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北辽金佛教建筑巡礼

中国古建筑体系如同任何一种艺术形式一样经历了创造、实验、成熟、借鉴、繁衍、衰落之过程。唐代以前的中国木构建筑体系大致处于创造阶段,直率的创新屡屡出现,然而建筑实例留存稀少;至辽金时代,中国建筑在汉唐以来逐步发展的中原木构体系基础上,广泛吸收少数民族建筑手法,不断试验改进,以臻完善。宋代鼎盛时,中国古代建筑达到其结构与艺术的顶峰,才成就了木构建筑造式的经典之作《营造法式》。随后,由南宋而元明清的八百余年,建筑结构未见大的进步,而装饰日趋繁缛,用材日见浪费,不得不说是中国建筑艺术渐渐衰落的过程。因此,辽金可称为中国木构建筑发展过程中海纳百川且最具生气勃勃的时期。如果说中国建筑像一曲跌宕起伏、连绵不绝的华美乐章,那么辽金建筑因特有的民族文化交融特色成为这一乐章中最为动听的一串串音符。

现有的辽金建筑遗存,无论规模、等级、数量和保存质量,均构成中古时期古建筑遗存的最重要部分。从辽代建筑到金代建筑的演变,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古代建筑承唐启宋这一重大过渡与转变的反映。由于唐代及其以前的木构建筑实例稀少,而辽金建筑恰恰是从唐过渡到元明清的关键,所以辽金建筑实例是衔接唐代以前和元代以后建筑历史的重要部分。对辽金建筑的研究将构成中古时期建筑研究的主体,对承载承上启下作用的辽金建筑实例的深化研究也将对中国古代建筑史的整个构架和脉络有一清晰的认识。

建辽的契丹族与建金的女真族其共同性是信奉佛教,所以目前辽金建筑遗存多为佛教建筑。从此期的建筑来看,外观上仍然继承并发展了唐代建筑风格,梁架结构和斗棋做法虽有一定的变化,但从建筑整体形象上却保持着相当的稳定性,变化最大的是室内空间在柱位的减少和移位中获得了流畅的室内空间效果。以现代空间设计原则来看,中国古建筑在其厚重的屋面下已无空间可言,除了城市和建筑群体布局、以及园林还可以用现代空间法则来注释。中国传统建筑是以其严密、完善的营建技术才在世界建筑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因为木构体系的局限性,建筑结构和空间体系的不变,带来了建筑装饰构件或艺术上的繁文缛节;建筑空间创造力的束缚,带来的是对装饰细节上的关注和追求。中国建筑风格几千年的一贯性,几乎掩盖了中国传统建筑匠师在建筑空间中的创造作用。辽、金时期漠北民族虽在文化上主动吸纳汉族文化,建筑上表现为形制的雷同,构建的近似;但在空间上却表达出一种创新,所谓“多用移柱、减柱手法”。这是辽金佛教建筑最为突出的特色。

对辽金佛教建筑研究最早是由欧洲学者与日本学者开始的。较早涉足中国建筑领域的欧洲学者的著作有英国的《建筑史***说手册》、《世界建筑史》,德国的《中国艺术史》、《中国的建筑和宗教文化》、《中国的建筑与景观》等。从1893年到1935年,日本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普查了中国各地的文化史迹。成果有《支那建筑史》、《支那佛教史迹》等。其中一些学者选择了与辽金佛教建筑相关的研究课题,如关野贞、竹岛卓一的《辽金时代之建筑及佛像》影响较大。

中国学者对辽金建筑的研究开始于中国营造学社,1932年4月梁思成先生前往蓟县独乐寺调研,调查报告为《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1933年,以中国营造学社法式部主任梁思成和文献部主任刘敦桢二人为首的一些中国营造学社成员前往大同调研,发表了《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1942年梁思成开始编写《中国建筑史》,在体例上将五代、宋、辽、金合为一章。目前辽金佛教建筑遗存主要有山西大同华严寺、善化寺、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五台山佛光寺文殊殿、北京天宁寺塔、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辽宁义县奉国寺等。

山西晋北地区因早在后赵时就有佛***澄及门下东晋道安、慧远弘法,北魏时已成为佛法重镇,曾创有闻名中外的云冈石窟。辽金之时,更因是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交流的桥头堡,更使佛教呈现出不同的特色,目前所遗存的佛寺建筑多有鲜明民族风格。

一、大同华严寺

华严寺位于历史文化名城山西大同市内,以辽、金建筑和辽代彩塑著称,196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华严寺寺院格局较为特殊,由上华严寺、下华严寺、海会殿三部分组成,三殿呈品字形,总体为横向布局,规模较大。目前海会殿虽因年久塌落,但基础尚清楚可辨。据《辽史》载,辽清宁八年(1062年),道宗皇帝巡视西京(今大同),始建华严寺,寺内曾奉安诸帝石像、铜像,可见当时还具有辽皇室祖庙性质。辽保大二年(1122年),金兵攻陷西京,寺院部分建筑毁于兵火,后重建。至元代初年仍不失为云中巨刹。明中叶以后分上下两寺,各开山门,自成格局。

上华严寺,俗称上寺,以金建大雄宝殿为主线,分为两院,有山门、过殿、观音阁、地藏阁及两厢廊庑,高低错落,井然有序。大雄宝殿因保大之乱毁于兵火,金天眷三年(1140年)依旧址重建。大殿面阔九问,53.75米;进深五间,25米,面积达1559平方米,是我国现存辽金时期最大的佛殿之一。檐高9.5米,单檐筒瓦庑殿顶,黄绿色琉璃剪边,举架平缓,出檐深远,檐下斗拱用材硕大,单材31×20厘米,是《法式》中规定的一等材。正脊两端的鸱吻高达4.5米,由8块琉璃件组成,北端的鸱吻系金代原物,历经千载风雨,至今仍光泽灿然。大殿出檐宽,斗拱面大,形制古朴,其造型比例为典型的辽金建筑风格。当心间及左右梢间辟门,形制古朴,为金代旧物,门前所饰壶门,为已知较古者。整个大殿矗立在4米余高的台基上,前设月台、石级、勾栏,这是辽金建筑的传统作法。月台两侧配有钟鼓二亭,月台中央置辽大康二年(1076年)八角陀罗尼石经幢和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铁制梵炉各一座。

