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出生于陕西咸阳的著名书法家及元老于右任的《望大陆》于1964年发表之后,引起了全国巨大反响,并感染了许多国人。于右任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书法大家,其草书的影响力举足轻重,“为往圣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便是于右任的人生追求,他高尚的品格以及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加之他高超的碑学功底和厚重饱满的书法,成就了他“草圣”的地位。其诗作《望大陆》虽然只有短短56字,运用屈原的离骚体和狂劲自由的草书字体,把客居台湾的同胞们对祖国大陆的思念之情表现得极其到位,作者那种内心最深处的情感状态,让海峡两岸所有的炎黄子孙产生深深的共鸣。
【关键词】于右任;望大陆;爱国
中***分类号:I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265-01
一、《望大陆》的创作背景
1962年元旦,于右任回想起自己近几十年的往事,感慨良多,加上自己身负重病,也知道时日不长,所以在日记中写下了身后事的愿望:“希望我百年之后能葬于阿里山或玉山树木较多的最高处,可以让自己朝向大陆。故乡便是中国大陆即陕西三原。”1月24日黎明,彻夜未眠的于右任便用草书书写了《望大陆》这首令人感慨万分的悲歌。
过了两年,于右任离世,临终前诗云:“未能江山一统,尸骨决不下山一步”。这两句话也是他的遗言,之后便长眠于台北最高的观音山上,在海拔3997米的玉山顶峰,竖立起一座面朝大陆的于右任半身铜像,了却他在诗作中对故乡思念的心愿。
这首诗是于右任的经典作品,也是其最为重要的代表性书法作品。其中所蕴含的书法风格以及作品本身的特点,在海峡两岸广为流传。
二、《望大陆》书写内容分析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这首《望大陆》,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中华儿女。其中第一句“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是于右任对自己将要离世后的一种安排,在高山上才能看到自己的故乡。“大陆”前加一“我”字,表现于右任对祖国早日实现统一的一种期盼。生前不能回大陆,作者希望死后能回到大陆,但是大陆那么遥远,即使是把自己葬在高山上也不能看到自己的故乡,所以从中可想而知作者是怎样的一种情感,唯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西北大草原的自然景色,也是诗人所谓的故乡。《望大陆》写出了于右任对故乡的一种眷恋,以及对祖国统一的渴望。
“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家乡;家乡不可见兮,不能相望。”这两句运用了“兮”,是最明显的运用离骚的特征,而其所表达的内容是作者有家难回、骨肉不能相见的感伤,与屈原的“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也有很多相近之处。“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由于种种原因,于右任作为孙中山先生的忠实追随者,元老,被一湾浅浅的海峡所阻隔,他只能借助书法与文字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表达作者临死仍然看不到祖国和平统一,盼不到同胞骨肉团聚,惟求被葬之高山,以回望故乡的一种寄托。
作者仿屈原《离骚》的写法,用近乎白话的文字,表达了他对祖国大陆的思念以及不能回到大陆的伤痛。全诗分为3节,一共56字,于右任既没有采用律诗的形式,也没有选择使用绝句,而以“骚体”为样,表达出深深的爱国之情及对故乡的无限眷恋之情,感人肺腑。骚体诗的特征是大量使用“兮”,虽是古汉语虚词,却表现了楚地方言之通俗性,使作者对情感的表达更为便利。另外骚体诗的特征不仅体现在句式上,还体现在句与句组合中音韵、节奏、声音旋律的安排上,于右任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已经表现到位。
三、《望大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对于《望大陆》而言,所表现出的是于右任对于大陆的思念,是一个浪迹天涯的浪子对于故乡的念想。对于一个***治人物而言,在自己的***治生涯当中,没能够回归自己的家乡,只能对故乡隔海相望,本身已经凸显了诗人自身的哀伤。而这种哀伤,从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口中咏出的时候,其情感的热烈、情感的哀伤,情感的迸发,只有草书能够展现这种状态,从其内容中可以明显感觉到作者的这种心情。
于右任《望大陆》的书写雄豪婉丽,冲淡清奇,大气磅礴。正是这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把于右任的这种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柳浪.复旦杰出学子――于右任[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2]田斌.于右任望乡悲吟撼人心[J].文史月刊,2004.(5).
[3]金光群.于右任的乡愁[J].炎黄春秋,2004.(8).
作者简介:
赵 顺(1988-),男,汉族,山东菏泽人,现为咸阳师范学院教师,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艺术学。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于右任《望大陆》书写内容及其风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