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3日,第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电影论坛在江阴举行。期间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作出预测,到2015年全国票房将突破300亿元,冲击400亿,到“十二五”末期,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
与此同时,中国电影界虚报票房已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如《唐山大地震》票房突破6亿,却让制作方陷入票房“造假门”,引发中国电影业对于票房监测权威性和准确性的大讨论。面对虚报票房这一市场顽疾,中国电影界的完善还“路漫漫其修远兮”。
电影票房造假成行规
2010年7月22日,《唐山大地震》正式上映。次日,制片方华谊兄弟率先公布其首日票房为3620万元,称该数字打破了《阿凡达》创下的3600万元的中国首日单片票房纪录。
随后,《唐山大地震》票房3天破1亿、4天破2亿、7天破3亿、11天破4亿、18天票房超过5.32亿元……多变的票房数据让该影片陷入“虚报票房”的迷雾,引发了一场“票房风波”。
无独有偶,回顾2009年10月23日,动画大片《阿童木》上映后,发行方光线影业宣称该片国内上映3日票房过4000万元,这一“骄人成绩”还创下内地动画影片首映周末票房新纪录。此前的最高纪录是《冰河世纪3》的3000万元。为此,光线影业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追加100个拷贝。
然而,在《中国电影报》***票房统计表上,《阿童木》上映3日票房收入为1700万元左右。为此,《阿童木》的出品及发行方光线影业承认造假,对此事件作出道歉。可以肯定的是,《阿童木》并不是虚报票房的始作俑者,也不是第一个被媒体披露的实例,只是第一个被媒体披露后,引起电影主管部门高度重视、促使虚报片商作公开道歉的首例。据称,自中国电影实现市场化运作以来,虚报、瞒报电影票房,已是电影业一个公开的秘密,并成为影响电影产业健康发展的顽疾。
早在2005年,就有媒体揭露了片商虚报票房行为,只是没能得到及时制止查处而蔓延至今,直至形成泛滥之势。
2005年4月28日,《三岔口》发行方提前组织看片,在发给记者的新闻通稿中写着“该片上映3天在北京已取得500万元票房的好成绩。”结果五一长假过后,北京票房只收120万元,全国累计总票房也在1600万元左右。
2005年6月28日,媒体报道了《头文字D》首周末票房3500万元,而6月30日《中国电影报》以“首周末2100万元《头文字D》创下3项纪录”为题作报道,前后相差1400万元。2005年7月3日,《北京青年报》刊发文章《为了吸引更多观众借助媒体夸大其辞――虚假电影票房泛滥成灾》,引发“虚报票房风波”,致使虚报票房“潜规则”由此揭开面纱,在电影管理部门、发行公司和全国各大媒体引起强烈反响。
2009年底,有网友在“电影票房”吧发帖揭露称,《风声》发行方宣称首日票房达1200万元有“蓄意欺骗”嫌疑,而太平洋院线也提出质疑:截至10月8日国庆长假结束票房已达1.5亿的数据,不知是从何而来。
北京某影院负责人表示,现在电影发行方向媒体虚假票房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虚报票房已然成为一条不成文的“行规”。作假最严重的首日、首周票房数字平均注水率达50%以上。
电影票房统计零监管
其实,从2007年著名导演贾樟柯揭露了中国票房“霸权”、数据黑幕起,影迷对票房数据的质疑声就从未间断过。甚至有媒体臆测,中国票房数据有八成造假。
那么,这种集体虚报的行为动机何在?有关专家指出,电影票房不仅是一部影片市场效果的客观反映,而且与制片方的利益攸关。目前已经有很多机构投资者对文化产业企业的盈利能力做评估时引入了“票房指标”,它的准确性对于投资者而言具有很强的引导化。
事实上,虚报能产生一时的轰动效益,吸引消费者进入影院,并且能影响市场投资行为。电影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投资商对投资对象的选择很苛刻,所以虚报总是一个团队集体撒谎,大家考虑的都是利益。
