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钟嵘的《诗品》是我国文艺理论批评史上的重要著作,品评了自汉到梁的122位五言诗人,在对众多诗人的评论中,钟嵘透出了他的文艺理论批评观,“以怨为诗”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条,而钟嵘“以怨为诗“的批评标准又可以分为几类,本文以具体实例讨论他”以怨为诗“的批评实践。
关键词:以怨为诗;雅怨;哀怨;凄怨
中***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3-0017-02
钟嵘的《诗品》在品评五言诗人时更倾向于表达个人情感的、悲怨的作品,钟嵘以怨为美,体现了对个体情感的充分认同。仅在《诗品》上品中,钟嵘就在五位诗人的评价中提到“怨”:评《古诗》“文温以丽,意远而悲”“多哀怨”,评李陵“文多凄怆,怨者之流”,评班婕妤“词旨清捷,怨深文绮”,评陈思王曹植“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评左思“文典以怨,颇为精切”。这里的“怨”被解释成哀怨、凄怨、绮怨、雅怨、典怨等,但总体来说都是充分表达个体情感的作品,这正是反映了那一时代普遍的审美倾向。
钟嵘在《诗品・序》开篇就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诸舞咏。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o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诗”,是肯定了个人情感为诗歌创作的重要来源。“嘉会寄诗以亲,离群诗以怨。至於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或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於诗矣。”更进一步提出诗歌创作要表达出真挚的个人情感,尤其重视“怨”的抒发。这列举的种种境况,都是怨情的体现,怨情是诗歌创作的动因,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功能也是释放怨情。
因此,钟嵘品评诗人也多是从怨情角度出发,以是否重怨为一条标准。
一、雅怨。他最推重的陈思王曹植,由于拥有受其兄排挤、终生不得志的悲剧性命运,而寄托了一代文人的共同感受。他的作品多用比兴象征手法写成,曲折反映内心的不平与哀怨,为钟嵘所推重,评价其“情兼雅怨”。“雅”从一定程度上看源自《诗经》,代表了雅正的高层次的审美趣味;“怨”又表现了个人情感的流露和抒发,源自屈子遗恨而抒的《楚辞》。曹植生在“钟鸣鼎食之家,温柔富贵之乡”,接受了良好的艺术熏陶,其高雅的审美趣味充溢着作品,而他在争储中的失利直接导致了***治上的不得志,又有着屈原般的愤恨,两种情感自然融合,形成了“情兼雅怨”的诗风。最能体现他“雅怨”的诗,例如“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b。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用比兴的手法,把楚辞中美人迟暮的哀怨和乐府民歌的清雅相结合,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和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并将怨情通过委婉的方式传达,显得含蓄蕴藉、温文雅丽。
二、哀怨。《古诗》也是有着深远情感体验和含蓄不尽意境的作品,仅以萧统所选19首为例,亦可见那深厚真挚的绵绵感情和哀怨动人的审美意境。古诗十九首大部分都是围绕相思、离别,以及思妇的哀婉之情。
例如第一首诗“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虽是一首代言体诗,但“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陈绎《诗谱》)的哀怨在反复诵读中还是极易体会的。起句叠字并用,言行路远,言别时久,有“渐行渐远渐无书”的绵远悲凉的意境,复沓的声调、迟缓的节奏、疲惫的步伐,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痛苦伤感的氛围笼罩了全诗。二三句言关山迢递、路途遥远,相见无期、生离如死别。“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兴中含比,寄喻着思妇对远行君子深婉的恋情和热烈的相思。接着两句在白描中体现思妇思君之深切及哀伤之沉痛。“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通过思妇的猜疑使相思之情愈显刻骨、深婉、含蓄,意味不尽。“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绵绵的思念只能摧残容颜,青春已逝,哀怨之情溢于言表。而最后“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却强装坚强、聊以。
雅怨和哀怨皆源自于《国风》,都有着感情蕴藉深厚、委婉深挚,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特点。
三、凄怨。李陵和苏武的赠别诗表达的却是一种凄怆的感伤。钟嵘知人论世:“陵,名家子,有殊才,生命不谐,声颓身丧。使陵不遭辛苦,其文亦何能至此!”短短数语,体现了世人对生不逢时、命途多舛的李陵的极大的同情与怜悯,道出了其诗风凄怨的根源――坎坷悲惨的人生经历。其诗源自《楚辞》,他亦与屈原一样身为怨者,生命中充满着绝望与悲愤,也正因为此,他的诗作才能在字里行间透出凄惨、悲怆的色彩。他与苏武的离别,可能就是永别,因此更显得凄绝怨断。“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既是对眼前浮云实景的描写,又是象征自己与友人离别、从此聚散不定,体现自身独居大漠的凄凉心境。
怨情的内涵是丰富的,而抒发手法也是多样的,左思“文典以怨”,指他善于借用典故委婉表达怀才不遇的怨愤,“得讽喻之致”;班婕妤“《团扇》短章,词旨清捷,怨深文绮”是指她以女性特有的缜密心思、通过绮丽的文辞表达幽深的怨思。
以“怨”言诗是中国诗学一个重要传统,是我国古典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命题,钟嵘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诗可以怨”、屈原的“哀怨起骚人”,以及处于文学自觉时代的陆机提出的“诗缘情”的文学主张,推重充分表达个人情感的悲怨的作品,不仅在文学批评实践中占有重要地位,对诗歌的进一步发展亦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后代诗人创作更多的吸收了钟嵘的思想,将个体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呈现出更为悲怨的佳作。
参考文献:
[1]钟嵘.诗品[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张伯伟.钟嵘诗品研究[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张少康.中国文艺理论批评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张怀瑾.钟嵘诗品评注[M].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
[5]涂敏华.钟嵘《诗品》中的“怨―――以其所评之汉诗为例[J].许昌学院学报,2006(3).
[6]蒋雪艳.《诗品》对诗之本质及诗美境界的阐释[J].齐鲁学刊,2006.
[7]刘晓莉.从诗品看钟嵘钟情于曹植谢灵运诗歌的原因[J].作家杂志,2009.
[8]马黎丽.浅析《诗品》“以悲为美”的审美倾向[J].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