华严寺大殿坐西朝东,与汉地其他佛寺座北朝南不同,体现了契丹族崇拜太阳的习俗。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解释这种方位时用8个字概括“辽人信鬼,拜日为神”。据《新五代史》载:“契丹好鬼而贵日,……以东向为尊”,华严寺大殿的建造保存了契丹人的原始习俗。

大殿在建筑手法上,采用减柱法,减少内柱12根,扩大了前部空间面积,便于布列佛像和进行佛事活动。其文化缘由在于游牧民族均以幕帐为其居所,室内无柱或仅一、二柱,这种生活习惯影响到木结构建筑的营造,使得减柱、移柱和垂梁吊柱的做法在辽、金、元时期变得相当普遍。

华严寺大殿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斗拱的巧妙运用。按梁思成先生的说法,中国古代建筑讲究用“斗拱”来支撑大殿,斗拱有时要占殿顶的一半。而从宋朝以后,斗拱逐渐变成装饰品而不再

起支撑作用,殿顶也越来越陡,建筑风格从唐朝的简约朴实转为纤细奢华。让人欣喜的是,唐朝之后北方的少数民族***权一一辽金反而继承了唐朝遗风,继续着唐朝建筑的简约朴实风格。此殿体形雄浑,出檐极远,殿顶平缓,斗拱有力而朴实,这些都是唐朝建筑的遗风。大殿斗拱淳朴浑厚,颇富变化,而转角拱则复杂,当心间的外间铺作使用60度的斜拱,左右梢次使用45度斜拱,柱头也出现了斜拱,补问栌斗下设用以支承的低矮驼峰,斗的下面与侧面,各施附角斗一个,为加强相邻的柱头铺作和斗拱的联系,拱上置“罗汉枋”。斗拱承受出檐的重量,大殿出檐3.5米,斗拱起着支承的作用。殿内除梁外还用四道柱头枋绕周交结成框架,大大增强了建筑物的刚度。这是金代建筑的独特之处。大殿属框架结构,墙壁仅是为封闭殿内造像与壁画,但防风雨,并不起支撑重量的作用。

大殿的大梁跨度为12米,屋瓦长80厘米,重27公斤,在中国古建筑的同类构建中,其大梁、屋瓦、鸱吻分别在跨度、长度和重量、高度上位居第一。

另据《大同县志》卷5所称,华严寺“旧有南北阁”。这说明华严寺曾采用“两阁夹一殿”的建筑形式。这种布局是辽代寺院的典型形式,这尚需进一步研究。

殿内有五方佛和二十诸天等明代塑像,四周壁面为清代壁画,共877.25平方米,顶部天花板彩面共973块,大部为清代制作。这均是上华严寺的艺术珍品。

下华严寺位于上华严寺的右前方,俗称下寺,主体建筑为薄伽教藏殿,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上下二寺目前虽连为一体,仍各以一主殿为中心。下寺布局较自由,建筑风格活泼,以薄伽教藏殿为中心,有天王殿、南北配殿、山门、左右碑亭,别为一院。此寺主要殿宇亦面向东方,这与契丹族信鬼拜日、以东为上的和居住习俗有关。

薄伽教藏殿为下寺大殿,所谓“薄伽”是印度梵文的音译,是“佛”的意思,“薄伽”教便是佛教;“教藏”指的是经典。顾名思义,薄伽教藏殿就是存放佛经的地方。薄伽教藏大殿面阔五间,25.65米,进深四问,18.41米。单檐歇山式,正脊两端耸立着高3米的琉璃鸱吻,是金代重修时安装的。大殿屋顶坡度平滑,出檐1.2米,檐柱从左右次间升起至殿角,升高显著,增加了殿宇的雄伟气魄。殿内外斗拱为五铺作,有八种之多,每个檐柱头作双抄,结构简单。整个建筑简朴浑厚,比例适当,犹存唐代建筑之风,是中国辽代殿堂建筑的优秀遗构。

大殿内保存着较多的文物,如辽代塑像、石经幢、楼阁式藏经橱和天宫楼阁等,这些塑像、建筑各具特色,历史、艺术价值都很高。著名学者郑振铎先生曾盛称薄伽教藏殿简直就是一个辽金博物馆。如今,大同市博物馆就设于下华严寺中。

下华严寺的精彩之处一为壁藏绝珍,殿内依墙排列着重楼式壁藏38间,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佛龛,外设勾栏,上覆屋顶,屋顶为歇山式,脊兽、鸱吻齐全。勾栏的束腰华板雕有镂空的几何形***案37种,玲珑剔透、独具匠心,无一雷同,是国内罕见的辽代小木作。下层为束腰须弥座,上置经橱,内藏佛经1700多函,18000余册,其中有明代佛经和清代龙藏。壁藏斗拱共17种之多,形制复杂,是目前所知辽代斗拱中最复杂的一种。壁藏至后窗处,因辟窗壁藏中断,又巧妙地架设天宫楼阁五间,以两侧的拱桥与左右壁藏上部连接,浑然一体。整个壁藏又以当心间的前门和后窗为界,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原分贮南藏与北藏,形出各异。这是中国现存惟一的规模宏大的辽代壁藏,纯为木构建筑,设计精巧,雕刻细致,玲珑剔透,别具一格。它不仅是优秀的艺术品,而且对研究辽金建筑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被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称为“海内孤品”,给予极高评价。

