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新闻 娱乐化
媒介的娱乐化最初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近十年间西风东渐,这种新闻娱乐化的趋势进入我国传媒,具体表现指报纸、电视、电台上的娱乐性节目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媒介为了追寻受众的满足、追逐商业利润、迎合受众的口味进行的新闻娱乐化包装。一切很像西方出现的一个新概念―infotainment,即information(信息)和entertainment(娱乐)的合成词,它预示着当代西方新闻与娱乐融合的趋向。
一、新闻娱乐化及现状
新闻娱乐化是一种趋势和广义的概念:新闻娱乐化在我国兴起还只是近几年的事情,我国目前相对成功的报纸电视节目,多数建立在对国外同类成功新闻栏目模仿和改良的基础之上。国内对新闻娱乐化内容与形式两方面的大体定位是:内容上偏向软新闻,名人趣事,日常事件,暴力犯罪,灾难事件,体育新闻,纯粹娱乐新闻等软性新闻作为新闻的重点;表现形式上则是强调故事性、情节性、甚至戏剧化手法。新闻娱乐化的特征是:内容上注重软性新闻,着力挖掘硬新闻中的娱乐性因素,形式上强调吸引力。
20世纪90年代,我国传媒的娱乐化出现了两次高峰:第一次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电视方面,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王朔小说改编的电影《顽主》等引起的电影娱乐热潮波及到了电视领域如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过把瘾》等,当时提出一个口号叫“躲避崇高”;第二次高峰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学习美国肥皂剧的《我爱我家》等情景喜剧的蜂拥而起,以及《还珠格格》、各类帝王戏和王朝戏等古装戏说剧掀起风潮。紧接着便是1997年湖南卫视开播向港台娱乐节目学习的娱乐性综艺节目《快乐大本营》,以及《欢乐总动员》《幸运52》《开心辞典》《超级女声》(克隆《美国偶像》)等娱乐节目纷纷上马。
近几年被众多媒体热炒的娱乐新闻不胜枚举,张国荣自杀,***杀人案,陈凯歌痛斥恶搞、杨振宁忘年恋,艳照门事件。明星,王室,名人,自杀,丑闻,忘年恋,第三者,这些新闻要素部分迎合了受众的窥视欲和好奇心。具体来说,新闻娱乐化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追逐感官刺激和享受
在媒介高度发达的今天,传者权威地位的消解和传媒对受众的关注愈发明显,受众由被动接收变为主动参与。市场经济规则和收视率直接挂钩的利益诱惑令传播者极力满足受传者的口味,甚至不惜夸大信息本身所含有的娱乐元素,以达到抓住受众的目的。
2、新闻写作趣味化
这里所说的趣味是指大众传播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上都倾向于趣味化,力***博受众一笑,“跳楼秀”、“钉子户”、“范跑跑”,这些新名词使民工讨薪,建设拆迁,生命价值的探讨等严肃话题变得非常轻佻。其它大量充斥报纸的奇闻逸事满足了人们的各种心理,看后产生惊奇紧张放松的娱乐效果。传媒取悦受众要求新闻要素要有趣。
3、学会讲故事
与传统信息传递方式不同,大众媒介的娱乐化倾向遵循的是“事件中心”原则,目的是展示故事的本身,追求新闻故事的可视性、悬念性、娱乐性,突出小说叙事中的戏剧冲突之美。如江苏卫视《人间》节目经常采用的手法“某某真的是怎么样的么?他为什么会变成这样?难道还另有隐情?”报道就像讲故事一样,设置悬念,吊起观众胃口。新闻故事化、煽情性的报道方式是大众媒介娱乐化的一种重要手段。
4、肤浅化的报道
肤浅化是指媒体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拒绝深层次的思考。娱乐节目不说,很多舆论监督型报道也只是停留在感性描摹的层面,思考不足。例如:随着艳照门的炒作,很多相似的新闻报道风生水起,而在报道过程中,媒体关注的重点仍然是艳照本身,而不是从社会责任的角度对此种情况进行理性分析。
5、知识的娱乐化
