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从中国于七十年代末开始经济改革以来,中国大陆地区的经济取得了很大发展,城市化相应得到长足的进展,但九十年代以前由于中央采取的是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的方针,全国各主要中心城市的规模扩张大体上属于正常范围,旧有的城市控制体系仍然能够发挥重要作用。进入九十年代以后,随着新的一轮经济高速成长期的到来,土地财***刺激下的房地产开发和城区扩大不断加速,现代大都市的规模迅速膨胀,许多农村迅速被拉进与城区的距离,甚至被城区包围,这一方面给这些农村带来了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最终形成了具有强烈中国特点的城中村现象。
【关键词】城中村;城市化进程
中***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6-012-02
按某“城中村”整治建设计划方案,城中村按拥有农用土地现状及城市建设发展情况分为三类:A类:完全没有农用地的农村; B类:还有小量农用地的农村和处于城市近期重点 建设区域的农村;? C类:还有较多农用地的农村和近期不列入重点建设区域的农村
现在各主要省会和经济发达城市都有数量不等的城中村,这些城中村以农村的社会形态嵌入大都市范围,显得分外不协调。城中村的原住民保留着农村户口,仍然归农村行***体系管理,但其在经济上已经产业结构非农化,经济收益多元化;农业基本消失,二、三产业及土地收益成为主要的经济来源。尤其是那些被城市深远包围的城中村,第三产业占社会总产值的90%以上,工业不到10%,农业比重极微。有些已经没有农业了。 “城中村”的第三产业主要包括出租屋、酒店、旅业、批发市场以及各种服务业等。而这些服务业主要依托的是村民在其宅基地上建设的不符合建筑规范的多层楼房,在卫生、防火等方面都存在着条件差隐患多的问题。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城中村这一“独特”现象呢,说他独特,是因为这一现象虽然与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现象有内在的相似性,但由于中国的户籍制度及其社会环境的不同而又具有自己独特的一面。
从世界范围来看,五、六十年代以来,城市化已经成为遍布各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的规模巨大的浪潮,技术的进步和世界经济的加速发展使大批农民失去或者主动的远离土地,成为自由劳动者,他们涌向城市从事各种底层职业,并最终被城市吸纳成为市民。
但这一城市化浪潮明显分为两种模式,一种以我国台湾地区、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为代表,这一类国家或地区在二战以后实行自由的土地***策。通过以出口为导向发展纺织、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资本积累,并在七八十年代开始转入重化工业的发展,在这个阶段大批的农民离开农村,和自由买卖的土地资源一起被整合进城市经济体系。进入九十年代,这些地区都已基本完成了城市化的阶段性跳跃。
另一种以拉美、南亚国家为代表,在六七十年代拉美国家的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如巴西,其国民生产总值在短短二十年了翻了四翻,巴西、阿根廷等国家和亚洲四小龙、东德等并称为十个新兴工业化国家,但好景不长,由于这些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社会公正问题被忽视,而其工业化道路选择的是进口替代模式,有限发展替达国家进口产品的产业,资本上依赖国际贷款,在发展过程中社会贫富差距迅速拉大,在拉美以及像墨西哥,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大量的人口无法被迅速发展的经济所吸纳,形成社会中庞大的中下阶层。这些人积聚在大都市的郊区,形成贫民窟。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贫民窟形态。
现在中国构成了第三种形态,来自中国农村的劳动人口被吸收进工业生产的链条,但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民工无法成为真正的市民,所以,他们远离农村和农业所能做到的只能是打工、挣钱,他们的家则仍不得不在农村,一旦城市的经济萧条或其他原因,他们又会返回家乡。
相比来看,我们就会发现城中村里的原住民处于一种独特的地位,他们已经身处城市,并且也已经接受了城市的经济规则,随时可以成为城市的自由劳动者,但同时他们仍然拥有土地,而且仍然生活在原有的社会关系中,处于原有农村基层组织的管理之下,这和离开家乡,没有组织,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进城打工一族是有根本不同的。因此城中村就在互相矛盾的社会和经济制度规则下形成了独特的形态,而这种形态从现在来看有着诸多弊端:
首先,生态环境恶化 中国传统农村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要生产方式,能耗少,对自然的破坏也少,千百年来已经基本与自然形成了一种平衡。现代城中村在还是属于近郊农村时就往往已经建了很多的小工厂,而且这些工厂往往都是污染很重的造纸厂、化肥厂等,这些工厂对农村的环境造成了灾难性的破坏。其后随着城市蔓延到村落周围,城中村的居民受商业利益的驱使见树砍树,有塘填塘,见缝插针的建造了大量的低质量房屋,使得生活空间狭小,居住建筑都成为握手楼,自然环境也已经无法承受其所产生的如此大量的污染物,最终的结果只有一个:水质恶化,空气污浊,尘土飞扬,而且这些已经对原住民的健康造成威胁。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漫谈中国的城中村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