辽塑也是下华严寺的精彩之处。薄伽教藏殿内的气氛与上寺大殿有很大不同,上寺大殿色彩鲜艳,金碧辉煌,薄伽教藏则庄严冷肃,古色古香。殿内宽阔的佛坛上布列辽代塑像31尊,技法娴熟,如出一手。中间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两侧的弟子、菩萨和供养童子分为三组,坐列相闾,井然有序。中央的佛像慈祥庄重,端坐莲台,莲瓣上有沥粉贴金佛像,风格秀逸。四大菩萨娴静端庄,慈容微露。特别是有一尊合掌露齿的胁侍菩萨身姿优雅,妩媚轻盈,受到后世的好评。郭沫若先生曾称道这尊菩萨是国内所有露齿菩萨中的精品之作。

薄伽教藏殿在空间设计上也大胆运用“减柱法”,增大了殿内活动空间。柱子的减少,使建筑梁架结构发生变化,整个大殿显得开阔明快。殿内设平棋和斗八藻井,华彩精丽,皆为辽代旧物。内槽彩画中所绘网目纹、三角柿蒂等辽代通行的纹样尚依稀可辨。佛坛上三尊主像顶部的藻井,为不等边八角锥体,这样精巧的设计,一方面增大了佛像上部空间,同时又避免了天花板与佛像距离太近所产生的压抑感。

此殿虽经历代修缮,但房屋的木结构,梁枋彩绘,天花板及彩画,殿内的藏经柜和彩塑,均为辽代之物,弥足珍贵。华严寺的整体建筑一方面继承了唐风遗韵,另一方面又因其***权与中原文化相对隔绝,形成特有的燕云一带的地方特色。

二、大同善化寺

善化寺,俗称南寺,位于山西大同市城内西南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代开元年间,原名开元寺。五代后晋时改称大普恩寺。辽保大二年(1122年)一场兵燹之灾使楼阁殿宇遭受严重破坏,“存者怀三四”。金天会六年(1128年)至皇统三年(1143年)重建,明正统十年(1445年)再度整修,更名善化寺。

寺院坐北向南,占地13926平方米,主要建筑分布在中轴线上。前有山门,中为三圣殿,后为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前左为文珠阁遗址,右为普贤阁。整个寺院建筑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左右对称,是我国现存辽、金时期寺院中规模最大、布局最为完整的一座。

山门亦为天王殿,金天会――皇统年问所建,单檐五脊顶,面阔五间,27米;进深二间,10米。当心间辟门。山门前后立有檐柱各6根,分布整齐;纵向另立中柱6根,共18根,内外柱一样高,凿削规整,形制美观,为现存金代山门中的巨构。山门悬“威德护世”匾额,字体敦厚有力。

三圣殿雄踞于一米多高的台基上,为金初代表性木构建筑,建于金天会六年。殿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28米,南北宽13.5米。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五脊顶,左右次间的斜拱形制多样,色彩斑斓,这种斜拱是辽金建筑的特有形制,它不但承载檐部重量,且具有极强的装饰作用。梁思成和林徽音先生曾评价这种“斗拱”说:“伟大之斗拱,深远之檐出,屋顶和缓之斜度,稳固庄严,含有无限力量,颇足以表示当时方兴未艾之朝

气。”认为如此大而触目,“与屋顶争抢着视线”,非常与众不同,肃穆得让人觉得有点压抑。殿内只用四根主柱和四根辅柱支撑梁架,顶部采用“彻上露明造”的做法,加大了空间,便于佛事活动,是减柱法的典型实例。

大雄宝殿始建于辽,金代重修,它是善化寺殿宇中惟一未被战火毁灭的辽代建筑。大殿立在高达3.3米的台基上,月台上有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建造的牌坊和钟鼓亭。大殿面阔七间,40.7米;进深五间,25.5米,单檐五脊顶。殿顶当心间有八角形藻井,内围列有两层斗拱,下层为七铺作,上层为八铺作,由下而上,层层叠收。殿内亦采用减柱法配列支柱,空间开阔。

普贤阁和文殊阁为一对称的楼阁建筑,位于大殿与三圣殿间的东西两侧,又称东楼、西楼。东侧的文殊阁在民国初年毁于火灾,西侧的普贤阁是金贞元二年(1154年)重修之物。坐西向东,面阔三间,进深三问,乃是一座三间见方的两层楼阁,重檐九脊顶,下檐为平座,上檐施以斗拱,两檐均以筒瓦覆盖,外观精巧,比例匀称,乃是研究中国辽金建筑的珍贵实物。

善化寺的建筑风格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类型,以佛殿为主体,殿前置两阁:大雄宝殿坐落在高台之上,前左有文殊阁,前右有普贤阁,以及周围回廊。文殊阁及回廊现虽已无存,但寺院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左右对称的布局仍清晰可见。

三、朔州崇福寺

在山西朔州市东大街,有一处规模宏大、殿宇巍然的古寺,即是声名远播的崇福寺。此寺创建于唐麟德二年(公元665年),为一代名将尉迟恭(朔州人)奉敕建造。辽时曾改作林太师衙署,亦称林衙院。统和年问又改为寺,取名林衙寺。金代熙宗年间,寺庙扩建,大兴土木。天德二年(公元1150年),金朝海陵王完颜亮题额“崇福禅寺”,延用至今。明祟祯四年朔州知州翁应祥题额“林衙古刹”,列为“朔州八景”之首。这里精奇壮丽的寺庙建筑,富丽堂皇的彩塑壁画,以及丰富的文物藏品均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寺院坐北朝南,古朴庄严,共分五进院落,十大殿宇。山门、金刚殿(天王殿)、千佛阁(藏经阁)、大雄宝殿、弥陀殿、观音殿依次位于中轴线上,钟楼、鼓楼、文殊殿、地藏殿对称布列于东西两侧。寺院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17.6米,总占地面积23520平方米。布局严谨,主次分明。惟藏经阁位居大殿前,为他处寺院所罕见。现寺内弥陀殿、观音殿为金建,山门为清建,其余皆为明建。

