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通背拳在内家拳中的地位用恢复吗?
答:“内家拳”的名称并不科学。通背拳术派生的历史,本身就因区别清代黄百家将武当松溪派六路、十段锦原母拳改称“内家拳”,才引发用母拳的练功法则:“通背”二字,改母拳另称“通背拳”的。然而,自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黄百家著《内家拳法》以来,“内家拳”单指的狭义拳名,经百年沧桑流传,已成为拳种分类的广义代名词。但是,从武术角度讲,黄百家以主搏称之“外家”,以御守称之“内家”的确是不科学的。道理很简单,用“内家”作拳名的概念外延太大,很不准确。你完全有理由对各种事物的“行家里手”也统称:“内家”。同比之下,称:“内功”则不然。它是一个具体的功法名;又是构成“内功”或“内功拳”主体形式的核心内容;也是以质分类,区别“外功”,而称:“内功”或“内功拳”的客观定位。因此,讲传统武术也要讲道理。我认为拳家都需要博采众长,只有懂科学,才能***思想,才敢于排除传统的陈旧糟粕,大胆吸取现代科学的精华,努力在继承和创新中求发展,在原理基础上,不断提升通背拳术在“内功拳”体系中的地位,即惯称:“内家拳”体系中的地位。
问:通背拳若上央视武林大会,估计能打出什么风格来?
答:想像总是美好的。央视武林大会展现了诸多传统拳种的竞技风格,虽感不尽如人意,但是应该充分肯定,以擂台竞技形式,客观检验参赛者临场发挥技战术的综合实力和所练拳种的特点及风格,积极推动传统武术各拳种流派的发展,确实是办了一件大好事。但是,我们也清楚看到,由于武林大会的竞技裁判规则,具有组织者主观意志量化标准的垄断性,例如:“不准击头”等。使不同流派、风格和特点的优秀拳种及优秀拳师,因技能特点受到裁判规则严重制约,难以充分发挥本拳种和参赛者的技战术特点及风格。例如:赛场上普遍给人感到不管什么拳种?都必须靠、摔、推、拽、抡、甩等方法,特别是推下台、倒在地才得大分夺魁。即便有个别参赛者,相对不同程度适应裁判规则,但是的确十分有限。就向当年为了发展太极“推手”的初衷一样,结果赛场上很少见有高手凸显灵实虚空四两拨千斤、巧用松紧劲发放获胜的场面,普遍是搭手听劲抢步,然后搂腰推到台边的“角力”推手赛。事实是组织者没有思想***,还没有跳出中国武术神秘化的怪圈,总想像怕中国的“杨无敌”再世,真功绝技会打残致死人命,必{须得“严规诫”保护安全。其实,中国武术是以人为本的技战术,并不是“超人术”。有功高技绝者,也是以人为本意统神形,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应用整合场能与物能产生彼此共振的效果。并不向人为想像的那么严重!例如:世界三大拳击高手:泰森、霍利非尔德、刘易斯的环战赛,可说是代表世界顶级的力量与智慧技战术综合实力的大对决。结果打的朴实,观众看的痛快!刘易斯充分体现了技术与战术上的绝对优势而大获全胜;霍利非尔德以贴身战术智胜;泰森的400磅重拳拼死玩命反而输定。事实说明,我们的担忧是不科学的。人们最大的误差会把江湖大兴活“头开石板”、“掌开钢柱”与泰森的拳头等同起来,这是不知“真”功夫法门中“托”与“窍”的原因。同理可证,包括通背拳术在内的中华传统武术各拳种流派,并不是“仙拳、神拳和魔术”。是否能适应央视武林大会的竞技要求,是否能打出通背拳术的独到风格?除参赛者日常技战术实践的经验积累和临场应变发挥的大脑定力及体能等,关键在竞赛目的和导向,核心是否能制定出适合通背拳技战术特点和要求的裁判规则。
问:习通背拳有何禁忌?
答:拳品如人品,讲武德,做好人是通背拳门的优良传统。想练好通背拳术,除须有效掌握指导练功的具体窍要和法则外,也要牢记相关的禁忌。
此外,还有关于先练好通背筑基功(通背功),才能练好通背拳术的临界准则和必须注意的行功窍要等,在此暂不介绍。
问:通背拳内功练法?
