的精神和历史文化。
这种文化沉积了千百年。
那天,我和一个老北京朋友聊天,他随便拿起自己的一样玩意儿,都能说出它的来历和出处。那才真叫绝呢!
一片地域开发了,一个文明也就随之消失了。
在一个外地人眼里,北京就是个大文物,不是吗?这个词绝对一点也不夸张。我的一个外国朋友来了,不看你高楼大厦,不看你穿的什么,仿佛我们要丢弃的东西,他都要拣走了似的。为什么?这里没有,那可就是全世界没有了呀!
到此,我想到了北京的五百年以后……
城市不仅仅是单体建筑的简单集合,不仅仅意味着高楼大厦、畅通的立体交通,更是一股从远古吹向未来的人类文明之风和一个民族生生不惜的记忆载体。那些依自然形成的、完善良好的生态环境,浓厚的人文内涵所孕育出的风貌和景观,都是历史沉淀的结果。从而组成了城市的记忆,组成了城市不可或缺的印记。
一百多年,多么短暂的历史瞬间啊,我们却要改变他千年的风貌,我们是否已经感受到了城市的内涵了呢?五百年后,我们还会重复建筑师经常重复的话:建筑创作从寻找城市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