弥陀殿是全寺的精华所在,创建于金熙宗皇统三年(公元1143年),由***侯翟昭度负责施工,距今已有860多个春秋。它的大幅壁画、巨额牌匾、雕花棂窗、琉璃脊饰、塑像背光被誉为崇福寺“五绝”。殿字正檐下悬挂的“弥陀殿”竖匾,为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原物。令人赞叹的是弥陀殿从殿基到殿顶的构件,全部为金代原物,这在全国辽金建筑中也是少有的。

弥陀殿建于二米多高的台基上,通高21米,冠于全寺,是全国现存较大的金代建筑。建筑面宽七间,47米;进深四间入椽,25米,面积为1112平方米。殿前有宽敞的月台,后与观音殿月台相连。单檐九脊歇山式,斗拱七铺作,梁架结构奇巧。弥陀殿棂窗雕工精细,镂刻透心***案纹样达15种之多,有三角纹、古钱纹等,精致典雅,工艺甚佳。这些***案不仅是优秀的艺术佳作,而且对研究金代建筑装饰具有很高的价值。

殿内有宽23.54米的砖砌佛坛,上置三尊8米高的主像,中为弥陀佛,左为观音菩萨,右为大势至菩萨,称“西方三圣”。主像两侧恭立6米高的胁侍菩萨4尊、护法金刚2尊,这些塑像均为金代原作。主像背光为编条泥壁,***案呈草叶纹,边沿是焰光。中间背光浮壁13尊伎乐天,姿态各异,栩栩如生。殿内四壁满绘壁画,面积达340多平方米。内容为释迦牟尼说法***,分布于东西山墙和后墙。壁画上方为飞天,翱翔于五彩祥云之间。西尽间绘有千手千眼观音菩萨,18面,千手掌心各绘一眼,手中各擎一件法器。东尽间分上下两层,绘三佛三菩萨。整个壁画画幅巨大,技法纯熟,庄重宏伟,气势夺人,设色以朱红、石绿为主,色彩绚丽。这些壁画大部分为金代原作,只有少量为后人补绘。壁画与佛像交相辉映,大殿更加金碧辉煌。

殿外九脊全为瓦条砌垒,殿顶上筒坂布瓦覆盖,绿色琉璃和脊饰剪边。殿脊两端矗立着高3.2米,宽2.95米的盘龙琉璃邸吻。正脊中间置有瓦楼一座,将***居中,气势威武。戗兽、垂兽巨口獠牙,造型奇特。虽经历代风雨,至今仍光泽灿烂。

观音殿位于弥陀殿之后,是崇福寺内最后的一座殿堂,亦为金代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四问,单檐歇山顶,斗拱规整,梁架简练。其梁架结构最富有独创性,特点是用减柱造的作法,增大殿内空间。殿内前槽金柱全部减去,后槽金柱置在佛坛两侧,使殿内前部更加宽广。因省去前槽金柱,四椽伏跨度加大到10米,所以为减轻其负荷,在梁上和平梁前端施较大的人字叉手,把殿前槽上部载荷传递到前檐和后檐柱上。梁架中使用人字梁大叉手,是我国古建筑中年代较早的实例。这种神奇的建造创新能力,充分反映了古代建筑匠师的才能技术。殿内有塑像三尊,中为观音菩萨,左为文殊菩萨,右为普贤菩萨,为明代原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保护文物古迹,于1953年对观音殿进行了整修,1986年又拨款对弥陀殿进行落架大修。使崇福寺这一座金代建筑,以其古朴巍峨的雄姿,再现于漠北古城朔州大地。

四、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从山西大同往南约70公里的应县城内西北部,有一天下之最,即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的佛宫寺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塔总高67.31米,被誉为“峻极神功”、“天下奇观”,是我国现存最高、最古的木结构楼阁建筑,国内外建筑学界称为“建筑瑰宝”,享有极高声誉。196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木塔建于高大的台基之上,台基高4米余,分上下两层,石基下层为方形,上层为八角形。木塔平面呈八角形,底层直径为30.27米。塔有五个明层,各层又夹有暗层,所谓“明五暗四”,实为九层。第一层立面重檐,以上各层均为单檐,共五层六檐,因底层为重檐并有回廊,故塔的外观为六层屋檐。木塔整体构架全部为木结构,据测,建筑该塔实用木材3500立方米以上,重达3000吨左右。在建造设计上,改变了过去中心立柱方式,采用双层环形空间构架。各层均用内外两圈八角形木柱支撑梁架,每层柱子外有24根,内有8根,木柱之间,使用了许多斜撑、梁、枋和短柱,组成了不同方向的复梁式木架。这是该塔工程技术上的一大创新。全塔逐层

斗拱向上垒叠,纵横交错,相互以卯榫镶嵌穿插咬合连接而成,无一根铁钉。底层为三槽柱,以上各明层木柱,都立在下层木柱的梁、枋上,并向内收进;各暗层内柱之间及内外角柱之间,都加斜撑,结构上起圈梁作用,加强木塔结构的整体性。