答:通背内功,亦称:“通背内养功”和“通背内养混元一气功”。根据《易理》阴阳互根原理、五行生克制化规律,练功主要分三个修为阶段:
一是以意内导外效,调形。拳法理论称:整合协调四肢百骸,达到练功载体所需要的动作状态。即“内静外动,混元一气行功的外状法根”。
二是以意吐纳导引,调气。拳法理论称:整合协调行功的外状与内在呼吸合顺配舞。即内动外静,混元一气行功的内状法根”。
三是以意通神达化,调意(念)。“拳法理论称:意动无形,形出无意,动静呼吸高度协调、精微整合,周身内外松柔通透。即:阴阳互根藏五行,混元一气内外贯通行功的中和状法根”。
所以通背拳术内养功法的技术性要求较高,练功必须注意,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不可生摆硬作,刻意仿形,急于求成。练功前,可先用通背推拿养生术功法,以戳、捏、揉、推、捋、按、刮等手法,从头至颈。从手指节至肩关节,从胸至腹,从腿至脚,从前到后,充分作好按摩放松的热身准备活动。续后练“摇身抡臂系列功法”和“摇身拍打系列功法”,练功时,以身运臂行手,松节灵、含胸巧,探背伸肩,不使拙力,不憋气,取势松静自然。内养功的动作和运动量,必须由易到难、由轻至重、由小到大,换力找劲,内外整合,均以意统神形、混元一气通透里表为核心。
中医俗日:“通者不痛,痛者不通”。要“通”必须“松”,这是练好通背内养功的首要筑基功法。练“松”字的关键,是体悟找“松劲”的拳理内涵。特别是出手取势以“放”带“松”,放开才能松开;才能通达、通透;才能一动一静,一呼一吸,意、气、神、形、内导外效,血通气畅,滋润五脏六腑,周身松柔混元一体;才能真正达到高度协调和精微整合的正确修炼人体微循环的通透养生效果。
通背内养功,系以“文火”练内丹真气运行周天的养生益寿保健功法。即:“通背内养混元一气功法”。其练功行气称:“吐纳导引术”。气道法门是:吸呼行气的气量和速度,要做到意气整合,均、缓、沉、长、吸满呼透。外动取势,收落起放,要松沉柔缓主动配合吐纳行气为势法准则。
通背内养混元一气,宝藏在丹田之中,平衡在心意之间,用显在拳势载体之上。形体和功法要求:“提顶舒项下颏内收,扣齿合唇舌抵上腭,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尾闾中正溜臀提肛,吞津液气沉丹田,腹式吸呼周天贯通”。通背腹式吸呼诠释:意统神形,使人胸腔的空间向腹腔拉长放大,横膈肌随腹式呼吸而沉降,吸满呼透,浩然之气,直养而无害。科学保健作用是:一、吸满浩然洁气,呼尽二氧化碳气,为人体排陈吐浊、纳新供氧;二、扩增肺活量,促进心脏血液循环;三、提高消化功能,促进小肠微循环为人体充分吸取营养;四、及时调整人体末梢的微循环,不断提高向周身输送营养和氧气的交换能量,进一步提高人体新陈代谢功能和免***功能。否则,会适得其反,欲速则不达,并容易因练功方法不当,出现气血淤滞等自伤隐患问题。
问:谁可以成为通背拳界的马丁・路德?
答:“乾坤浩大轮还转,一法通顺万法合”。学习前人的知识,走前人的道路,成败与否?我独不知。学习前人的知识,走自己的道路,成败与否?我独识知。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背拳术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想有识之士,谁也不会穿新鞋,再走老路的。我们永远会宁记和怀念,向马丁・路德那样勇于改革的中外先贤们,但是,我们永远不会成为他们。
问:“除非把《通背拳谱》的精义真正弄懂并付诸实践,否则不论它怎样有价值,也不过是一堆烂纸罢了。”作为《通背拳谱》的持有者,韩先生反对这句话吗?
答: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规律性,在中国武术界的《拳谱》是师承沿革中,以***文并茂的记录和传承拳法的一种表现形式和教学工具。同时也是一个武术拳种流派发生、发展和功法特点及技术质量等有关历史的纪实。更是凝聚人心,结晶情感,传承民族精神、武术灵魂和中华文化的重托。至今,《拳谱》仍被武术界视为密藏之珍宝。作为承上启下、世袭沿革的一代传人,吃透《拳谱》的拳理,理论联系实践,指导精炼功法的技艺,己正能育人,这是保障正确、健康和科学发展通背拳术的必由之路。仅此,我很尊重您的见解。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双重性,作为《拳谱》如果真这么简单,上世纪80年代的全国性三献宝挖掘活动,就不会那么轰轰烈烈,那么让人感到痛心割肉,感到悲壮伟大了!这就好比问答“武德”和“武术”谁最重要一样,确实需要我们深思,共同努力来完成好这张“阴阳互为其根”的答卷吧。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韩宝轩答《精武》编者问(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