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沉静了他浮躁的心。从玉那里,他不但找到了生活工作的方向,还学会了坦然承受生命里的成就和挫折,简单并快乐地生活。
单行好事,莫问前程。
当李清元刚进磨玉这一行时,他的父亲,玉雕艺术家李博生就送给他这样一句话。这句话也是他的师傅,老北京著名的玉雕四大怪杰之一,第一批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树森老艺人,当年送给他的。
李博生大师带儿子的方法,就是王树森当年带他的方法。
这句话虽然很朴实,却诉说着最简单的真理。
无论是做人还是做玉,说得再多也都是虚的。最实的就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做,保证每件事都做得了。即使做坏了,只要能把它遮过来,那也是进步。
活做得多了,前程自然也就有了。
磨玉就是一种修行
磨玉就是一种修行,做得越多,李清元感觉自己体悟得就越多。
许多人都说他父亲去年创作的《放下》和他今年磨的《悟》就是一姊妹篇,他深有同感,就是连制作时的心情也都感同身受。
父亲说,《放下》就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创作这件作品时,世间的一切。金钱、权势、地位,乃至爱情、亲情、友情等等,全都放下了,内心是从没有的宁静。宁静到了就像那首禅诗所说的:“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
李清元在做《悟》的时候,觉得自己所听到的仅是木鱼缓慢而有节奏的当当声,那声音,在那静得不能再静的环境里面,有种空谷燕鸣的感觉。那时候,觉得自己的心静极了,完全把自己融入了作品之中。
李博生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在雕琢完善一块玉、一件作品的同时,玉同时也在雕琢完善着你。
对于这句话,感触最深的应该就是李清元。
与自己的父亲不同,李清元是一个很外向的人,治玉以前,做的是酒店管理工作,属于典型的那种说得多、做得少的主儿。几年的玉磨下来之后,他觉得自己连眼神都变了,整个人都沉了下来。
一开始跟着父亲学做玉的时候,李清元知道自己坐不下来的毛病。还特意给自己乱了一个秃儿。郑重地说。以后开始认真修行。
无论那时是怎样的形式,这句话说得还是口头意义居多。这么多年下来之后,就是因为玉,他才沉下了浮噪的心,并从内心最深处感悟到了。磨玉,真是一种修行!
现在,无论外面是怎样的一种状恕,一坐到凳上,他的内心马上就会安静下来。从玉那里,他不但找到了生活工作的方向,还学会坦然承受生命里的成就和挫折,简单并快乐地生活。
是默写,不是写生
凡是做玉的,都得会画,否则,做得再好,也只是一个匠人。但是,做玉的画画,与学美术的不同,要的是默写,不是写生。
出去写生,看山画山。看水画水,练的多是手法。从王树森老艺人开始,就教自己的徒弟学会默写,也就是处处留神,注意观察,然后把自己需要的东西记在脑子里,回去之后把它根据自己的需要糕埋出来。
王老艺人不仅这样教学生,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
他小的时候,正赶上兵荒马乱的时代。他整天坐在家门口,观察来来往往的各路***队,然后就往地上一蹲,在地上画。他几乎天天都是这样画,但他画的,与实际的却并不相同,是他自己观察后整理出来的。
做玉的人不能像学美术的人一样,把大量的时间放在体验生活、写生上,所以,李博生大师一再教导李清元,不能单纯地去记录,而是消化之后,再把自己的认识放进去,既练眼睛又练脑子,从而提高想象力和造型能力。
现在的李清元,除了自己身体力行外,又开始教导他自己的学生:多一些主观、少一些客观,无论做什么,都不能直接把它们从生活里搬过来。要把自己的主观意识加进去,使出来的每一件作品都是经过了自己认真思考的。
做活,不是做货
与金银瓷器不同。玉器的制作,更多的是依靠玉石本身的天然条件。玉器加工的最高境界不是破旧立新,而是因材施用。通过对玉料形状色彩的巧妙运用,达到人力与天功浑然一体的效果。
现珍藏于博物院的肉形石,无论是色彩还是纹理,几乎都可以假乱真,似乎都能闻得到红烧肉的香味儿。这儿,做的就是活儿。
从王树森开始,就一直强调,一块玉,你看它像什么就做什么。做玉,不是做货,没有品种的界限。
因此,李博生大师也一再说:“任何一块材料,到了你手里面,都是一个极富个性的艺术创作。料像什么就做什么,像器皿就做器皿,绝不能说你只会做人不会做器皿,只会做花儿不会做小猫”,遇着李清元早早地进入到一种艺术创作状态里面。
当时的李清元,无论是功力还是心境,都与今天没办法比,几乎每天都被父亲骂得狗曲喷头,有时真急起来,都不想做了。现在,父亲不骂了,
他倒怀念起来,训斥自己的学生时,也常常把自己的例子讲给他们听。
现在,做玉的环境不知比以前好到多少倍,但大环境却实在不好讲。几十万的做玉大***,做货的多,做活儿的少。李清元教育学生,也告诫自己,每一件活,都应融会了自己的心血在里面,即使成不了精品。也应对得起自己和这作品的主人。
做玉的人。雕琢一块玉。是为了完善它。它的瑕疵、它的绺裂,都可以在你的雕琢之中成为糕件作品的闪光之外。这与做人的道理其实是一样的。
人磨玉、玉磨人,玉在你的琢磨下成器。你也在玉的打磨下重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