塔身底层南北各开一门。二层以上以斗拱挑出平座,周设栏杆,每层装有木质楼梯,可逐级攀登,直达顶端。二至五层每层有四门,均设木隔扇,光线充足,出门凭栏远眺,景物尽收眼底。塔内各层均塑佛像。第一层为释迦牟尼像,高11米,顶部穹窿藻井给人以天高莫测的感觉。内槽墙壁上画有6幅如来像,门洞两侧壁上也绘有金刚、天王、飞天等,壁画色泽鲜艳,人物栩栩如生。二层八面来光,坛座方形,上塑一佛二菩萨和二胁侍。三层坛座八角形,上塑四方佛。四层塑佛及阿难、迦叶,文殊、普贤像。五层塑毗卢舍那佛和菩萨。此种形制利用塔心无暗层的高大空间布置塑像,以增强佛像的庄严,是建筑结构与使用功能设计合理的典范。

塔顶作八角攒尖式,上立铁刹,其中塔刹高11米,制作精美,与塔协调,更使木塔宏伟壮观。塔每层檐下装有风铃,微风吹动,叮咚作响,十分悦耳。

木塔的设计,大胆继承了汉、唐以来富有民族特点的重楼形式,充分利用传统建筑技巧,广泛采用斗拱结构,共用斗拱54种,集斗拱形制之大成。设计科学严密,构造完美,巧夺天工,是一座既有民族风格、民族特点,又符合宗教要求的建筑,在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中可以说达到了极高水平,至今仍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木塔历经千年未遭雷击,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专家称其高达10余米的塔刹为“法拉第笼”的上盖是典型的现代避雷器。塔刹全为铁件制成,有覆钵、相、轮,露盘、月牙、宝珠等,略显亮光,中心有铁轴一根,插入梁架之内,周设8根铁链系紧,迄今完好无损。从现代消雷器的原理看,木塔的塔刹是一个很典型的“伞形离子发生器……法拉第笼上盖”,所以具有较好的避雷性能,反映了我国古代建筑工程的伟大成就。

木塔至今已有950多年历史,长期经受风雨侵蚀,并曾遭受多次强烈地震,如元顺帝时大震7日,塔安然无恙,近数十年来,塔周遭多次发生强烈地震,木塔也未损坏,迄今虽有轻微倾斜,仍巍然屹立。实践证明,木塔建筑结构与使用功能设计上具有较强的抗震、防火能力,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大创新。可以说应县木塔是科学、艺术与宗教的完美结合,是人类木构建筑史上的奇迹。

流传于晋、冀两省的民谣说:“沧州狮子应州塔,正定府里的大菩萨”,说的都是历史遗存中的珍品,应州塔即指此塔。

五、应县净土寺

净土寺位于山西应县城内东北隅,俗称“北寺”。据清代《应州志》记载:“净土寺金代天会二年僧善祥奉敕创建”,“金大定二十四年僧善祥重修”。可知净土寺创建于金天会二年(1124年),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重修,距今已有880余年的历史。

寺内建筑分布在东、西轴线上,西轴线自南向北有山门,其后正中为金代舍刮塔。塔高约10米,五层八角串珠顶,塔身全部石刻,刻有太子游四门,正中刻莲花盆,塔的下身刻陀罗尼经文,并有“(重)熙九年岁次庚辰八月”字样,这些辽代雕刻珍品,毁于1969年。塔北有天王殿,塔东、西两侧有钟、鼓二楼,同配殿相对称,北端为大雄宝殿。东轴南端是禅室,正中为佛堂,东西有配房,后有藏经楼。该寺金元时期盛极一时,后历经磨难,由盛转衰,到,寺院遭到破坏,东轴线建筑,片瓦无存;西轴线上也仅存大雄宝殿和西配殿。

大雄宝殿深、广各三间,平面略呈方形,虽历经金大定,明景泰、成化、崇祯,清同治各朝多次修葺,尚存原貌。大殿长15米,宽12米,单檐歇山顶,上覆筒、板瓦,檐头镶绿色琉璃瓦,坡度平缓舒展,檐上斗拱铺作,四角抛檐升起,如凤凰展翅一般,呈柔和弧线,明间装隔扇门,次问下砌槛墙,上覆槛窗,其余三面柱子均包在墙内。整个殿字外观给人以朴素、稳重的感觉。

大雄宝殿内殿顶之藻井,为金代原物,是净土寺建筑艺术的一大瑰宝。藻井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室内天花的一种装饰性处理,多做成方形、多边形或圆形。宫殿或寺庙殿字中多做成斗八藻井,藻井上装饰各种花纹、雕刻或彩画。无论面阔三间或五问的建筑,大多只在明间正中施用一个藻井。净土寺大殿的藻井却布满三间殿宇的全部天花。此殿之天花藻井,又叫“天宫楼阁”,八卦传顶,构造精美,雕工巧细,在国内外同类建筑中罕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殿顶覆斗形天花板,以房梁划为九格,分作9个藻井,当心间的藻井最大。每个藻井中心为一红色圆星,藻井下用上万块小木条与小木块饰以天宫楼阁,作混金彩绘。下层四周置平座,设栏杆,四面各开一门。四周天宫楼阁廊房庄严雅致,阁内壁板上绘佛像。明间为斗八藻井,正中金龙盘绕,气势磅礴。两次间另外八个藻井则成八角、正六、长六角、菱形等,平棋绘龙凤,喻吉祥如意。殿内三周和藻井平齐的墙头,都装有天宫楼阁。这些楼阁与藻井相呼应。当人仰观殿宇的顶部时,感到楼阁重重,金碧辉煌。八门九星和天宫楼阁,皆为小木雕刻,从星檐、斗拱到吻兽、栏杆,都是按照建筑物的比例雕成的,构件玲珑精巧,规格手法变化多样,技艺高超。纵观整个藻井,造型优美,比例适当,结构紧凑,实为文物中少见的珍品。其建筑模型无疑是金代建筑实物的缩影,专家赞曰:“净土寺藻井,世界一流。”这种形制规模、制作精致的金代藻井是迄今所发现的孤例。对研究金代建筑和雕刻艺术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大殿正面1.4米高的莲花台上塑有2米多高的三尊佛像,端坐中间的是释迦牟尼佛,西边是阿弥陀佛,东边是药师佛,靠东西墙边分布有十八罗汉。释迦牟尼佛的左右站立着阿难、迦叶。殿的右后角还寄放着一尊1.8米长的睡佛,内后槽用金柱两根,柱间砌扇面墙,其墙上满绘佛、菩萨、天王、金刚、天女等。画法劲秀,笔力流畅,为清代壁画。

