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礼仪文化中,对不同地位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称呼,我们叫做“称谓”。一般来说,称谓包括敬称、谦称、兼称、贱称等多种形式。在这些称谓中,带“下”的称谓尤其多。在此,我们不妨对这类称谓中的几个典型称谓加以阐释。
1.陛下:
在阅读古典小说或观看历史题材的电视连续剧时,我们会发现朝野内外的臣子们总是称呼一国之君为“皇上”、“圣上”或“陛下”。皇帝高高在上凌驾众人,称之为“皇上”或“圣上”,自然容易让人理解,而怎么又可以称之为“陛下”呢?刘德贵写的小说《嘉庆皇帝》中刘墉曾这样说:“臣以为陛下决不是因为贪恋帝位而不肯传印。先前王公大臣,蒙古王公贝勒,联名奏请皇上暂缓禅位,皇上圣意果决,不愿违背六十年前对上苍许下的诺言,遂天下之议,而领颁旨传诏归***储君,禅位决心既如此坚定,臣实不解皇上为何不传玉玺。”这里刘埔为何敢称皇帝为“陛下”呢?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这样解释“陛”:升高阶也。从阜,些声。”其本义是指台阶,特指帝王宫殿的台阶。《史记》所记荆轲刺秦王的情节描写中有如下的文字:“秦武阳奉地***匣,以此进至陛下。”原来在古代,皇帝的卫士就在王宫台阶下面的两侧为帝王的安全进行戒备。当臣子向皇帝奏请时,不敢直呼天子,必须先通过台阶下的侍者而告之皇帝,因而称“陛下”。也就是说臣子是通过在皇宫台阶下的侍从向皇帝传达本人求见之意,表示卑者要向尊者进言。蔡邕《独断》卷上言:“谓之陛下者,群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由此可知,“陛下”是臣子对帝王的尊称。王曾瑜历史小说《河洛悲歌》所叙,宗泽说:“入主职在任相,今陛下爰出独断,力排众议,命李纲为相,委是得人,惟当用之不疑。渊圣参用小人,败坏国事,臣愿陛下以为深戒。”这里的“陛下”就成为臣子对帝王的敬称了,故“陛下”属于敬辞,绝非因为其中的一个“下”字就认为与含有“上”字的“圣上”意义相差甚远,其实二者在内涵和外延上是两个等同的概念,同属于敬辞。
2.阁下: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大使阁下”、“将***阁下”这样的称谓,我们知道,“大使”和“将***”不管是现在还是古代都是地位较高的官员,那么为什么又称之为“阁下”呢?这“楼阁之下”又如何成为对人的敬称呢?古代赵磷所撰《因话录》卷五载:“古者三公开阁,郡守比古之侯伯,亦有阁。所以世之书题有阁下之称……尽曰阁下。”在古代,三公是地位很高的官员,其办公的官署皆有阁,如龙***阁、天禄阁、东昌阁、文渊阁等。到官署拜访的人,因为不敢直呼三公的姓名,只好通过在阁下行差的侍从人员,向尊者传达作为卑者的意思,因而“阁下”一词便成为对那些高级官员的尊称。如颜真卿《争坐位帖》“十一月某日,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刑部尚书、上柱国、鲁郡***公颜真卿,谨寓(奉)书于右仆射、定襄郡王、郭公阁下。”时至唐代,“阁下”的使用范围就变得比较宽泛,不仅指有地位的人,甚至同辈之间也可称“阁下”。唐代白居易《与刘苏州书》有:“阁下为仆税驾十五日,朝觞夕咏,颇极平生之欢。”清代黄钧宰《金壶浪墨・吴门秀士书》有:“阁下廷试第一,不可谓无佝;枢密入相,不可谓无位;午逾七秋,不可谓无寿,不于此时有所建白,更待何时?”后来“阁下”一词作为尊称敬辞,多用于外交场合或书信中。如:总统阁下、岳父大人阁下等。
3.麾下:
读《三国演义》,在《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有以下文字。书略曰:“某等降曹,非***仕禄,迫于势耳。今已赚北***困于寨中,但得其便,即将操贼之首,献于麾下。”这里的“麾下”又怎样理解呢?原来“麾”,乃旌旗之属,是将帅用以指挥的旗帜。如《墨子・号令》:“城上以麾指之。”李延寿《南史・梁高祖纪上》:“望麾而进,听鼓而动。”另外,“麾”亦作“指挥”讲。《尚书-牧誓》:“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麾下”在古代有三方面的意义。一、在将帅的大旗之下。《史记・魏其武安侯传》:“独二人及从奴十数骑,驰入吴***,至吴麾下,所杀伤数十人。”二、部下。《汉书・李广传》:“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三、对将帅的敬称。《三国志・吴书・张弦传》:谏孙策“愿麾下重天授资,副四海之望,毋令国内上下危惧。”由以上可知,“献于麾下”中的“麾下”是对将帅的尊称。因为那指挥***队的旗帜下面是指挥***队的主帅,从而,“麾下”便成了称谓***队将帅的敬辞。
4.足下:
在高中课文《鸿门宴》中有这样的文段: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足下。”这里“足下”又如何理解呢?是称自己在别人的脚下而自谦的说法吗?据刘敬叔《异苑》卷十记载:“介子推逃禄隐迹,抱树烧死。文公(晋文公重耳)拊木哀嗟,伐而制屐(以木作底的鞋)。每怀割股之功(介子推在重耳出逃中,介子推曾割自己大腿上的肉为重耳充饥,亦称“剐肉奉君”),俯视其屐日:“悲乎足下!''‘‘足下”之称将起于此。”因此,“足下”一词,虽然和脚有某些关系,但词意并不是自己在别人的脚下,也不是将对方踩在脚底下,而是取其睹物恩人、感念昔日舍生救助之情,而生发出对朋友敬怀之意。由此看来,“足下”是敬辞,表现对对方的无限尊敬。在古代,它适用于下对上或同辈之间相称。如《战国策》中燕苏代谓燕昭王:“足下以为足,则臣不事足下矣。”《称谓录》说:“古称人君,亦以“足下”称之,则“足下”之为尊称。”后多用于同辈之间,如《史记・季布传》:曹丘至,即揖季布曰:“且仆楚人,足下亦楚人也。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顾不重邪?何足下距仆之深也。”文段的意思是,曹丘到了,就对季布作揖说:“况且我是楚地人,您也是楚地人。我把您的名声传扬到四方,难道不好吗?为什么您把我排斥在外呢!‘再拜奉大将***足下”中的“足下”,属张良称对方范曾的敬称,相当于第二人称“您”。
另外,带“下”的称呼还有“在下”、“舍下”等。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带“下”的称谓并不一定属于贱称、谦称,相反,有许多属于对别人尊敬的敬辞。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陛下”“足下”等带“下”称谓浅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