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点儿也不相信豆瓣”,对《综艺报》记者说这话的,是《魔兽》制片人亚历克斯・加特纳。他既没有用IMDb(互联网电影资料库)说事,也没拿“烂番茄”(美国影评网站)举例,偏偏选择了豆瓣,因为“中国观众很依赖豆瓣。”
最近上什么电影,先在豆瓣上看看评分,“低于7分我不看”,是一些年轻人宣称选择电影的“王道”。“高分可能没好片,但低分肯定是烂片”,这样的判断原则让众多在意自身口碑的新老导演、制片人如鲠在喉,抱怨“豆瓣评分不公平”。《封神传奇》上映至8月3日,豆瓣评分跌至3.2分,始终没有起色,“史诗级烂片”的批评在豆瓣上如潮水般汹涌,主创方在微博上掀起“骂战”,称该片“被袭击”。这也不是第一次制片方和观众因为豆瓣评分而“干仗”,最近一次执导《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的新导演周拓如曾在采访中申诉委屈,称豆瓣的评分“出乎意料”“不公平”,截至8月3日,该片豆瓣评分4分,暂列“年度烂片”名单。今年7月的票房主力在豆瓣普遍口碑不佳,截至8月3日,《绝地逃亡》豆瓣5.7分,《大鱼海棠》6.6分,《寒战2》最高,也只有7.1分。
对评分最郁闷的往往都是重视口碑的导演和制片人,认为“被恶意评分”,其实他们大可不必惊慌,因为豆瓣评分“恶意”不多,给票房带来的影响也远没有被认为的那么大。
观众真的依据豆瓣评分买票?
《消费者报道》1月曾对195名观众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其中83.08%的消费者会在观影前参考电影评分,其中,因为评分过低不会买票观看的占65.43%。凡影科技也在6月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论坛上强调“电影内容品质的好坏,最可参考的是豆瓣评分”,并举例“豆瓣每周周末上映影片平均分提高1分,周末总票房收入平均提高35万元。”
这个数据似乎在印证――电影评分会直接影响消费者是否掏钱买票。然而,对应到豆瓣评分上却并不一定成立。今年贺岁档的商业喜剧片《澳门风云3》汇集了周润发、刘德华、张学友等知名演员,但其豆瓣评分在上映过程中直线跌至4.1分(截至8月3日已跌至4分),豆瓣影评纷纷指责故事“假”、全篇“老梗”,怀疑导演王晶“江郎才尽”,王晶在接受采访时,也对此苦笑感叹――“观众的需求在提升”。然而该片最终票房逾11亿元,即便在贺岁档也可谓成绩赫赫,这显现出观众对豆瓣评分的“无视”态度。
那么《消费者报道》的统计数据是否出错了?或许也不是出错,只是电影观影人数与豆瓣评分并没有直接联系。如果按数据说话,猫眼评分与票房的相关性可能都比豆瓣大(见***一、***二)。将去年上映的197部电影所有的评价人次分成50万、100万、150万、200万次的等级,与该年度从0-30亿元票房的结果做对比,就会发现豆瓣评分对票房升降的影响几乎没有规律性,“高票房低评分”“高评分低票房”的情况不少;相比较看来,猫眼评价分析反而更接近市场情况。这显示出两个原因:第一,猫眼除了“猫眼票房分析”之外,同时也是线上售票系统,与票房成绩真实挂钩;第二,猫眼的受众与豆瓣相比更青睐商业片。《消费者报道》统计数据中,根据评分购买电影票的观众,或许参考的并非豆瓣评分,而是猫眼、格瓦拉等***售票应用的评分。
宏观看来,没有***售票职能,且使用者基数甚众的豆瓣,自2012年之后,整整4年影片评分大幅下降,然而国内票房成绩从2012年开始不断增长(见***三-1)。这种反向而行的锐减与增长弧线,显示出豆瓣评分与票房的不相关。按照豆瓣“7分以上算好片”的计算方式来看,缔造票房奇迹的2015年仅有39部佳片上映,比2013年的36部,2014年的34部,并未多出几部。将2012-2016年的电影总结来看,豆瓣评分前100名电影的票房价值并没有与评分形成明显规律。相较前4年,2016年的票房趋势尤其如此,评分前10的豆瓣电影,在票房价值上远低于评分前20-50(见***三-2)。
豆瓣评分是否反映影片质量?
豆瓣评分的主体当然是豆瓣使用者,那么豆瓣的使用者都是些什么人?豆瓣创始人杨勃说,豆瓣使用者“早年是文艺青年”,但现在“并不觉得文艺青年的势力变这么大了”。目前,每个月有1亿上下的人在使用豆瓣评分,这里面大多都是集中在一二线城市的“普通观众”。普通观众的增长是否令豆瓣的评分更具客观参考性?似乎也并非如此。
首先,比起国产片,普通观众打给进口片的分数更高。2012―2016年的豆瓣评分数据显示,国产片比进口片的分数普遍低1.1-1.6分(见***三-3)。其次,豆瓣评分也并非完全客观。杨勃在去年12月回应“豆瓣水***”质疑时说过,“豆瓣评分根据的是平均意见”,比如不经过宣传就来看电影的观众倾向于给影片打高分;本来不会喜欢,却因大规模宣传建立起高预期的观众,倾向于给影片打低分,就是豆瓣俗称的“失望差评”,后者远比前者要多。“***电影在豆瓣评分很高,而‘票房奇迹’有时候评分很低”。杨勃承认这点是因为豆瓣的商业性并不强,盈利重点在“网络社区”的运营上,这促使电影评价分析始终缺乏商业性的反馈。
另外,豆瓣的“水***”问题也一定程度影响了评分可靠性。杨勃表示曾有“电影业内的人”来找他,但“找豆瓣的人是最没用的”,“有大佬直接找我,但豆瓣系统里根本没有‘修改电影平均分’的后台功能”。他承认豆瓣上有“水***”的存在,豆瓣的评分虽然是“一人一票”,但程序判断经常出现“非正常打分”账号。这类账号有四类:注册或收购账号刷高分的;注册或收购账号刷低分的;某些“明星粉丝团”刷分;“铁杆使用者”的“反水行动”。虽然杨勃表示“水***”很难刷动豆瓣评分,影响力偏小且短暂,并且豆瓣后台程序有员工在进行“反刷分工作”,但根据“反水行动”的豆瓣使用者的大部分反馈来看,豆瓣的“水***”状况仍旧恶劣。
综上所述,无论是来自普通观众还是来自“水***”,豆瓣评分虽然使用者最多,但对票房以及对影片本身质量的判定,并没有很多业内人所想得那么大。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豆瓣评分对票房影响没那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