该寺1961年被山西省人民***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以后,净土寺归还佛教界,僧人进驻。

六、灵丘觉山寺塔

觉山寺位于山西省灵丘县城东南15公里的笔架山西侧,又名普照寺。寺院为群山所环抱,背靠钟山,西临唐河。寺创建于北魏太和七年(483年),辽、明、清多次修葺。

寺院建筑依山就势,坐北朝南,南北长38米,东西宽24.4米,占地面积927.2平方米。寺院由三条轴线、三进院落、30余座殿堂组成。寺院建在三条轴线之上: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钟鼓楼、天王殿、韦驮殿、大雄宝殿;东轴线为魁星阁、碑亭、梆点楼、金刚殿、弥勒殿;西轴线

为文昌阁、砖塔、藏经楼、罗汉殿、贵真殿。寺内现有建筑为清代重建后的遗构,觉山寺塔是该寺的标志。

砖塔建于西轴线前院中部,为觉山寺的主体建筑。建于辽大安五年(1089年),为密檐实心塔,是目前国内保存较为完好、时代较早并具有代表性的一座辽代砖塔。塔平面八角形,密檐十三层,总高44.23米。塔基底边边长6.20米,由须弥座、平座、仰莲三部分组成。须弥座平面呈八边形,总高3.58米,平座位于须弥座之上,平面亦为八边形,高为1.27米,仰莲位于平座之上,总高1.43米。塔基上各种雕刻十分精致,除斗棋、枋材仿木结构建筑形制外,其余兽面、花卉、菩萨、力士、人物等,造型丰满,生动感人;刀法流畅洗练,为辽代雕刻艺术中的珍品。

塔身分为十三层。一层塔身平面呈八边形,角上设圆倚柱,内部结构为塔心柱式。底边边长为3.80米。东、西两面为砖雕隔扇假门,南北两扇为板门,已非辽代原物,属后人修补。其余四面均为砖雕假直棂窗。二层以上塔身均为实心,密檐高均为28厘米。每层塔身密檐逐层递减,各层间每面皆置斗棋承其塔檐。十三层塔檐收分比率层层加大,形成塔檐优美的轮廓线。塔顶刹攒尖顶,上置相轮七层、圆光、宝盖、仰月、宝珠组成的铁刹。

宋、辽、金时期的砖石塔在全国各地留存较多,形式丰富,是中国砖石塔发展的高峰。大型砖石塔的形式大致可分为楼阁式和密檐式两种。密檐塔盛行于北方。辽、金密檐塔大部分是八角形平面,也有一部分方形的。造型上的特点是在台基上建须弥座,上置斗棋与平座,再上以莲瓣承托较高的塔身,塔身雕刻门窗及天神等,塔身上部以斗棋支承各层密檐,顶部用塔刹作结束。觉山寺塔就是这样一座典型的辽代密檐塔。塔下有方形和八角形两层基座,上置须弥座两层,第二层须弥座上有斗棋及平座,平座以上用莲瓣三层承托塔身。塔身八角形,角上圆倚柱。上下部分的繁密衬托出塔身平整刚健的主体形象,塔檐轮廓具有和缓的卷刹,顶部用高刹结束,给人以安定优美的感觉。

觉山寺塔内壁画甚是著名。第一层塔身中空,内有八角形走道,塔心室内外八面墙壁均有辽代壁画,现残存面积62平方米,内容为菩萨、飞天等像。除门板等少部分经后人重装外,大部分仍为辽代作品,其面型、衣饰、手法沿袭唐画风格。辽代壁画见于寺观中者极少,觉山寺塔内壁画幸存,为研究辽代壁画提供了极其可贵的资料。

此外,位于寺西南侧约百米处的山丘上,有一座5.23米高的小砖塔。塔侧还有一井,深30丈。三者合称觉山寺的“塔井三奇”。目前寺院存有辽、明、清各代碑刻11通。

觉山寺塔建造较早,砖雕装饰精巧,又保存辽代壁画,是辽代密檐塔中难得的典范实例。2001年6月25日,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而就是这样一座“国宝”级的辽代砖塔在前些年却被承包给私人经营,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发现,塔身一批文物价值很高的雕塑有的被砍去胳膊,有的被砍去头部,有的被整个盗去,起支撑作用的24个大力士的头全都没有了;塔内的壁画损坏严重,壁画被人乱涂乱写,画中的佛像被剜眼抠心,破坏得面目全非。塔基上在外的砖,也被人挖走一些,地上还有零落的残砖,如再不抢救加固,砖塔就有倒塌的危险。文物是不可再生的,这些损失已是无法弥补。我们期待着全民文物守护意识的觉醒。

七、繁峙县岩山寺

岩山寺位于五台山北麓、山西省繁峙县城东南四十公里的天岩山天岩村,据寺内碑文记载,创建于金正隆三年(1158年),元明清历代屡有修葺。金元时期称灵岩院,从明成化六年(1470年)至清光绪八年(1882年)称灵岩寺。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寺碑称岩山寺。民国十四年(1925年)仍称灵岩寺。岩山寺饱经沧桑,寺内的许多建筑已面目非昨。庆幸的是,寺内南殿和殿内的壁画依然保持着金代的原貌,弥足珍贵。这一发现是1973年国家文物局复查时确定的。1982年2月30日,被***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寺现存建筑的总体布局,坐北朝南,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北长80米,东西宽100米,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寺内古木森森,殿宇嵯峨,壮观幽谧,仿佛镶嵌于山野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院内除南殿为金代遗构,斗拱、梁架和瓦顶为元代翻修外,尚有东西配殿,为明建清修。马王殿三间、伽蓝殿一间、僧舍三问、垂花门一座,东侧的钟楼券洞改辟为山门,这些均为清代建筑。

