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国东部距瑞士边界几英里的浮日山区,一座白色幻象式教堂盘旋于山顶,超脱于碧绿之间,即便方圆数里依然可见。这座被誉为20世纪最为震撼、最具表现力的建筑,被人们赋予怪诞、复杂、奇绝、神秘、朦胧、惊奇感、困惑感等种种形容,足可见其魅力。
朗香教堂设计师为勒・柯布西耶,是现代建筑里程碑式的人物,在设计中,勒・柯布西耶也由理性主义,转到了浪漫主义和神秘主义,越出欧洲古典美学,与传统的中国美学精神合拍,若以诗来形容,那么朗香教堂应属建筑中的朦胧诗派。
表意性建筑
朗香教堂以混沌奇特的外部造型与复杂多变的内部设计而著名,与历来教堂模式不同的是,朗香教堂采用抽象手法突出象征意义,隐喻着宗教所含有的超常精神和感召力,是一个表意性建筑。
从远处看去,教堂的墙面并不似一般建筑的竖直垂立,其墙体几乎全是弯曲的,甚至部分地方还倾斜着。沉重而粗粝的屋顶向上翻卷着,并与墙体之间留有一条约40厘米高的带形空隙,一个锐利的尖角直直指向天空,其自由变化而又令人费解的概念设计,留给人难忘的奇特印象与联想。
作为主体建筑的祈祷室形状类似粮仓,灰色混凝土砌成的墙面,如岩石般厚重粗糙。取代宽大玻璃窗的,是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深洞,看似随意地分布在白墙之上。东面的屋檐下是一个开敞的空间,意味着对广大朝圣者的欢迎。一个弧形的阳台从墙上挑出,当前来的教徒太多时,牧师就在这里向广场上的人群布道。
自西南角由塔装实体与卷曲墙面之间的入口处走入教堂,幽暗的气氛如影随形。由于室内没有大的大玻璃窗可以直接迎接明亮的阳光,光线主要透过屋顶与墙面之间的缝隙和镶着彩色玻璃的窗洞投射下来,明暗交错,随着太阳的移动,整个室内仿佛也有生命般的改变。
和外部的造型一样,室内空间也呈现出神秘而不规则的特性。整体墙面呈弧线形,东端圣坛墙面上斑斑点点的小洞透射着光芒,发出星星点点的闪亮。南面的光线透过厚达数米的墙壁像雾气般飘入,沿楔形窗洞投射于教堂之中,营造出天国般的神圣肃穆之感。种种设计,看似漫不经心,却是经仔细研究光线后的精心安排。
陌生化美感
兴建于1950-1955年间的朗香教堂,正值20世纪中叶,然而除金属的门扇外,却几乎难见到现代文明的痕迹。从某种程度上,它超越了现代建筑史、近代建筑史甚至超越文艺复兴乃至更早的古希腊建筑,似原始的巨石般形成“凝固的音乐”,时空由此有了新的界定。
人们心目中的基督教教堂大致是什么样子?朗香教堂的设计处处给人相异的感受,在比较与鉴别中,注意力却由此调动,陌生化的美感从另一个角度成就了朗香教堂在建筑史上的独特地位。
陌生化是对约定俗成的突破或超越。设计师在朗香教堂的形象处理中最大限度地利用了“陌生化”的效果。它同建筑史书上著名的宗教建筑都不一样,却又处处给人似曾相识之感。
它抛开传统宗教建筑和巴洛克的手法,墙上却开着与圣卡罗教堂壁龛和凹间有几分相似的洞窗,虽没有强调圣坛的做法,但其内在氛围的塑造却有着西方宗教神学的神秘与空灵,并将地中海的地域文化全然体现在建筑的固有氛围之中。
那屋顶仍在通常放屋顶的地方;门和窗尽管不一般,但仍然叫人大体猜得出是门和窗。正在所谓的似与不似之间。最大限度然而又适当的陌生化处理,让人们不由自主被吸引到朗香教堂的世界中来。
神秘主义构思
在朗香教堂建成几年以后,勒・柯布西耶自己再去到那里,他很感叹地问自己:“我是从哪儿想出这一切来的呢?”
在朗香教堂中,全然未见初期现代建筑的迹象、也没有机械美学的五点特征。人们普遍将其解释为这是勒・柯布西耶由理性工业主义向塑性主义浪漫的转变,该教堂“每个角落都隐藏着光辉……”
但据日本“边缘派”建筑师今井兼次的考察,柯布西耶曾在设计朗香教堂前,两次回故乡瑞士参观哲学家斯泰纳的唯一建筑作品高忒馆。这一被人们评论为“生命体的建筑”,象征着人类最早的“掩蔽体”、“洞窟”,是人类潜意识中温暖、柔软、阴暗的母体,以“灵的空间”建筑实感存在着。
由此,朗香教堂的构思理念也就不难理解。人们可以从精神的角度去理解、感知其内在的联系;从建筑的形体塑造、墙体与屋顶的交接处理,去体味钢筋混凝土的柔化;从墙体镂窗形成的神秘氛围、光与影的阴柔“洞窟”去体味对上帝之光的崇尚和敬畏。
建筑师的设计思想蕴含在建筑本身传承的哲学意识和文化底蕴当中,母体的庇护、对神的冀望使整个空间变得灵动。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朗香教堂:建筑中的朦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