票房虚高无疑是发行方为了宣传影片,但发行方为何敢造假?业内人士直言:发行方报的票房数据不涉及票房分账、影院票房营业税、电影专项基金,这些都以另一套***数据为标准,最终结算完全按票房实数,所以报假对发行方的经济利益没有直接影响。
同时,目前院线在虚报首映日、首映周、年度、卖断版权影片和二级市场的票房方面尤显突出,除为宣传争第一、争排名吸引关注外,还与完成年度国产影片票房考核指标,争取多放进口、国产分账大片有关。
有个别院线每逢全国大规模上映的大片,几乎所公开的票房收入都是全国第一,目的是吸引业内人士、媒体和观众关注;有的影院为超额完成国产影片票房考核比例指标,常虚报卖断版权影片和二级市场的国产影片票房,以期得到国家电影局的奖励。
分析人士表示,除了制片方及院线急功近利的原因,虚报票房还是中国电影市场多年缺乏统一的票房计算标准、统一的渠道、统计结果不够公开和透明的结果。
国家电影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及时公开票房数据条件仍不成熟,采集的数据并不完整,无法代表全面真实的票房。因为,目前国内统计票房的机构主要有两家,一个是广电总局电影专项资金办公室,另一个是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前者是通过影院的计算机售票系统统计,后者是通过各个放映单位逐层联网上报完成。
据称,具有权威性的国家电影专项资金办公室的全国计算机统一售票系统的数据,因存在不确定因素而致使统计结果也不太准确。另外,《中国电影报》每周公布的只是城市主流院线首轮上映影院排前10位影片的票房,二、三轮上映影院的票房一般不在公布之例,以及电影二级市场和农村流动数字电影院线定购的商业放映场次票房收入都不在其中之列。
事实上,目前加入***院线的影院有1600多家,但是平时有票房数据上报的,不足1000家。一是因为有些小影院有时没有上报数据,二是老影院没有安装计算机售票系统,三是二级市场的统计工作开展困难。票房统计不全面,导致了***数据偏低于实际情况。
由于不及时,又没有合法的网络转载,***票房统计数据的认知度和影响力十分有限。太平洋院线、时光网、艺恩咨询、百度电影票房吧等为代表的民间票房统计机构的数据虽然及时,中立地位可保证公正性,但因数据来源的不明确又使其权威性大打折扣。
有关专家表示,难以公开统计票房困局,在表面上是统计难,更深层的原因是国内电影界竞争激烈,有些国产影片、院线、影院票房太低,担心公布后有损形象。
分析人士表示,相较经济危机过后,各产业的缓慢复苏态势,电影产业的极大发展令人振奋。然而,中国电影产业投资看似繁荣的背后,潜在着更多的隐忧。
例如,各路资本都急功近利,希望马上能够在票房上看到回报。但是,惨败的票房让投资方对国产片大失信心。
票房造假此风不可长
综观整个国际电影业,票房不仅是衡量电影在商业上成功与否的标准,也是反映整个电影市场是否繁荣的重要标志,由“注水”票房引发的市场繁荣注定只能是一场虚火。当掺假的“票房神话”一次次被戳穿后,损害的不仅仅是票房公信力,还有观众对于电影市场的信心。
据称,为了进一步加强电影专项基金的收缴,国家电影专项资金针对原系统开发了升级软件,将数字认证技术应用到系统管理当中,并已经在北京的65家影院中开始试运行,这项工作基本上能够做到对影院售票进行实时监控,真正做到对票房的实时跟踪。
至于会不会像好莱坞一样,采用第三方专业机构统计票房数据呢?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毛羽表示,目前由于条件的限制,还不会考虑引入类似的机制。而且短时间内也不会通过公共媒体票房数据。
有关专家表示,面对虚报票房这一市场顽疾,作为主管部门目前也只是“呼吁行业自律”。而要真正制止“吹牛”行为,只有“吹牛上税”,即影院票房营业税按发行方报的票房数据收缴,这样一来发行方的经济利益受到影响,发行方就不敢再搞票房造假的把戏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中国电影伪票房何时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