寺院中轴线正北原有正殿5楹,规模宏大,为弥陀殿,金正隆年间修建竣工。殿内有正隆三年四月御前承应画匠王逵绘制完工的水陆***壁画。清嘉庆年间被该村村民范继业拆卖。道光二年重建5间正殿,规模甚小,仅为原殿的五分之一,且于1964年自然倒塌。此殿现仅存正隆三年功德碑一通。

寺内现存主体建筑是南殿,即文殊殿,金建元修,面阔5间,进深3间6椽,单檐歇山顶,筒板瓦覆盖。檐下斗拱一周,用以承托和传递外檐与梁架上的荷载。前后檐两稍间未设补间斗拱,柱头斗拱四铺作出单昂,后尾交于大额枋或四椽袱上。补间斗拱亦为四铺作,后尾不设杠杆,砍制成蚂蚱耍头。柱头无卷杀,柱子生起,侧角显著,石质柱础,朴素无饰。殿宇依然采用当时流行的减柱造,内柱仅四根,空间宽敞。梁架结构为大额枋上架四椽袱,两端与襻间斗拱相交承下平袱。殿内四椽袱下侧留有:“大元国延佑二年庚辰月甲子日重建”题记,是大殿建筑年代的重要佐证。前后檐当心间设门,殿内可以穿通。柱头之下,从栏额、普柏枋、柱子、墙壁、门窗到台基,均为金代原构。殿南北两面明间装板门,次间置直棂窗,梢间及东西面均为墙壁,总面积为134.42平方米。这算是岩山寺的一绝。

殿内巨大的砖砌方形佛坛上,塑有佛、菩萨、弟子、金刚等塑像共8尊,正中供奉着文殊坐骑,两侧是胁侍和天王等彩塑,北面是水月观音,均为金代塑品,颇为传神。最值得称道的是殿内的壁画,其绘画技艺之精湛、表现内容之丰富,实属中国古代壁画中稀有的精品,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这又是岩山寺的一绝。

现四周墙壁上保存有壁画97.71平方米,是金大定七年(1167年)宫廷画师王逵所作。据壁画的题记和碑文记载,这位皇帝身边的画工,奉命来到岩山寺作画,用整整10年时间,耗费心血立意构***,给后人留下了这一艺术珍品。西壁为佛传故事;东壁为经变和本生故事;北壁西隅画一艘大船,扬帆行驶,五百商人航海遇难,风堕罗刹国,得到罗刹女营救的故事;东隅画一塔院,当心矗有八角七级高塔一座,形体秀美,结构精巧,下有城墙堞楼;南壁绘殿台楼阁和供养人像。整个画面天上人间,凤阁龙楼,玉树琼枝,山石云烟,帝王宫妃,市井工商,磨坊酒肆,无所不有。画面构***严谨,笔力刚劲,建筑瑰丽奇巧,人物神态逼真,设色浑厚,技法纯熟,是现存金代壁画中的上乘之作。其内容丰富,许多画面可以说是宋、金时期社会生活的缩影,是研究宋、金历史、社会、宗教、建筑、美术的珍贵资料。有专家称,晋北岩山寺壁画与晋南芮城永乐宫壁画堪称山西佛道教壁画的“双璧”。

(作者:日本东京大学工学系研究科建筑学专业研究生)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晋北辽金佛教建筑巡礼

学习

也论中医“治未病”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也论中医“治未病”,内容包括治未病的中医经典原文,中医讲治未病。“治未病”乃中医一大特色。根据《内经》《难经》及仲圣等诸贤论述,揭示“治未病”之摄生、见微知著、治“病未及脏”、见肝之病先实脾等内涵,认为中医“治未

学习

内藤湖南的中国观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内藤湖南的中国观,内容包括内藤湖南日文名,内藤湖南。《燕山楚水》是内藤湖南第一次在中国旅行前后的游记文本,在三个层次上映射出内藤的中国观。内藤中国观的表层是“守旧”与“北衰南兴”的中国形象,但这并非是对“中国文化

学习

101个消费坏习惯

阅读(29)

(消费篇)91.加油优惠不闻不问一些车主有去固定的加油站定期加油的习惯,但却未曾关注过的相关的加油优惠。事实上,办理部分加油站的固定加油卡就可享受1%~2%的加油优惠,而结帐时使用部分银行与加油站合作的银行卡也能参与不少优惠活动,节省不小

学习

世界大桥之最

阅读(48)

本文为您介绍世界大桥之最,内容包括中国最吓人的大桥,世界大桥排名完整版。桥,不仅实用,它也可以是一件精美的艺术作品,甚至可以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桥把时间和空间连接了起来,成为了维系一代又一代人中的“钢筋”纽带。数学桥在静静的剑河,有

学习

走近米开朗基罗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走近米开朗基罗,内容包括米开朗基罗在线阅读,米开朗基罗纪录片原文。2013年11月下半月,由女儿女婿陪伴,在欧洲走马观花游历了十五天。其中某日,乘坐的皇冠号游轮,一靠近罗马港码头,我们急匆匆下了船,跟随一个旅游团,赶往罗马城中的

学习

女作家魏微小说地域文化论文

阅读(46)

