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开创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先河。其内容、语言、表现形式来自民间,由宫廷的乐师、文人按民歌、民曲的乐谱加工整理、编辑而成;《离骚》由屈原个人创作,开创了浪漫主义创作先河,是我古代诗歌由集体创作到文人个体写作的一个里程碑。可以说这两部作品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文学的两座山峰。
如果说《诗经》有浓郁、淳朴、粗犷剽悍北方民族的特点,象征着黄河的醇厚、绵长、隽永、历经沧桑不改其荡气回肠本色的话,那么有着温柔、多情、幽静、九曲回肠、风景宜人的长江则是江南民族特色的写照,而《离骚》则体现了这一特色。
《诗经》、《楚辞》这两部作品集是中华民族文学作品的最早形式――诗歌的源头,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都从中汲取了它丰富的精华,特别是它的表现手法。
《诗经》“六义”是“风、雅、颂、赋、比、兴”,后人把前三者概括为其内容,后三者概括为表现手法。这一说法是由宋代大文学家、哲学家朱熹提出来的。因其概括精辟、准确,因而沿用至今。后来《离骚》及楚国其他文人的作品也使用了这种表现手法。
朱熹说:赋者,乃直言铺陈其事也。
比者,乃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这些晦涩、难懂的语言不好理解,而今人概括先秦诗歌及唐宋诗词在写作方法及表达技巧上运用时将其演化、分解为以下:
一、渲染、铺垫、铺陈、烘托、衬托、对比、照应、白描;
二、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动静结合;
三、夸张、比喻、比拟、借代、反复、对偶、互文、象征、寄寓、寄托等。
那么朱氏所说的“赋、比、兴”与今人所概括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呢?
我以为今人所概括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的进一步细化。
赋,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我国古代文体,盛行于汉魏六朝,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通常用来写景叙事,也有以较短的篇幅抒情说理的”,而写景叙事抒情说理是文学语言的表达方式,除宋词重在说理外,其他古典诗词都采用这四种表达方式。《诗经》、《楚辞》中的表现手法也是这四种语言的体现。今人所概括的一、二种表现手法就是“赋”的具体体现。第一种是从描写景物方面来说的。中国古代的诗歌是诗画合为一起的,苏轼在评价王摩的诗画时就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渲染、衬托、烘托、白描、工笔、铺陈、铺垫等本是绘画术语,而将其用在诗歌表现手法上说明这与绘画是相通的。当然,中国的诗歌是以形象化的思维为主,讲究以物象来体会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我们在写诗或读诗时,脑中会出现作者所描绘的具有一定特点的形象,会被头脑中的思维牵着走。因此,写诗是文字连缀的画,而绘画则是色彩涂抹的诗。今人对古代诗歌的内容配以插***,也正是这个道理。不过,画面的内容需要眼睛的鉴赏,反映到大脑,进行再创造、加工、思考,才能品味出诗歌的审美情趣、价值所在,而诗歌则需要通过字词的连缀,发挥丰富的想象,体会作者所描绘的画面美,是一个更复杂的艺术加工过程。所以,有文学素养,特别是有诗歌素养的人,应懂一点绘画知识,而有绘画技巧的人也应有一点文学才华,这就如宋代的大文学家苏轼,文章千古一绝,绘画更是堪称一流。
写诗的目的重在抒情。情感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但文贵在含蓄,中国古典诗词讲究情感的含蓄、内敛,个性不张扬,它不同于西方诗歌那充沛洋溢的激情,因此常把自己复杂的喜怒哀乐情感浓缩为一句简短的诗句或蕴含寄托在所描的景物当中。这样今人所概括的第一种表现手法就派上用场了。凡是描写景物的句子都可以用这些词语去分析。不过,有种比较复杂的景和情不一致的表现,这就是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昔我去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斯,雨雪霏霏”,“落花人***,微雨燕双飞”等这样的句子就是这种表现手法的运用。
综上所述,第一二种表现手法可以概括为“赋”和“兴”的表现,不过“兴”重在写景,在叙事的过程中适当加以景物描写,一般在《诗经》文章的开头,所以也叫起兴。现代流行歌词也用此法。而赋不仅仅为抒情,还为写景叙事,不过朱熹把叙事和抒情归为赋,而把写景归为兴。
至于第三种表现手法,今人把它说成修辞手法也是由“比”派生出来的。这种表现手法只能用来分析某一两个句子,而“象征”这种表现手法,在现代散文中则被大量使用。如,矛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茶花赋》等文章中就用了这种表现手法。诗歌中一般则作为借代来讲,如杜甫《兵车行》的“武皇”借指唐代皇帝,“汉家”则借指唐朝廷,特殊情况另当别论。
这里要说一下,象征与寄托、寄寓的区别:
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如,火炬象征光明,江水象征历史长河的浩浩荡荡,象征时光的流逝等。而寄托,是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寄寓,也就是寄托。从以上对两个词的解释上可看出,他们的作用基本上是一样的,但是为什么说法有不同呢?关键是象征是把某种特殊意义直接说出,而寄托则不直接说出;象征是大的意义,而寄托则是个人感受。如蜡烛象征奉献精神,而景物则蕴含个人的感情。
这里还要说一下文学作品表达方式在诗歌中的使用:
文学作品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但是诗歌是不用说明的。纵观中国诗歌,很少或没有用说明表达方式的。诗歌所用表达方式的顺序是:写景、叙事、抒情、议论。如果按照这样的顺序去分析,那么诗歌的表现手法就很容易分析出来了。一般叙述语句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为写景打基础,可以用对偶、对比的表现手法,当然也表达作者的情感,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而写景的句子也可看作是间接抒情,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或哀愁怨恨的感情。当然,在写景过程中,作者讲究动景与静景、实景与虚景相结合,这是文字运用的技巧和方法。抒情句一般是直抒胸臆,议论句是诗歌中点明主旨或揭示意义的句子,这样的句子是诗歌的诗眼,也是中心所在,而前面的叙事写景是为其揭示主题做铺垫或铺陈。
当然,对诗歌的鉴赏不是咬文嚼字,而是通过诗歌所描绘的优美意境,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性情,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音乐美,从而提高文学素养,对诗歌从整体上进行把握,而不是支离破碎的去肢解。
《诗经》、《楚辞》无论从内容、形式、音韵,还是表现手法上,都为后来诗歌的发展创了先例,开了好头。要研读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恐怕还要找其源头,从这两部作品集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