以电视为例。当前知识在电视上似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各种***府性民间性的大小选秀赛事都以加试文化知识标榜品质,而《开心辞典》和《幸运52》等节目皆是以知识为中心,知识的严肃性自然让位于知识的娱乐性。
二、新闻娱乐化成因
1、社会成因
我国目前正处在转轨与转型的特殊时期,是新闻娱乐化的社会成因。在这个特殊时期,人们强烈地需要某种娱乐来宣泄情绪和缓释心理压力。轻松活泼的幽默风格营造出娱乐场,帮助人们“逃避”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负担,娱乐新闻于是便有了它广阔的市场。从受众角度看,有受众消费相关产品,这种产品才有存在的可能。欧美传媒大国凭借着资本和技术的强大,积极向中国文化市场进行文化输出,韩流、日流、美剧流生生不息。曾处于长期文化封闭状态之中的中国大众,一旦摆脱束缚,很容易受到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主流文化的威胁。
2、经济成因
截至2003年底,我国拥有报纸2137种、总印数367.83亿份,广播电台306个,电视台360个,广播电视台1300家,广播节目1933套,电视节目2058套,媒体的市场竞争空前激烈,僧多粥少,继广告大战、电视剧大战等之后,媒介产品生产和销售也不可避免地遵循市场经济的通用原则,即什么商品最好销,消费群最大,就生产什么。
3、部分媒体职业道德的缺失
媒体把新闻报道的重点放在炒作上,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把新闻做“软”上,淡化新闻所承载的批判和舆论监督和导向功能,国内就有电视新闻制片人公开号召“新闻是快乐的”、某些电视台直接喊出娱乐的口号。2003年4月1日香港艺人张国荣跳楼身亡后,第二天众多媒体就将这则新闻放到头版显著的位置,杨丽娟追星导致家破人亡,更是爆出有媒体操纵杨丽娟的丑闻,媒体从业者自身道德约束不强甚至缺失也是导致新闻娱乐化的重要原因。
三、新闻娱乐化利弊
1、新闻娱乐化一定的合理之处
(1)新闻娱乐化可以看作是媒体适应市场的行为方式。不可否认的是,在某种程度上,娱乐化的做法至少从经济效益上给媒体带来可观的回报。比如超女第一届湖南卫视的巨大收益和由此而引发的各大电视台的纷纷效仿;譬如江苏卫视《人间》节目虽然争议巨大,但收视率一直很高,由此带来的广告效益自然不可小觑。
(2)从传播学来看,新闻娱乐化充分考虑了受众的心理需求,是时下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机制的产物。随着传媒走向市场直面竞争,传媒也从高高在上转为贴近生活、群众,必须走到普通老百姓中,传播者为中心逐渐被受众为中心替代。考量受众口味和趣味成为传媒自身研读的重点。
2、新闻娱乐化的负面影响
(1)新闻庸俗化。许多娱乐新闻已经娱乐到庸俗甚至低俗的地步,娱乐新闻和体育新闻热衷于报道明星名人的隐私,这类内容力求迎合受众的“低级趣味”和“庸俗心理”,极力兜售明星婚变、大款寻“二奶”、“婚外情”等各种丑闻,对社会价值观导向非常不利。
(2)媒体社会责任和公信力减弱。媒体把主要精力放在寻求新闻的娱乐消遣价值,会弱化媒体的社会功能,而一味追逐娱乐化,也容易导致媒体在受众眼中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削弱,会让受众对媒体的社会责任感产生严重怀疑,包括对传媒从业者个人。
四、娱乐化遵循的原则
在新闻报道中添加娱乐元素是可行的,但也是有条件的,它应该遵循“适宜、适量、适度、适时”的原则。
1、适宜适时
国家的大***方针、重大的国计民生问题、灾难以及关系到人的尊严等严肃的新闻事实是不能拿来娱乐的。民生新闻中很多民生疾苦的事件显然不宜拿来娱乐,在人类遇到重大灾难和危险(比如***、汶川地震等)的时候同样不宜娱乐化。媒体要有社会良知和责任感。
2、适量适度
如果媒体每天给予受众的娱乐化新闻在数量上超过严肃报道的新闻,必然会削弱新闻媒体监测环境、影响舆论的社会功能,一味迎合社会浮躁的心态只会加深这种心态。娱乐元素应该只是导引受众接受的契机而不是报道的主体。在处理娱乐受众与迎合受众的关系上也有一个适度的问题。■
(作者单位:新安晚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