一、地域文化表现之一———乡村在20世纪文学的发展长河中,对江南美景感兴趣的作家不在少数,从五四时期的鲁迅、叶绍钧、朱自清,到当代的叶兆言、汪曾祺,无一不对江南的环境倾心向往。魏微对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一片土地,也怀有浓浓的喜爱之情

学习

华硕笔记本电脑M46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华硕笔记本电脑M46,内容包括华硕m460笔记本,华硕m4600i笔记本电脑。在本子里奏响天籁之声拉风的设计首先还是不得不说N46出色的工业设计,这也是它最初给人留下的美好印象。环顾N46之后,笔者认為这款产品相当有型,细节丰富。首

学习

书界掀起“侯马盟书”热

阅读(32)

2016年12月12日,山西侯马晋国古都博物馆以“盟誓春秋”为主题举办“侯马盟誓遗址主题展”“《盟誓春秋》暨《素翁考古六十年》”座谈会,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余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就侯马盟书的考古研究和书法艺术诸方面做了深入的探讨,并进一步

学习

李思珠 此情可待成追忆

阅读(25)

你就像火花,燃烧热情之后悄然地离开我们;你是善良且诚实的人,亮而深沉的眼神,已经渗透在你的作品中。十年间,你为九部作品注入了新的生命,我们通过这些作品看到了你,你的声音和优雅的身影……你是我们真正的恋人,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的热情和真诚

学习

地方文化风土研究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地方文化风土研究,内容包括和田风土文化,西南的风土文化。地方学顾名思义是对特定地域空间内的生态环境、经济方式、社会构成、文化传统与文化现象的诸方面进行综合研究的学问。地方文化研究是地方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地

学习

《葬花》吟黛玉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葬花》吟黛玉,内容包括黛玉葬花吟原文全文,黛玉葬花吟全集。林黛玉,《红楼梦》的女主角,金陵十二钗之首,仙界来历,原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因受到赤霞宫神瑛侍者天天以甘露灌溉,始得久延岁月,脱了草木之胎,幻化人形,修

学习

三环组织学习模式下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阅读(46)

1组织学习的内涵1.1组织学习的定义组织学习的概念自从1953年被学术界正式关注以来,组织学习研究经历了组织学习概念的孕育期、组织学习理论的孕育期、发展期、兴盛期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组织学习的概念呈现多元化局面,许多学者从不同

学习

Jumpsuit连身裤玩转新风潮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Jumpsuit连身裤玩转新风潮,内容包括jumpsuit牛仔裤,jumpnext毛衣喇叭裤穿搭。随着上世纪80年代风潮的回归,本季T台的一大亮点就是层出不穷的连身裤。在注重健美与动感的80年代,运动风的连身裤设计无疑是当时最潮流的款式之一,

学习

麻辣九宫格 井格老灶火锅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麻辣九宫格 井格老灶火锅,内容包括九宫格老灶火锅,九宫格老灶火锅地址。井格老灶火锅是地道的重庆老火锅,复古的餐厅装潢,多样的特色菜品,招牌的九宫格麻辣锅底,均能令人宛若置身重庆,品尝正宗的火锅味道。提到“重庆老火锅”、

学习

探索高层民用建筑的消防登高面设计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探索高层民用建筑的消防登高面设计,内容包括高层住宅消防登高面图例,高层建筑怎样设置消防登高面。高层民用建筑消防登高面是人群逃生、消防人员施救的重要建筑立面。本文阐述了高层民用建筑消防登高面的重要性,并分析了登高

学习

建筑结构设计研究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建筑结构设计研究,内容包括建筑结构原理与设计论文,建筑结构设计文献综述。人们所居住的住宅,购物的商店、商场,观看体育比赛的看台及体育馆,还有办公楼等等,这些人们赖以生活、学习、工作的场所即建筑物,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其中

学习

“一网易通”数字智能建筑

阅读(28)

住宅社区信息化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潮流,代表未来住宅的发展趋势,信息共享使家居、社区、全球摒弃原有的物理屏障,住宅不但具有隐蔽、休息等”家”的个性,更加突出家居与社会融为一体的特点,同时将原来社区自动化和智能信息化的功能全部集成在一

学习

马头墙在湘西民居建筑中的运用与研究

阅读(43)

一直以来湘西民居建筑独具地方和民族特色,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有的特定符号,如吊脚楼、天井、马头墙等。这些符号都象征着湘西这块神秘地域的建筑特征。文章从传统遗留的建筑符号—马头墙出发,根据湘西马头墙的历史文脉、形态特点

学习

关于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技术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内容包括水利水电施工技术的内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资料管理规程。【摘要】如今随着水利水电工程的迅猛发展,对施工技术方面也随之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施工企业重视提高施工技术,水利水电工程

学习

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阅读(29)

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是通过正反循环钻、冲击钻及冲击回转钻等方法成孔,然后下入钢筋笼,并进行水下混凝土灌注成桩的一种施工工艺,在公路工程桥梁建设中就用较广。房屋建筑工程中以预制桩为主,在地质条件不好,要求承载力较高的情况下,可运用公路

学习

朗香教堂:建筑中的朦胧派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朗香教堂:建筑中的朦胧派,内容包括朗香教堂风格特征及所属流派,朗香教堂赏析。在法国东部距瑞士边界几英里的浮日山区,一座白色幻象式教堂盘旋于山顶,超脱于碧绿之间,即便方圆数里依然可见。这座被誉为20世纪最为震撼、最具表

学习

建于永冻土层上的煤矿建筑物(含构筑物)地基研究和处理方法

阅读(36)

青海省木里煤田位于高原永冻土区,经过对该矿区工程实地情况进行调研,深入考察了已建工程的基础形式和地基处理方法以及建筑保温做法,详细调查了永冻土的季节冻融对结构物的破坏;结合国家相关规范和其他技术资料,给出了永冻土区煤矿建、(含构筑